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活着》栏目第711.3次推送
快时代的慢火车
· 之三
大凉山里的小慢车,似乎有着强烈的生机。在其中,能看见深山里的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扭转,因醉酒而口角的事件在消失,车上的学生更多了,女人们的衣着上也有了金银首饰。
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车是成昆铁路上仅有的两对慢车,前者往返攀枝花至普雄,后者往返普雄至燕岗,途径凉山彝族自治州,全程近600公里。自1970年7月开通,已运营48年。
在西南边陲的群山之中,这是仅有的交通工具。尽管没有空调、餐车和卧铺,但因其低至2元的票价,停靠26个小站以及大运输量,被当地居民看作赖以生存的上学、赶集、探亲访友的生命线。他们亲切地称其为小慢车。
5633/5634次列车上有一节专为转载牲口家禽等的行李车厢。这节被打通的车厢里,载重量17.7吨,最多可以同时装上100多头几百斤的大肥猪。
一边是十几只山羊和几百斤木材,一边是肥猪黑狗和鸡鸭鹅。家禽被运往市集,或被送去亲戚家充当下酒菜,木材被运去用于在建的新房。
90年代的彝族乘客罕有经商。在彝族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做生意很羞耻,“没有人会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出去贩卖,做生意的都是败家子。”
(←左右滑动看全部2张图片→)
今年56岁的吉尔五牛木是第12号车厢的常客,她带着鸡鸭鹅在慢车上往来20多年。她也是村子里最早开始经商的小贩之一。
这些禽类是她从村里贩的,通过慢车运到收购鸡鸭的中间商,从中赚取差价。价钱好时,她一只鸡能挣3、4块钱。
这次,她用背篓装了10只鹅和15只鸡。当天行情不好,一公斤鹅42元,而从村子里收的是40元,她只能挣2块钱。
收成好的时候,她的年收入接近一万元。在村里还有很多土房子的情况下,吉尔五牛木靠贩鸡住上砖房,算是村里条件较好的人家。
(←左右滑动看全部2张图片→)
“汉人贵茶,彝人贵酒”,饮酒是彝族的习俗。在任何一个场所,酒是表示礼仪诚信、联络感情不可或缺的饮料。小慢车上,经常能看见围坐在小桌前饮酒的彝族人。
(←左右滑动看全部3张图片→)
小慢车上的学生越来越多,它是山区彝族学生的“校车”。每逢周五、周日,有6000多人次的学生搭乘这趟列车上下学,集中分布在喜德、冕宁、月华、西昌等车站。
月华中学距离小慢车经停的月华站只有800米。近2000名学生中,有700人要坐火车上学。为此,月华中学将每周五放学时间提前至下午1点半,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赶上慢车回家。
在这里,95%以上的家庭都把自己孩子送出去读书,不管男女。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意识到,“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系传递”。
红峰车站是这条线路上的一个五等小站。周而复始和孤寂是所有小站职工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小站职工们最期待的是早晚迎送慢车,除了经停的货车,能看的除了大山还是山。
车站职工吕奉清还穿着稍显单薄的制服,因地理环境,这里气候多变。早上晴空万里,下午可能冰雹,晚上寒风阵阵,早晚温差20度。
大山里的信号时常断,联系不到外界,手机的功能是闹钟。吕奉清有时熬不住了,一晚能抽6包烟。
30岁的姜方奇才刚刚体会到这种孤独。2017年9月,他被调至沙玛拉达站,成为了小站上最年轻的职工。在悬崖边上的沙玛拉达站是成昆铁路最艰苦的之一,姜方奇打趣道,“小站的好处是工资花不出去。”
沙马拉达周围居住着1200多户村民,每天有几十上百的客流量。但其地势偏僻险峻,冰雪期长达4个月,因常年吹四五级大风,小站也被被称为“风之站”。
姜方奇曾见过一起入行的年轻人,下火车后看到小站太偏僻,背着包转头就走。他自己也因此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