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学年高三上
期中考试(有删改)
27、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湖底高程10米至11米,高出东部地区地面4米至8米,被称为“悬湖”。下图1为洪泽湖周边示意图,下图2为1983年—2015年洪泽湖年际冲淤变化图。
材料二:洪泽湖具有丰富的滩地资源,主要包括湖岸边周边的洼地、滩地和低平原。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减少不合理的垦殖产生的负效应,提出了洪泽湖滩地立体开发模式(图3)。
(1)简析洪泽湖冲淤变化对洪泽湖水环境的影响。(4分)
(2)说明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形成过程。(6分)
(3)相比传统的垦殖,说出立体开发模式的优点。(3分)
本题以洪泽湖为背景材料,以洪泽湖冲淤变化对洪泽湖水环境的影响,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形成过程,立体开发模式的优点为切入点,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1)简析洪泽湖冲淤变化对洪泽湖水环境的影响。(4分)
答案:
水质下降;
(1分)
湖泊面积萎缩;
(1分)
水生生物数量减少;
(1分)
旱涝灾害多发。(1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结合“1983年—2015年洪泽湖年际冲淤变化图”,我们可知洪泽湖年际冲淤变化的特点是波动变化,淤积为主(
洪泽湖承接淮河,而淮河途径区域多为黄泛区,泥沙物质丰富且疏松,加上黄淮一带夏季多暴雨或降水集中且雨期长,冲刷作用显著,入湖泥沙量巨大
)。
【继续滑动查看】
这种变化对洪泽湖水环境的最大影响是湖泊面积萎缩(湿地恶化),导致其蓄水量减少,一方面影响生物的生存(如水生生物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或导致旱涝灾害多发(如枯水期的水量少,难以满足灌溉需求等;洪水期的蓄洪量有限,易造成决堤和洪水泛滥等)。此外,淤积增多,蓄水量减少,也会影响水质状况(即入湖的“垃圾”不减,但湖水减少,水体净化能力下降)。
(2)说明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
支流多,入湖泥沙量大;(1分)湖区地势平坦,水域面积大,泥沙易沉积;(1分)东侧大堤的约束,使得湖床不断抬高。(1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悬湖”的概念,或较为陌生,但我们知道“悬河”(地上河)的来龙去脉。
地理做题,重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否则你就死记一个点的模板,同样难以成功
(比如“气流上升会致雨”,这是最简单的概念。但考试一般不会“原封不动”考例题,如果考某海岸的迎风一侧山地多降水,其实跟“气流上升会致雨”的概念相通,一定要活学活用)。
【继续滑动查看】
地上悬河是河床淤积与人类筑堤束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由于黄河下游地势低平,加上中上游泥沙冲刷量大,大量的黄河泥沙沉积,形成高河床的“地上悬河”。为了“约束”黄河之水,两岸堤坝越修越高,但随之而来的是泥沙难以外泄,河床更加淤高。同理,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形成过程如下:西侧汇入的支流众多,入湖水量(泥沙量)巨大(看图)。其次,湖区所处为平原,地势低平,泥沙淤积较多(加上湖区水域面积大,泥沙虽有流动,但终归是留在了湖里)。最后,受大堤的约束,湖床抬高而形成“悬湖”。
(3)相比传统的垦殖,说出立体开发模式的优点。(3分)
答案: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经济效益;(2分)改善滩地的生态环境;(2分)维持湖泊面积,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传统的垦殖,一般就是围湖造田或养殖,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资源利用率低,且容易侵占湖面
。而立体开发模式根据高低不同、资源禀赋不同,规划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益(保障农民的收益。有钱了,自然没必要非要侵占湖泊、破坏湿地),又可以改善湖区(滩地)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洪泽湖原先的防灾减灾功能不倒退(即维持湖泊面积,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把利用与调蓄洪水的矛盾降到最小程度,达到塘养鱼、坡面栽种果粮等立体利用
的优点
。
洪泽湖大堤位于洪泽湖东岸,全长67.25千米,是淮河下游重要流域性防洪工程
(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后经历代修建,至明清两代臻于完善。
洪泽湖大堤上承淮河上中游的洪水,下保苏北里下河地区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洪泽湖大堤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加固,并形成了洪泽湖控制枢纽工程,发挥着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朗里格
审核 | 利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