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题咏柳絮的词句。本是言说柳絮乘借好风之势可直上青云。同样的情境与期待也颇适合于放风筝。放风筝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这一户外游艺活动尤为儿童所钟爱。每逢微风和煦时节,乡村旷野和城镇广场等开阔地带,都极易见到三三两两放风筝的人。
风筝古称纸鸢,据考最早出自春秋时期,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有观测敌情、传送情报等诸多传说。其中南朝时期的一则传说讲,南朝梁武帝曾被困于台城,危急之中,有人献计:在纸鸢上写明原委,放出纸鸢以寻求外援。这当是初始阶段中纸鸢的临危受命。至唐代时,纸鸢逐渐成为儿童的游乐玩具。
风筝的得名约自五代,有人在纸鸢上系上竹哨,鸢飞上空,哨即迎风传响,筝筝然,遂以风筝呼之。至今日,虽然大多数风筝上没有竹哨之类响器,但风筝的称呼依然保留,广为使用,纸鸢之说多见于文人诗词。除纸鸢、风筝外,还有鹞子、纸鹞等称呼。
风筝最终能否高飞入天,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首先在风筝的形制上。从造型到用料等环节,其制作工序都十分讲究。传统风筝通常先以细竹做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再描绘出彩图,系以轴线。明清时期,北京城里的风筝制作技艺已日趋娴熟,并形成了哈氏、曹氏、金氏和马氏四大流派,有“风筝哈”“风筝曹”等专称。风筝的形象多为鸟兽虫鱼和戏曲人物等,常见的有沙燕、蜈蚣、蝴蝶和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各色脸谱等。近年亦有喜庆文字、卡通图案等造型出现。风筝还有软翅硬翅之分,硬翅容易飞高,软翅的不兜风,飞不高。长期以来,因风筝形状的不同,会有专门的制作要决。山东潍坊是我国当下重要的风筝之都,又称鸢都,制作风筝的经验丰富。在扎制硬翅胖沙燕时,有制作要诀:“胖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一腹一尾根……头部迎风腹为主,冕竹要软好泻风。裆肥纸阔单面软,迎风不会左右慨。”按此要决制作的风筝方能迎风而上。潍坊等地的风筝制作技艺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更是各色风筝斗艳的盛会,在造型和材质上都屡有创新。我们都知道,牵连风筝和放风筝两者之间有条必不可少的线,近年来,出现了个别无线风筝,原本的那条线被电子遥控器替代,这种风筝在空中翻飞自如,更具表演性。
做风筝是一门技术,放风筝同样要有技巧,要审风度时,适时的放手,抖线等。除了个人能力外,还依赖于风力、风向等因素,即开篇提及的“好风”。无风不飞,风太急也飞不了。《清嘉录》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固有‘清明放断鹞’之谚。”适度的春风才能将风筝送上青云。
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