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痴”来讲,有一种说法叫“痴心”。词典中的注释是:沉迷于某事或某物的心思,或沉迷于某事或某物的心理表现。
从字体结构来看,“痴”是病字头下面一个知,体现为一种错误的或病态的认知,是一种缺乏智慧的沉迷。
因此,“痴”也有“痴迷不悟”之说,“痴”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狭隘。是指一个人太固守己见,思维局限于一个较为封闭的自我意识的知见里。所以,在具体对待事物的认知上,往往是以一见分为全体,因此无法见全真相。
比如说,某人在某历史阶段,站在某一特殊讲台上讲话,那么他的有些话固然是针对当时所处的地点、环境、背景以及所面对听众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而讲的。
也就是说,与其相关的一些因素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他当时讲出那些话的特定含义。那么,你要能够真正理解并领悟到其中的真实内涵,就不能忽视这些因素而不顾。
真正的智者在分析和理解某一段话的特殊内涵时,不仅要考虑讲话者当时所处境况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而且还要考虑与之相关一切因素的构成。
民间有句俗话叫“打锣听声、说话听音”,这个“声”或者“音”正是一种视不同状态的区别。
那么,就读经典而言,你又怎么能够用一种片面,抑或是表面的思维去分析那变化或运动中的真理实相呢?又怎么能够用一种简单化的,或自以为是的认知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特殊或更广阔的内涵呢?
事物是在运动和发展中演绎的
。
比如,就人而言,一种需求或一种愿望它也可以派生出异于此种需求或愿望的万千表现出来,可见人的复杂性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所以,在看待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状态时,也就不能少了“全面观照的意识”,否则,就会被单一的或片面性的狭隘认知所左右,从而对某事或某物作出错误判断、或错误的理解。
那么,反观一下自己在认知上所存在的自我设限,也就能找到自身不能最大限度享用“自在”的原由——那就是他不能真正跳出自我认知,以众生心为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即使有时从这表面的行事作风上看,他或许也会以一种不拘形式的大道无形的表现出现,可其内心世界里的真实存在状况,却还是受制于集体意识之下的一种无明。
是的,在有形存在的环境构成里,生命有思便是存在。
而当你跳出一切有形构成之后,无思才能无挂。
而这个
“思”和“挂”也就是一种不同的状态表现,而这个“挂”的内涵也是广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