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妈罗罗
六妈关于婴幼儿辅食喂养以及儿童教育、亲子游攻略的靠谱分享,以及少而精的独家团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最费妈的数学,有了偷懒新思路 ·  2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再不开学,二胎老母亲就快绷不住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妈罗罗

气候异常的年份,我亲访新疆几个枣园后的新发现

六妈罗罗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10-28 09:00

正文


这次去的目的

作为公号的老读者,在2016年,罗罗第一次卖玛谷农场灰枣的时候,我就下手买了。 我并不是爱吃枣的人,但我妈特别爱吃,当时看到团文把枣描述的蛮好,出于好奇就买了,为了对比,买来了开团的三种级别。


到货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超特级也不怎么大呀,跟超市见到的巨大的枣相比,超特也挺小的,尝了一颗,果肉是挺紧实的,比偶尔吃的枣里面果肉松松的感觉好一些。 但对于枣的甜度,因为吃的少,真没啥太大感觉。 但是我们家阿姨,拿到这个枣的时候就说“这枣很甜很好吃啊,比家里现在的枣好吃”,小胖和我妈也都很喜欢吃这个枣。


如果第一年跟团是为了猎奇,那第二年买就是因为全家人的喜欢了 我对绿色食物没太大执念,但我妈有,她说无化肥无农药种植出来的水果吃着安心,而且真的好吃。 结果我2017年下手慢了一点,没抢到特级,就顶格买了18包的一级枣。


几个级别的我都吃过后,确实如罗罗所说, 不同级别的枣差别就是大小 ,口味是没什么差别的 ,我买来就是给自己家人吃的,所以一级也能满足需求。


2018年就别提了,那几天正好特别忙没顾上每天看公号,等看到时已经华丽丽的抢光了,我连一级都没抢上。 好在,19年初加入公号小团队,有一次闲聊起没抢到枣的事情,罗罗把自留的寄了几袋给小胖,才确保了我妈和小胖不断粮。


今年罗罗怀孕去不了玛谷农场,开电话会时她说每年枣下树前咱公号都得亲自过去看一下,因为农产品靠天吃饭的,如果年份特别不好影响果实,是得取消开团的。 作为一个玛谷农场的常年消费者,我就自告奋勇去新疆看今年的枣。 一是因为我确实也很好奇这片土地,以及这个农场,毕竟以前只是听罗罗的推荐在购买,那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我自己也想去看看。 二来我以前也没去过新疆,一直听说新疆是中国的瑞士,所以也很好奇新疆有多美,想着跑一趟也算是给我和小胖挑选旅行目的地了。


是从郑州飞的,出发前在郑州见到了罗罗,说起新疆之行,她交待我说,这次我过去不要以团队人员的角度去看, 而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去发现,如果有影响开团的问题那取消开团就行 ,要是去了会被产品本身打动当然更好,因为她从来都希望真正打动读者的是产品而非她的介绍。


嗯,相处快一年了,这个交待很罗罗,也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就这么,今年的溯源小分队出发了,成员有我、赵老师还有去年的特派员江涛。

为什 么第一站选择阿克苏?

和往年飞库车不同,这次我们的第一站是阿克苏市。 去阿克苏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天山南麓附近最大的城市了,应该会有相对大一些的干果市场。 我们选择这个时间过来,也是根据我们调查过的信息,往年这个时候市场上已经有新枣了,所以我们想着 到阿克苏的干果市场上买一些当地今年的新枣,带去玛谷农场对比一下 另外一个目的也是想和当地的干果商们聊聊,这样得到的信息更为客观。


不过到了之后发现和我们预期的有些不一样,今年的新枣都还没上市,市场卖的还是去年的枣。 一些店员跟我们说,新枣很快就要上市了,估计还有半个月左右,有些枣园已经开始陆续下树了,正在加工厂清洗和烘干。 至于到现在还没新枣的原因,有一家店老板说是今年的情况有些特殊,本来这个时候新枣差不多就应该上了。 而往年9、10月份都是很干燥的,也利于红枣逐渐脱水,但是 前几天很反常地下了几场雨,所以大家普遍推迟了下树的时间。


看来农产品真是要靠天吃饭的,这也能理解之前为什么 罗罗在灰枣开团之前一直说团期不好确认,并且每年都要过来尝口感看品质,因为农产品真是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了,很多可能都不是人为能控的。

枣园探秘

这次我们不仅去了玛谷农场的枣园,也去了两家附近的枣园( 其中一家还是当地的示范园,拍了照片,但是因为怕曝光给实验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就不给大家展示了 )。有了一些亲身经历的对比,也让我对玛谷农场和红枣行业有了新的认识。

印象一——熟悉的味道和“专家”赵老师


玛谷农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其实就是枣树比我想象中要矮一些。但是摘下一颗放到嘴里,真的就是每年积累下来的熟悉味道,虽然还有点湿,但是那种清甜的感觉确是可以辨认出来的。但到底和往年的比怎么样,我分辨不出来,问同行的赵老师和江涛, 他们的回答还挺客观的,赵老师说今年的口感还不错,江涛说觉得比去年的还略好些 他说是感觉,估计是河南人从小吃枣比较多的缘故能品出细微的差别吧 )。

玛谷农场枣园呈现出来的状态非常原生态,沙土地,地上乱七八糟长了一些不认识的草,种的有灰枣和骏枣两个品种,站长跟我聊说罗罗也真是实在,因为骏枣更大,卖货拍照的话更吸引人,但是罗罗觉得骏枣不如灰枣好吃,所以一直坚持只选她认为更好吃的灰枣卖。我说我们的选品都是这个逻辑, 我们作为消费者觉得买什么值就推荐什么,而不是哪个更赚钱或者更好出货,就推荐哪个。


站长说这里种的除了骏枣和灰枣,还有少量的鸡心枣,因为每年都是放蜜蜂授粉的,枣林里放一些不同的品种,是为了让蜜蜂授粉的时候串粉,这样从种植的角度来说,果实会长得更好。


另外站长说原来还种过核桃,都是好几年的核桃树,但是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会挡住枣树的阳光,所以就又全部挖走,不种了。 感觉也是性情中人。


不过参观玛谷农场的过程中,真正让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的是赵老师对这片枣园的了解程度。虽然同行的还有农科院实验站的站长,但他除了讲些故事,或者有问题咨询时回答一下,更多时间是赵老师在讲解,给我各种科普: 比方说怎么规划种植密度,修剪的方式如何合理,为什么要骏枣灰枣搭配着其它枣一起种等等,感觉这些枣都是他带人种的一样。我很好奇问赵老师为什么懂这么多,站长过来直接回答了, 他说赵老师上次来的时候问了特别多的问题,不仅和罗罗一起来看了次枣园,回去查了些问题后面又单独来了一次,直到把所有问题了解清楚了觉得符合他的逻辑了才走。 站长开玩笑说,以赵老师现在了解的知识,现在出去说是种过枣的估计也能让一些业内人士相信的。


其实从加入公号团队以来虽然和赵老师有过一些接触,但是交流毕竟不太频繁( 我在北京他在郑州 ),这种一起出差还是头一次。之前也听说过赵老师的严谨和认真,但第一次亲身感受他对问题的钻研态度,还是让我挺触动的。不过想想也觉得正常,这不就是吸引我加入这个团队的价值观么。

印象二——一座拥有正常生态系统的枣园

其实这个点在参观玛谷农场的时候还不觉得。 但是后面去过别人的枣园之后,感受就特别强烈了。 玛谷农场的枣园是这样的,看起来乱乱的,地上还有些杂草。


而我们去过的别人的示范园是这样的。


一看枣树下几乎寸草不生,实验站的人说是估计是打了百草枯( 这个只是猜测,我们这次并没有找到实际的证据,但是找到了其它农药和激素的残留,这个后面说 )。

假如真是打了百草枯,其实也很能理解。 因为杂草或者其它植物的生长会吸收肥料中的营养,这样会降低施肥效率。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烈性农药把其它杂草都杀死。 但是玛谷农场为了维持实验站站长说的“古法”种植或者说赵老师说的“纯原生态”种植,采用了特别笨但是可能是唯一不用农药的方法,就 是人工除草。 这样特别耗人工,并且不能一劳永逸,但是为了维持枣的这份纯粹,似乎也别无选择。

印象三——那些在枣树边发现的农药激素使用痕迹和摘下就吃的果农

农药激素使用痕迹,是在另两个枣园发现的。 这是在第一个枣园发现的:

虽然实验站的人跟我们说到 很多枣园 用农药其实很普遍 ,但是这些农药激素的使用残留和几乎寸草不生的枣树间距过道结合在一起,还是让我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同时还拍到一些有点畸形的枣子照片( 拍的这棵树是骏枣树 ),不知道会不会和这些农药激素使用有关。

第二个枣园虽然不像第一个那么“荒芜”,但是这些农药激素使用残留还是有些扎眼。


有个小插曲。 当我们在第二个枣园参观的时候,站长说这个 枣园树形修剪的非常不合理,是倒三角的,旁支全部剪了,这样挂果率会更低 ,只能用更多的激素。


在看树的时候,这个园子的枣农正好也在,估计他以为我们是采购商,就过来跟我们解释,说“枣子还不熟,还等几天”。 说着说着就从树上摘了一颗枣子掰开给我们看里面还有些潮湿的果肉。 给我们看完,他顺手就放到嘴里,把这颗枣吃了。

站长不由得跟我们感慨说,有些枣农在种植方面懂得不多,所以别人跟他们说怎么修剪树他们就怎么修剪,有人推销农药激素给他们说可以增产,他们就用了,或者是看到别人用也就跟着别人学,包括用量用法这些,很多枣农都不懂,所以种出来的枣子产量和品质差异很大,有些压根不知道自己地里的枣有可能有农药残留,这些农残暂时看不出危机但是长远会产生严重影响。 我能理解,他摘下就吃是因为觉得掰开了如果不吃也浪费了,但是那个憨厚的笑容和地上的农药使用痕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前我很讨厌那些乱用激素和农药的农户,觉得他们为了多赚钱,罔顾消费者的健康,目光短视。 可那个摘下发黑大枣就吃的老农,却让我对他们多了些理解和同情。 有些人用不健康的方式种植是单纯为了赚钱赚快钱, 但有些农民,可能是真的不懂。 他们没有受过更多的教育,只知道果实结的多,个头大,就能多卖钱,但是想不到其他更多的问题。


和站长在一起那两天,就听到他接好多当地枣农的电话。 因为气候异常,以前早就可以下树的枣,几年一直下不了树,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站长就一个个的教。 站长说,十几年前他刚来的时候,初期遇到当地农户很大的阻碍和不信任,但这些年,他一直在帮助枣农认识科学的种植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又得到了很多枣农的感激。 虽然他很难说服别人放弃巨大的利益采用更健康的方法去种植,但一切总归是在变更好的


他讲的一些故事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我能感觉到背后充满了艰辛,但站长脸上出现的更多是骄傲。 这样的骄傲背后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情怀,或许也只有有情怀的人才能去坚持做一些别人不太理解的事情吧。 或许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很像。

天山脚下的透亮和刺骨的凉

赵老师说上次因为时间的关系,水源的考察没有深入到尽头,这次就提前规划好专门留了一天是直接从枣园一路开到天山脚下。 一路上都在沿着这条雪水融化形成的河道在走,人烟稀少,也几乎没碰到什么污染源。


我们找了个方便走近的地方走到了河边,发现水清澈见底,同时又冰冷刺骨,在水里放了4-5秒就觉得寒气进入了骨头里。我和赵老师都尝了一下这里的水,一点怪味都没有。特派员开玩笑说这些枣树喝着这些水可真是享受啊。赵老师直到走到雪山脚下才说,去年本来就计划来这里,但是后面临时又去了一趟枣园所以时间来不及了没有完成,现在来一次总算踏实了。他这种人 似乎 是定下了一个目标完不成就不踏实那种,站在一个读者或者顾客的角度,有个这样有完美主义的理工男在前面把关,或许也能拥有更多安全感吧。

新疆之行结束了。 对枣园以及枣业我多了很多了解,但也基本放弃了带小胖去新疆旅行的想法。 可能因为我们没去景区,每天都是在县城和各园子之间穿梭,一路上虽然会经过戈壁,胡杨林,就是没看到什么类似瑞士风光的地方。 像站长那样,能够十几年扎根在这里工作,可能真是需要热爱才能做到那样付出的。


最后一句就是, 越了解越安心,今年可以继续蹲点抢枣了:)



今年玛谷农场因为怀孕我没法去,想想Danny过去也是挺合适的人选,毕竟从第一年就买玛谷农场的枣,连买三年,既是团队成员也是老顾客了,而从顾客的角度去看,肯定更加客观。虽然我已经尽可能的去了解玛谷农场,但毕竟每次去新疆都只呆几天,还是担心自己的了解有死角的。直到Danny写了这篇文章,我也更加确定自己的选择了。另外看到她写的其他两个枣园的情况,我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但也庆幸有站长这样有坚持的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在做同一件事,哪怕放弃一些利益,真的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给孩子的环境和食物越来越安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