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自中峰上,
盘
回出薜
萝
。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
丛
青
霭
,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
钟
磬
杂
笙歌。
唐末
诗
僧
处
默
在宝历年间(825-827)
所写
这
首
五言律
诗
,
说
的是杭州
凤
凰山上圣果寺。峰中小路,
盘
旋曲折,布
满
藤
萝
。
钱
塘江
边
,是吴地的尽
头
,
对
岸的越地山
峦
起伏。烟
雾
之中,古木青葱深翠,天
边远去
尽白浪翻
滚
。山下的
临
安城尽收眼底,圣果寺
钟
磐声,西湖的笙歌,
夹杂
而来。
释处默,唐末诗僧,浙江金华人,生于唐文宗前后,幼时于兰溪出家,约卒于公元874年,唐末状元及第的裴说(
唐哀帝天祐三年
906,
丙寅科状元及第
)曾有诗哭之。
圣果寺,是我在西湖群山中寻访拍摄的最后一个重要造像了。
最值得一叙的有三处:西方三圣残像、十八罗汉和宋高宗“忠实”刻字。
我是沿南山路,过丝绸博物馆,在凤凰山路一路向前到山脚,买票10元,顺道而上。当然也有地方是可以不用买票的,不过从这里的凤凰山脚的山门上山,是无法逃票的。
在老玉皇宫山门不到的地方顺墙左转,往将台山去,到了排衙石那里,穿石而过,往下,遇到“光影相”和“正大光明”的石刻和“月岩望月”的水井,再向下走不远就快到圣果寺了。
圣果寺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笤帚湾山坞,所以下山最近的路就是笤帚湾,山下有梵天寺经幢遗址,从这里上山,是没有收门票的。这一条路即是宋城路,是原南宋皇宫所在地。也正是如此,在圣果寺进寺的路口,留有宋高宗的题刻“忠实”二字。正书横列,字高94厘米,宽为179厘米。
高宗曾有诗云:“忠实如何似我心,我心不变汝何能。钱塘江水虽无尽,尚有晴枯未必深。”《凤凰山圣果寺志》记载到:“在妙智阁下,石壁镌 ‘忠实’二字。《郡志》云:‘忠实’,宋高宗御书,以褒命臣者。旁有金玉图书款,今存空隙。亭, 宋郡守邱岳建。今废。”在图上可以看到一个空槽,应该就是原来宋高宗的图章所在了,已经被挖走了。
往前不远,有一组十八罗汉造像,应该是残像了,头部明显是现代所为,呆滞无神。有些资料上讲的是十六罗汉,细细数去,应该是十八个。有一个罗汉像在上部,须抬头看去方得一见。罗汉石刻缘起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南山僧人弥洪寻圣像有六尊。后来吴越王又镌天台罗汉成十八像。
西方三圣像,就在十八罗汉上方的山崖之上,荒草枯树,崖壁森然。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始建胜果寺。
后因唐代番僧文喜(820-899年)于此静坐得道而更名为“胜果”,又名“圣果”。文喜七岁即在此出家。大顺元年(890年),文喜应吴越王之请主持圣果寺,光化二年(899年)入灭于无垢院,真身墓塔几度迁移,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迁至大慈山永明塔院。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灵骨归寺,建塔于月岩之前。康熙年间的圣果寺志图上标有文喜塔。此后岁月悠悠,墓塔不知废于何时。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吴越王钱镠开岩造西方三圣像。现在看到的只是残像了,不胜唏嘘。须弥座约有2.5米高,两侧有台阶可以上去。主尊阿弥陀佛高6.2米左右,两侧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高5.2米左右。
宋景祐年间(1034-1038),僧惠然建崇圣塔,庆历五年(1045年),郡守郑戬请赐“崇圣”额,故寺又名崇圣寺。看来这也是那时节典型的马屁功夫。此时,唐初武德年间所建的望海楼仍在,苏轼曾来此观海,曾有诗曰:“海上潮头一线来,楼前相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崇圣塔在清时应该有重建,清《凤凰山圣果寺志》有标示。
宋室南渡,这里被划作殿司衙,徙寺包家山。
从上图中清同治年间的图示可以看到南宋皇城盛大规模。圣果寺的地方,称为了石佛寺,只是殿前寺中一处地方而已。这个殿前寺的范围一直划到将台山顶的排衙山。
殿前司是宋代的一个禁军官署的名称,是由北宋 沿袭至南宋的禁军三衙制度的职能机构之一。北宋三衙是指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三衙“分天下兵而领之”,为全国最高统兵机构。《宋史·殿前司》中有明确记载:“殿前司,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而有都点检、副都点检之名,在都指挥之上,后不复置。入则侍卫殿 陛;出则扈从乘舆,大礼则提点编排,整肃禁卫卤簿 仪仗,掌宿卫之事。”
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重建寺,是为行宫祝圣之处。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为元至元十三年),元兵入临安城,南宋灭亡。一场大火
将南宋皇城焚毁过半。至元二十年(1283),寺重兴。宋末元年的鲍寿孙(1250—1309),字子寿,曾有诗写出了丝丝凄凉:
竹里僧房凉似水,
苔侵佛面半无金。
明洪武四年(1371),胜果寺重建,殿有石刻“胜果”两大字,旁署“皇宋淳熙重建”等宇。永乐元年(1403),懒耕子敬禅师卓锡圣果寺,永乐十五年扩为丛林。正统九年(1444)观音圣诞日,圣果寺再次鼎兴。罗汉堂前为石刻罗汉,上面即为三圣造像,石壁建有千佛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客焚寺,三十七年,僧正因募化重建。万历三十八年(1610),净慈寺僧大壑元津(1576-1627)在圣果寺演说《楞严经》。
寺内有松涛阁一座,明代圣人王阳明曾在此修养,“江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富春咫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然而王圣人并不能真的好好隐居,两名锦衣卫追杀而至,并将其押至钱塘江边,王阳明在此情此景下题下《绝命诗》,跳江而下。锦衣卫看看滚滚的江水瞬间将人淹没,也就回去复命。其实,王明阳当时并没有跳江,他只是搬起了石头往江中扔去,自己藏身在礁石之后。经此一劫,王阳明后来龙场悟道,终于开辟一代圣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