本文欢迎转载。
火锅是很原始的烹饪方式,别名涮锅,也叫打边炉,主要由一炉加一锅热汤组成,搭配琳琅满目的生鲜肉鱼及菜蔬,夹起往沸汤里烫一烫,即熟即食,这是风靡全国的冬日聚餐场景。
不少人将宋朝也有火锅的力证,追溯到南宋美食家林洪,因为他在《山家清供》明确提到两次特别难忘的涮锅经历,并给火锅冠以美名:拨霞供。
拨霞供
以茶叶闻名的福建武夷山(宋朝武夷山也产茶,现在更是大红袍、水仙、肉桂等高香岩茶的核心产区)风光旖旎,一条九曲溪将高峰与幽谷串联成线,沿途划分出九处景致,巨石、瀑布与溪涧多不胜数,是一块适合寻幽探胜的旅游胜地。
而更吸引文士争相前来拜谒甚至隐居的,是人文环境——山间多见宫观庙宇,大量道士禅僧在此静修,理学大师朱熹一手创办的书院“武夷精舍”(私人学校),便坐落在五曲隐屏峰下。
某年冬天,频繁在东南地区游历的林洪来到武夷山,行程表上计划拜访的名人,就有幽居于六曲峰的道人止止师。
行走山间,正遇大雪,忽然有人猎到一只野兔。面对膘肥的美味,却找不到专业厨师,众人一筹莫展。止止师建议,不妨用简便的山野之法来烹制:
野兔剥皮毛,去骨,肉均匀批成薄片,加酒、酱、花椒稍微腌渍;同时,燃起小风炉(铁或泥制的煮茶炉),安放在餐桌中央,炉上置少半锅水,烧沸,每人分发一双筷子,围聚炉旁,随意夹肉,浸入沸汤里摆拨几下,烫熟,蘸自调的酱汁佐味。
北宋张激《白莲社图》
下为风炉,上置煮水的锅
这套煮茶道具也适合置办火锅
可以说,涮锅对刀铲功夫要求不高,炊具也是精简到极点,不仅能完美解决厨师缺席的问题,同时也能营造出热闹轻松的就餐氛围。
原文如下:
向 游 武 夷 六 曲 , 访 止 止 师 。遇 雪 天 , 得
一 兔 , 无 庖 人 可 制 。
师 云 :“山 间 只 用薄 批 , 酒 、 酱 、 椒 料 沃 之 , 以 风 炉 安 座上 , 用 水 少 半 铫 , 候 汤 响 一 杯 后 , 各 分以 箸 , 令 自 夹 入 汤 摆 熟 , 啖 之 , 乃 随 宜各 以 汁 供 。”
因 用 其 法 , 不 独 易 行 , 且 有团 圞 热 暖 之 乐 。
越 五 六 年 , 来 京 师 , 乃 复 于 杨 泳 斋 (伯
岩 )席 上 见 此 , 恍 然 去 武 夷 如 隔 一 世 。
杨 , 勋 家 , 嗜 古 学 而 清 苦 者 , 宜 此 山 林
之 趣 。因 诗 之 :
“浪 涌 晴 江 雪 , 风 翻 晚照 霞 。”
末 云 :
“醉 忆 山 中 味 , 都 忘 贵 客来 。”
猪 、 羊 皆 可 。《本 草 》 云 :兔 肉 补
中 益 气 。不 可 同 鸡 食 。
—— 南宋 · 林洪《山家清供》
兔兔很完美,可爱又好吃
五六年后,林洪第二次吃火锅。京师(杭州)的当朝官员杨泳斋做东,饮宴中,居然罕见地摆上一个颇具山林之趣的涮锅,这唤醒了林洪雪中访武夷道人的遥远记忆——因一锅偶得的兔肉火锅而显得格外美好。
接下来,在相互酬唱的娱乐环节中,林洪以涮锅为主题,吟道:“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显然,这正是“拨霞供”名字的起源——热汤突突翻滚,仿佛晴江涌起雪白的浪头,仅短短几秒,殷红的肉片变作晚照绯霞般的浅粉色。
将涮肉片这个简单的动作形容为拨绯霞,很有诗意。林洪建议,羊肉和猪肉也可如法炮制。
由此可见,火锅这种饮食形式在当时林洪生活的地区,即浙江一带其实并不常见,人们只是偶尔这样进食,还未形成一股风潮。
拨霞供与现代火锅版本之一的北京涮羊肉非常相似,都以清水打底,香辣咸鲜的味道主要从蘸料获得。而两者间的区别,就在肉片的前期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