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确有部分平台在催收中使用过激语言,对借款人进行威胁、恐吓,甚至假冒公检法机关对借款人进行震慑。
参与上述催收规范拟定的业内人士表示,部分网贷平台利率畸高,且为了获得高额逾期罚息无所不用其极,导致暴力催收等乱象产生,因此需要进行指导规范。
李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述地方催收规范,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催收制度,如每天催收不超过3次,在正常工作时段进行催收,不得骚扰借款人之外的相关人士等。但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对于失信人的惩戒制度相对完善,如果借款人恶意逾期不还,失信信息会记入档案并一直跟随,将直接影响到借款人的就业、升职、贷款等,甚至连进超市购物也不允许,这些严厉的措施使得借款人较为珍视自身信用,会尽可能避免逾期。
而在国内,目前绝大多数网贷平台的借款逾期信息无法进入征信系统,即便进入征信系统,只会影响到借款人乘坐高铁和飞机、入住高端酒店等,对其生活影响相对有限。
“在美国,催收电话主要是提醒借款人。而在国内,催收电话是要对借款人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对其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才会带来回款。”李雷表示。
有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部分欠款人也正是看中了网贷平台逾期不能上传征信的漏洞,恶意拖欠借款。曾出现部分小贷公司可以上传征信数据后,许多逾期借款人主动要求还款的情况。
在当前征信数据缺失的背景下,行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联盟以减少恶意欠款的可能。
王晓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客户失联是催收面临的最大挑战,当前一些科技手段也在广泛使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了解到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资源,进行语言分析处理,抽取失联修复价值信息;另一方面,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能够快速查询调取逾期借款人的身份证号、最新的手机号码、地址、社交账号等关联信息。进而达到催收目的。
针对行业内存在的过度借贷、骗贷等情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建立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照“简单透明”、“最小够用”的原则督促会员机构采集和使用数据,并将于近期向成员开通信息查询服务。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近日表示,针对催收行为和个人信息使用的规范和准则,正在研究相关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标准。一方面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金融消费者理性借贷、合理消费。
(编辑 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