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100%羊毛衫!又软又暖,好穿不贵,99元起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如果当年父母严厉一些,你的人生会更好吗? | 影话《摔跤吧!爸爸》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2 00:41

正文



如果当年父母严厉一些

你的人生会更好吗


最近一部来自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近来院线上映,其实这部电影在去年年底在印度上映,有片源,在豆瓣上评分一度高达9.4。


故事讲述的是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


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主演是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而这部充满梦想与激情的电影,却引起的争议。一篇名为《我发自内心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讨厌》的文章,作者不散,从影片的家庭观、性别观、国家观、运动观等,对这部影片进行驳斥。


其中最让作者义愤的是——


“在父亲培训女儿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问过女儿是否喜欢摔跤,也从没考虑过摔跤对女儿的影响。他就像大多数父亲那样认为自己对人生的判断是正确的,毕竟“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于是他强迫女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电影中女儿也成功完成了这一任务,完全沦为父亲梦想的奴隶。”



除开这部影片本身的民族、政治背景,上述提及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我们社会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父母是否应该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父母是否应该严厉的管教自己的孩子?


从前几年的虎猫、狼爸的兴起,从赞许到批判,到现在冷却下来,再次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离开孩童时代,离开这个问题的现在进行时。回头看,就会生出这样一个像是甩锅,但依然值得追问的问题——


如果当年父母再严厉一些,你的人生会更好吗?                                                                                                                                        

所以在驳上文那篇文章的《驳——某位论是一部令人恶心的作品》,作者Nuts也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  我拜托大家仔细思考这背后的现实。A.当你还是个顽童的时候,你有自己的梦想吗?你的梦想是做歌手?警察?公主?超人?做奥特曼打怪兽?B.当你还是个顽童的时候,有没有被家里人逼着学外语,学钢琴,学奥数?C.甚至当你高考完选志愿的时候,真的是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吗?还是为了前途,听从了父母老师的建议,选了自己完全不了解不感兴趣的领域?


醒醒吧!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被父母逼迫的经历,却依然感激父母曾经的严厉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说对某个领域有百分之百的热情,进而决定将此生奉献于某个事业,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做着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成功,有一部分真的是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给我们选择的结果。我们本来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小的时候也确实要依附于父母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作者在文末还提到,在中国,在印度等资源短缺,现实保证不了每个人的发展,那套“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其实并不完全适用。大部分人从小面临各种竞争,只能靠“父母威逼利诱着前进”。对于父母严厉的教育、引导甚至是“专制”,作者觉得这是孩子在成长、成功路上可行且必要的助力。


当然,除了两种情况以外。


一则就是父母超有钱,这里可不多做赘述。


二则就是超级天才,不仅指智商超群,而且心智健全。


我堂兄,妈妈不识字,爸爸是一介农民。堂兄从小聪明,对数字极为敏感,记忆力奇好,一页数字看一会儿全能记住。初中把全国的数、理、化的竞赛奖拿完了。但中考的时候,为了体谅父母,给家里节约钱,就去报读中专。然后毫无准备去参加中考,考了全市第三,市里最好高中的系主任还来找他,说学费全免让他去读高中,他还是没去。


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样的天才可惜了,二十出头的他,一次性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成为那时全省为数不多的注册会计师之一,然后开始在各种比赛,被总部看中。 而且,他完全不是书呆子,人幽默又有趣,自学黑管、二胡、吉他……只要学,基本都是精通。现在年龄35+,已经是某国企系统最年轻的副总之一,兼两个厂的财务总监。至今,再忙,基本每天能保持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这样情商、智商、自制力都绝佳的人,是无论怎样的家境、怎样的家长,都不可能阻挡他成功的步伐,前者可以再续辉煌,后者可以冲破如今说的很难打破的阶层板结。



但显然,这两类人都属极少数。


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普通的家境,有普通的聪明,普通的努力。外加上自制力不强,还有更多与生俱来的惰性,让我们更容易受到家庭、环境和自身弱点的牵制。即便稍微在某些方面有一点点天赋,就很可能在“顺其自然”中流产。


在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导演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些孩子中有上述的极少数的那两类,也大部分人是普通人。


家世是不公平的、天赋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促进社会公平的良药,那么教育定当是第一位。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程度和教育经历的不同塑造。接受教育是给予人改变的最重要的过程,而受教育的质量,与来自父母的引导和重视程度,更直白的说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看重和严厉与否直接成正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多进步来自父母在教育上的“威逼利诱”。当然,适度原则肯定是要考虑的。


纪录片中,有个一个孩子Paul,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人很难忘怀。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


纪录片中,56岁的Paul说他应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因为Education is something people can never take from you。


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在你懂事之后,在来得及的时候,尽量把人生往自己希望的方式塑造;

在你懂事之前,在还不自知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感谢父母的那适度“严厉而霸道”的选择?


《摔跤吧!爸爸》中,获得冠军的女儿,暂不说国家、民族的意义。就是她们有天赋,被父亲发掘后,辛苦的付出,换来往后的几十年更多的选择?也许也是值得的吧!


就像影片中妈妈对两个女儿说的,“他为你们遮风挡雨,抵抗全世界,默默忍受你们闹脾气,为什么?为了让你们两有未来,有自己的人生。”


  · be still going on · 

我们在故事号“有故事的人”也做了一个调查

“如果当年父母更严厉一些,你的人生会更好吗”


以下是大家的小故事和看法 




正方


 隽 

 

我是一位高一学生的母亲。去年这时,孩子的模拟考成绩不理想,考个普通高中也勉强。孩子压力极大,瘦了一圈,想放弃。我也夜不能寐。但是,这是孩子人生的重要的第一步。要放弃吗,能放弃吗?不能,我和孩子都不能!于是开导孩子,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对他的激励、通过微信告诉他拼命爬上了那个坡会有无限的风景,而停在半山腰就啥也看不到,即使最终没如愿,毕竟你不会遗憾,毕竟你尽力了……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听进去了,开始了艰苦的努力。


而我也没闲着,尽我所能的帮助他。生字词的听写、重点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数学没找到合适的数学老师,而做数学老师的我的姐姐当时在外地,只好把孩子做的卷子通过微信发给我姐,她再把孩子错的题再订正,并把相应的概念,正确的思路写下来发过来,由于没法打印,我就一点一点抄在一个本子上,再让孩子看,琢磨,吃透……最终,孩子的中考分数达到了重点钱。


在选学校时我问他,如果当时放弃会怎样,孩子说确实,看到了想要的风景。而我的一个朋友,对孩子的放弃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她的孩子最终被一个不怎么好的高中录取。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父母在孩子的人生路途中可以发挥扶他一把托他一把推他一把的作

 

喝酸奶不舔瓶盖儿

 

我有一个对我管教非常严厉的母亲,从小就是在我妈恨铁不成钢的“文攻武斗”的陪伴下长大的;记得五岁那年冬天,我妈在教我四大名著的文学常识,教了不知道多少遍,可我就是记不全,背诵时也总是丢三落四的,每一次的背诵都达不到我妈的标准。


后来我妈的“恨铁不成钢”式无敌霹雳手,瞬时便精准有力地拍落到了我的后背上,我一手搂住棉被不让它从身上滑落,一手努力地擦去脸上委屈的泪水,心里还想着我那么小却要背诵那么多拗口的知识?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就可以不用背?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天天出去玩耍?越想就越得委屈便大声地喊着不公平,以示反抗,其他的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就在我妈的霹雳掌下被再一次无情的镇压,还不断地“警告”我,再背不会中午饭也不要吃了,瞬时间我就提了志气,一鼓作气地将我妈教我的常识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


从此,我就开始了被我妈的“恨铁不成钢”式无敌霹雳手,以及无情金刚拳下“威逼利诱”的学习之路,每每一有反抗,伴随着的便是清脆悦耳的“啪啪啪”带来的后背剧痛和满脸不争气的泪珠,后来为了不挨打我也就学乖了,更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直至今日再和我妈提起当年的事情,我妈还不断地说着:“妈妈没有本事让你过上非常优厚的生活,你要是想要得到就只能靠你自己,用知识去武装你,去改变你的命运!” 我现在非常的感激我的家人们,如果不是他们当年对我的严厉教导,我想我现在应该不会懂得知足也就便不会拥有很多的美好!

 

向日葵小愚

 

从小,很少有父母管教我的记忆。可以说,我是被放养大的。仅有的一次挨打,似乎是因为我不愿意上幼儿园,被妈妈关起门来打,满院子人都听到了,跑来调解。后来,我自己去上学,放学,写作业。父母从来没有辅导过我的作业,虽然他们都在教育系统,妈妈和我还在一个学校。 我曾极度羡慕那些每周去学习钢琴,小提琴,声乐,画画,体操的小朋友们,也非常想去学一个兴趣班,可妈妈似乎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作为一个小孩子,我学了三个月小提琴,两天钢琴,一个月画画,因为我没有足够坚定的毅力,也没有一个严厉地监督我的妈妈,一切就都半途而废了。至今,我还遗憾没有学到一技之长。 他们从来不会因为我贪玩,深夜还在写作业而责备我,只会告诉我写一个座右铭贴到墙上督促自己;也从来不会因为我在紧张的备考时看杂书而责备我,只会告诉我,如果考得不错,就给我买一套外国名著。 我感谢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没有把我当做实现他们梦想的载体。虽然,如果他们严厉一些,可能我会更加优秀,但是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本科,研究生,工作,一路走来,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轻松地活着,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生活,工作。人生没有如果,如果有如果,我可能依然愿意选择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三生有幸

 

人都有惰性,而且会高估自己的自控能力,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小孩子。所以父母必须严厉一点儿。如果当年我的父母再严厉一点儿,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窝囊了。

 

扬扬

 

我是山东的体育特长生,12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我可以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就能考上个本科学校(不包括国家重点院校)。但当时爸爸对我的要求是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复读。当时自己特别不理解,觉得轻轻松松上个本科多好啊,为什么一定要费劲千辛万苦的去上重点大学呢。


哎,迫于爸爸当时给的压力,我只能努力训练,真的很辛苦,临近高水平测试的那段时间经常下雨,学校没有室内操场,就还是坚持在外面跑圈。进水的鞋子特别容易把脚磨出泡………… 终于,我如愿以偿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来到了大学,我越来越感激爸爸当时“逼”我考重点大学。我不知道普通本科学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我的大学生活真的感觉自己很幸运,身边的同学高中时代都是年级排名前几名的,我文化课基础不好,同学们就很积极的帮助我。而且从她们身上还能学到很多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等大家可以想像下,一个并不优秀的人在一堆优秀的人里面生活了4年,对她的影响和帮助是多么的巨大)。 越长大越感谢爸爸当时对我的严厉,没有爸爸当时对我的不断鞭策,也不会有我现在相对轻松自如的生活。谢谢我的母校,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越来越优秀~[强]

 

 

 Y 

 

爸妈总是说:自己的事儿,自己看着办。我们不帮你选择,你也没理由怪我们。所以干什么事,都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吃了很多亏。所以长大了,他们就会问我:为什么不喜欢给他们聊天,为什么不经常往家里打电话。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回家,出门在外,从来没有想过家。包括过年,我喜欢一个人在外面待着。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好。 很多东西,已经养成了。就是习惯了。 现在,都是刻意的一个时间表给家里打电话。 有时候,想想吧。爸妈两个人在家,确实是有点不妥。可是回家待不了三天,就会很沉默,不想说话。 更多的时候,他们老是说我闷,三天憋不出一个字。在朋友面前,我就是一个话唠。 相比小时候,我更想他们打我一顿,骂我一顿,管我,塑造我。

 

宝贝咖啡猫 

 

我无数次感激我的父母,我是一个不会选择的人,是她们替我铺好了路,我今天的人生才可以如此完美!

 

Haha

 

我没有到为人父年纪,但我愿意被父母严格管教着,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叛逆。因为在我心智成熟之前,我觉得我并不知道我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以及能够从事什么但父母不同,他们每天陪伴着我们成长,我们个人的品性和能力在日常交流和活动中就已经赤裸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果父母善于比较他们的社会经历和见识,他们就会知道我们自己天性偏向哪个领域,在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主动地带领我们往某一个方向领域发展,比如爱好绘画,可能父母就会从美术、设计或者其它艺术大的方面去培养。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其实都很难做到“自律”的,所以我们需要“他律”,不管是一个小的习惯还是大的决定等等。 拿我自己来说,我父母很少在学习上严格管教自己。几乎不会督促自己学习和阅读,基本上没有主动帮我报名过任何一家暑假补习班或者其它,甚至考差了他们也并很少生气、失望或者愤怒。这也许是好,但是如果我的父母能够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也许我现在能上一个更好的大学。特别的是,阅读习惯的养成。如果小时候父母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给我多买各种经典书籍,多督促自己阅读和写作。也许现在的我,视野和思想水平会比现在开阔很多。这是我的遗憾,但不管怎么我还是考上大学了,我也始终感激我的父母。只是可惜,过去不能更好。

 

一米阳光

 

幼时,父亲对我要求很高,印象中似乎没有当面夸奖过我,每次取得好成绩,都会被更高的要求所否定,就这样一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为了让父亲夸夸我而不断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到今日,工作安定,生活幸福,谢谢父亲!

 

祥云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不识字,从小,只要我拿不定主意想要咨询家长意见时,他们总是说:你自己看着办。学习上更没有一点辅导与教育,学不学全靠自觉。记忆犹新的是高考选择志愿,看到别的家长帮忙选学校,做数据对比,各种帮忙而自己却两眼一抹黑头昏脑涨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有点绝望。作为生而平庸的一个人,很羡慕那种被家长安排好后半生轨迹的那种。我的父母由于自身学历自己经历的限制,尽可能的供我吃穿已经不易,精神上的引导几乎是没有的。一路走来,很辛苦。如果,我的父母能够给我一点点,哪怕是一点指引,有一点点严厉的教育,我可以确定的讲,一定会比现在过得好很多。

 



反方



莫橡树

 

我的父亲对我很严厉。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求我先练字。我那时候也算调皮吧,惹了祸,父亲便把我绑了,挂在仓库的横梁上,脱光了衣裤,用竹鞭狠狠地抽打,我的双腿上一根根肿起的血条,像一条条蚯蚓。 我的母亲也是凶悍的,她一个眼神,就足够让我无语,不过她很少动手,这事父亲做就足够了。小学时,有一天放学,我在学校玩得久了,匆忙回去路上远远望见了母亲,她恰好也回头了,我以为她看见了我,还发出了恶狠狠的眼神。吓得我那一夜我躲在外头,愣是不敢回家。 不过他们的严厉对我的学习没产生什么助力,倒是其它的一些事情让我铭记于心。六年级时,我到隔壁村上学,我的数学老师是我父亲的朋友,他在班级上总是夸我数学如何如何厉害,我当时数学还算可以吧,却没他讲的那么神乎。但少年不经夸,那么多同学面前怎么能承认自己并非如此呢!于是打肿脸充胖子,下苦功夫暗地里提高自己,免得露馅。最终那年升学考试,我数学全乡镇第一。 初中时候,隔壁班的一女一男拿了年段前两名,让我颇为震撼。听英语老师讲,拿第一的女生,夜夜坚持宿舍走廊的灯光下读书,开始一堆人跟风,最终只有她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柚子味的柚子


初三想过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也想过就此了结自己了。如果,当时父母对我再严厉一点,大概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了吧。



50岁的男人听到"父母严厉"四个字依然极度反感,因为童年青年中年时期种种被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打骂打击,那些撕碎的画摔碎的吉他和满身大大小小的伤痕构成了他的人生基调:胆怯。虽然一身才气却卑微不自信,常常做噩梦哭醒!


容华淡泞


不会,我如今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努力以及兴趣……父母的梦想与我没有任何关系,严厉与否对我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冷,灵芸


我个人觉得父母没有必要对孩子那么严厉,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期,当管的太严厉的时候,孩子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最讨厌许多父母都是在用成绩评论一个人的人品,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以至于都不敢回家,现在长大了,养成了习惯还是不愿意回家。我讨厌被束缚的日子,讨厌比较,所以,我觉得父母还是对孩子不要那么严厉。


我想冬眠


家长的梦想就是家长的,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家长,没义务替家长完成他们未竟的心愿。有一些事情上必得严厉管教孩子,比如基本的善恶道德,你小时候不管教,孩子大了只能社会和法律替你管了。但是对孩子以后做什么的事情上,只要符合公序良俗,家长只应引导不应强制。琼瑶读中学的时候因为数学学不好绝望到差点自杀,若是家长强逼着她去做研究学数学,哪还会有风靡多年的琼瑶小说呢。


很多人会说"要是我父母对我更严格一点我会更好",可是,想想那个时候的你自己,如果他们严厉了,你真的会听吗?就算听了,会毫无怨言和叛逆吗?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做了不喜欢的工作,再回去怪父母管你太多吗?让孩子能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我喜不喜欢】【我适不适合】更重要,言听计从,那是奴才。


临时


我小的时候爸妈找人算了一卦,算卦的人对我父母说这个孩子你们不用管,放手就对了。在我之后的人生中,确实是这样。每一个人生的关键时刻的选择都是我自己做出来的。高考的时候,身边的同学的父母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给孩子做饭,我父母没提我也没要求。考研的时候压力很大,哭着给父母打电话,他们说累就别考了,放下电话我又默默的拿起了书。毕业的时候他们让我回老家接受包分配的事业编工作,我为了爱情来到大城市打拼。认知不在一个层面,父母真的很难帮到太多。但是,我那么爱他们。高考前夕爸爸来看我,我哭着不让他走,他为了省钱住在一间地下室陪我。考研以后,虽然并不认同我的选择,但默默拿出钱告诉我穷家富路,出门就得多带点钱。在大城市打拼无比辛苦,准备买房后给爸爸打电话求助,爸爸沉默半响说跟妈妈商量一下,我觉得没希望了毕竟家里还有别的孩子,没想到他们是在商量除了必需的生活费能最大限度的给我多少。我的人生不会因为他们的严厉变的更好,但我知道,没有他们的爱和包容,我的人生一定一塌糊涂。





PS:本文就是讨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不适用于接受“我就是想做普通人”“平淡也是一种幸福”

“成功太庸俗”等相关反驳


撰文、整理:米糖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