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懒道人
贫道姓吴名晞,道号懒云,驻锡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欢迎关注也欢迎咨询
51好读  ›  专栏  ›  懒道人

医生IP这么火,你还没有建设自己的品牌?

懒道人  · 公众号  ·  · 2018-05-14 06:49

正文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 医生 IP” 成为了医疗圈的一大热点话题,如果说 2016 年是品牌医生意识觉醒的一年,那么 2017 年是品牌医生跨越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无论从影响力到商业模式,医生 IP 在各方面的实践中都有着更夯实的进步。


医生 IP 为什么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集中崛起呢?让我们审视一下原因,其实中国医生的品牌一直都有,但更多的是依附于医院品牌,认庙不认佛的现象大量存在,医院品牌价值的存在,远远超越了医生个体的品牌。直到政策的放开,自媒体的发展以及消费升级这些土壤具备,才培育了医生 IP 发展的可能。


从政策来看,现在和未来医生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正在成为趋势,这两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医生集团就是伴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放开而出现的。


从传播渠道来看,传统塑造品牌的渠道,资源多为行政所垄断,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了医生新的机会,融合线下线上品牌。


从需求端来看,伴随消费升级,现有医疗体制和服务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患者对于优质医疗服务和品质的需求。举个王亚非医生的例子,某天门诊患者对他说, 在你们这看病太难了。我今早 6 点钟在这排队, 9 点钟排到号, 5 分钟你就把我打发走了。 王亚非问他, 如果有这样一个门诊,医生给您细谈 30 分钟,给您讲解您的病情和下一步的治疗。这个收费今天挂我的号花了 8 块钱,那个医院的收费是 80 块钱,您愿意这样看病还是这样看病呢? “” 患者说毫无疑问我肯定愿意花 80 块钱。这是非常生动的例子,患者在市场中寻找医疗服务,并且愿意为此支付远高于目前挂号价格的医事服务费,而品牌医生会是他们的首选。

医生 IP 建设的必要性


智能手机的普及把我们带入到新的时代,在新的世界里面人和人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过去医生跟患者的沟通,可能是单向的医生诊断患者聆听。在移动互联网里面医生跟患者的沟通变得复杂很多,患者开始习惯从互联网获取医疗信息,从去哪里看病,到自己得病的诊断,应该用怎样的诊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参与得越来越积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当这些变化在默默发生的时候,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医疗的商业业态也会发生变化。


当一个患者开始为他的症状,在网络搜索本地的医生信息时候,医生的专业度和口碑、评价很大程度会决定他的选择,而这些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 IP 建设工作,日后才能变成医生自己的数字资产。


作为一个医生,受到的都是专科化高等教育,除了医疗知识外,对于市场和患者,或者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包装的感觉是比较弱的,我们看到率先建立起 IP 的那批医生已经充分享受到带来的红利,通过网络慕名而来的患者在患者群体中分量越占越多。最终大家会明白,对于医生未来发展, IP 建设的能力和医术水平和职称同样重要。等有一天,有机会离开这个体制时, IP 建设的能力甚至会比体制内的职称评级更为重要。


其实我讲的是一些互联网思维和传播的演进。因为我觉得说未来任何一个职业,包括医生这个品牌一定要了解这些,时代更迭太快,大家都在向前,当你停留在原地的时候,前面的人已经甩开你很远的距离了。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严峻的,于莺说: 我觉得医生的个人品牌是越来越难以建立了。 是的,现在回头看,科技和媒体的进步带来的第一二波流量红利已经被大 V 收割得差不多了。


2010 年,第一波红利,是伴随微博的崛起而来的,那时像于莺把一个急诊室的故事说得非常的生动活泼,像崔玉涛把儿科科普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都获得了几十万的粉丝,成为了微博大 V 。并且在之后的几年,通过自己的粉丝影响力,做了很好的商业化尝试。于莺离开体制做了自己的诊所,崔玉涛成立了自己的儿童健康管理公司,做了一款 App ,融到了 2000 万美元。在 那个阶段,只要你有把握热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有鲜明的人格特质,就能成为意见领袖,然后逐步摸索属于自己的流量变现方式。


第二波红利,是伴随 2015 年移动医疗公司被热捧。在 2015 年之前,移动医疗公司相对默默无闻,丁香园已经做了十几年,好大夫也耕耘了 6 7 年,随着一波投资资本的注入,把这些公司从幕后带到了台前。有了充裕的资金,他们进行了有效的行业教育,并且使得移动医疗在全体网民中的渗透率有了大幅提升。根据王航公开的数据,时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