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征服世界味蕾的中国茶哪家强? ·  3 天前  
新周刊  ·  去年最好看的10部国产剧,后劲直到2025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该掉进去的陷阱,我仍然会掉进去”| 我们能更好地做决定吗?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05 19:09

正文

所谓“自由意志”,是对一个选择和决定的反思、自我监督以及自我引导的能力。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学会选择」


这组封面源于我一个个人化的困惑:18岁之前,我几乎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着的,很少主动地选择过什么,也从未想过要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负责任。为什么选择来北京读书,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以后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统统不知道。如今想来,这是我之后人生许多麻烦的源头。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在不同的时刻做了不同的选择,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副光景?相信这会是很多人共同的疑惑。


过去几年,关于如何选择、关于决策分析和优化的书非常流行,如《决断2秒间》、《选择的悖论》、《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选择的艺术》、《摇摆:难以抵抗的非理性诱惑》等等,作者大多来自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


插图/张曦


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情感/情绪在一个人做决定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美国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理性,它甚至可以摧毁理性,使明智的决策变得不再可能。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也是此类研究中的大家。几年前,《思考,快与慢》中文版出版,这本书集成了他和他的合作伙伴阿摩司·特沃斯基一生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中大量系统化的,可预测的偏见与误区,比如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同意我们意见的人,而忽略相反的意见(确认偏误);人们总是习惯把先前发生的事件放大化,并相信它们会影响到未来的结果(赌徒谬误)等等……


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卡尼曼,你研究了一辈子认知偏见和误区,这些知识到底是否帮助你更好地做了决定呢?


卡尼曼的答案竟然是,没有,该掉进去的陷阱,我仍然会掉进去。


这真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回答。



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答案。卡尼曼自称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童年在纳粹统治下的巴黎度过,父亲死于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他知道人是一种多么奇怪而复杂的动物,他想强调的只是我们认知机制中偏执与非理性的顽固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提出对“自由意志”的一种新的定义——对于一个选择和决定的反思、自我监督以及自我引导的能力。“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从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开始,了解那些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事情。然后,我们需要为自己是谁负责。我们仍然需要对抗那些试图以他们的利益,而非我们的利益而强加于我们的胁迫。我们需要挑战那些无条件接受的观点,掌握自己的视角。我们需要检省那些本能的欲望与冲动,而追随那些我们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其实,年龄越长,我们感受越多的是这个世界加诸于我们的限制,而非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施展的可能性。身为一个有限的人,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社会、制度之中种种结构性的压迫。




在为本文所做的采访中,一位哲学家告诉我,“当一个人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受到制度和结构的压制和支配的时候,当你意识到你作为一个人来说,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都受到了压制和支配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有自由的自由。这种渴望不仅对你个人的人生重要,对于制度的改变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卡尼曼的确提到了一种可以与认知偏见相对抗的有效工具——闲谈。“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得到许多启迪。”


所以,在这组封面中,你们将读到几个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妈妈,生下两个自闭症的孩子。她认真的想过死,也闹着要离婚过,在非理性的执念里,她认为就是因为自己之前的人生太顺利太幸福了,命运才会出现这样一个急转弯。但是,被命运打到谷底之后,她选择了以无尽的耐心、勇气与爱,陪伴两个孩子的成长,学会去理解他们的挣扎与艰难,也学会去欣赏他们的美好。由此,她与和她命运达成和解,并在这种和解中得到她可以接受的自由。


张淼和她的两个孩子(于楚众 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两对夫妇,从蓝天白云的欧洲一头扎进天上是雾霾、地上是拥堵的北京生活。他们都是博士毕业,在北京有很不错的工作,但没有买房,没有买车。所有这些选择看似都与现在北京中产阶层努力方向相反,却也都是他们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放下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生活,是为了好脏好乱好快活的中国一种“波澜壮阔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小华(于楚众 摄)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人在30岁那年,从都市的繁华中逃离,遁入中国南方的山里画画,一画就是19年。他说,一直到死,这本身就是全部意义,不需要找任何参照,或放在哪个系统去论述它的意义。


隐居在皖南泾县田坊村山坳间的何纵在写生(蔡小川 摄)


你会看到,命运、机遇、选择,如何在他们的人生中互相交织,彼此牵制,从而最终决定他们人生的方向。


在《重获自由: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一书中,朱利安·巴吉尼说,为了更好的实践自由意志,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否认“自由意志”,而是更加诚实的面对“自由意志”本身的限制:


当然,作为父母基因与社会环境的产物,我们从来不是一张白纸,也不可能成为自身存在的终极作者。


当然,我们的选择能力,取决于某个特定的时刻,我们所拥有的信息、经验、以及我们碰巧拥有的推理能力。我们无法超越这些客观条件,而选择我们如何思考,而不受我们实际如何思考的限制与影响。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之事。命运时时刻刻都在限制我们,但正是在面对这些局限性的时候,我们的创造性才会出现。




正如罗洛·梅在《自由与命运》中所写的,“自由是从它与命运的并列中获得其生机活力及其本真的。而且命运,比如在死亡中的命运,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它永久地威胁着我们的自由——死神就站在我们所走的任何道路的尽头。但是,无论在什么特定的时刻我们的自由是多么的缺乏,新的可能性都在我们的梦中、在我们的渴望中、在我们的希望和行动中召唤着我们,而且这种可能性推动着我们承认、交会、面对、投入或反抗我们的命运。”


- 留言征集 -

生命中,不可撤销的选择



还是向右走?




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

——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是不是他的所愿是他的选择,我要救他是我的选择。我们也不要计较太多。 ”

——《金枝欲孽》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复杂如人,一生要做太多选择。大到生老病死,小到纠结要不要拔智齿。这些决定,有的茫然,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就做了,有的坚定,无论结果如何,宁愿后悔也不要遗憾。


绝大多数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就像一晚上不吃饭并不会减掉几两肉,考研结果跟你犹豫了半天才选定的那个座位也毫无干系。然而总有至少那么一两个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现下的状态、以往的回忆,甚至是未来的轨迹。倘若如此,无论当初犹豫或果断,这个选择定会令你记忆终生。


我们的问题是:


1

你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次决定是什么?你是怎么做出这个选择的?

2

这个选择对你当时及以后的影响是什么?对于当初的决定,你遗憾、庆幸还是追悔莫及?

3

倘若真的有时光机,回到那个岔路口,你是否会重新选择?



如果留言足够精彩,我们会另择时间集中展示。现在,是否愿意直面当初、与我们分享,是你的选择。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学会选择:如何更好地掌控人生(陈赛)

  • 决定方法论(逃离“小决定暴政”/做一个“满足者”/用“直觉”做决定/提升“自控力”/重塑“时间人格”)(周缘)

  • 她有两个自闭症的孩子(陈赛)

  • 回到北京(杨璐)

  • 我选了山和画(艾江涛)

  • 买房的人,真的需要学会谦卑吗?(邢海洋)

  • 选择的偏见(薛巍)

| 社会 |

  • 时事:解读“土豪”沙特国王亚洲行(刘怡)

  • 热点:巴黎华侨遭警方枪杀事件(张星云  邱杨)

  • 热点:季羡林遗产纷争:大师身后的一本糊涂账(吴丽玮)

| 经济 |

  • 市场分析:辉山乳业生死劫(谢九)

| 文化 |

  • 电影:徐静蕾:如果不是为了宣传电影,我也不会聊个没完(宋诗婷)

  • 电影:金刚怪兽、宇宙和符号(驳静)

  • 话题:一千个泽尔达(张月寒)

  • 话题:法国范儿的动画冒险(张星云)

  • 收藏:洛克菲勒家族的艺术收藏(刘周岩)

  • 逝者:“鬼才”郑问(朱步冲)

  • 音乐:虚拟音乐人(黑麦)

  • 旅游与地理:环行亚得里亚海(田野)

  • 设计:大卫·阿加耶和建筑政治学(钟和晏)

  • 书评:战争的无意义感(维舟)

| 专栏 |

  • 袁越:大部分癌症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 张斌:回来,为真相而战

  • 宋晓军:拉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朱伟:史铁生:有限中无限的可能性(4)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学会选择」


别走,还有彩蛋。


为了给读者,在阅读封面故事的同时,提供有效的阅读延伸、更为实用的知识内容,和离核心采访对象更贴近的阅读体验,我们推出全新的音频“封面课”。这次邀请的是牛津学者、社科院专家李剑,她将为大家讲述如何更好地做选择


点击此处,查看和订阅更多知识专栏和封面故事专题。



↓↓↓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第3期封面课,了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