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要资讯
有专业的产业团队,有严谨的研究态度,还有点不正经,你们想要什么?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要资讯

投产周期下,PTA厂家如何度过洗牌期?

要资讯  · 公众号  ·  · 2021-04-28 22:05

正文


今年2月初,各大生产企业纷纷出台检修计划,伴随而来的是厂家合约货供应减量。PTA厂家合约货减量的现象在行业发展中鲜见,这一举动的背后原因何在?目前,PTA行业新一轮洗牌刚刚开始,新产能低加工费状态的长期持续,将导致大量老旧小装置正式退出市场。未来,PTA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加工成本进一步下降,产能迭代不可避免。PTA厂家如何度过洗牌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市场波澜再起  合约货减量消息不断


2014—2015年,PTA厂家联合限产保价在聚酯市场中掀起一阵波澜。现如今,相似的一幕再次出现,只不过这次厂家的招数改为了缩减合约货。


2021年3月23日,市场传出消息:“受装置检修影响,部分供应商宣布4月合约减量执行。逸盛石化4月PTA合约按年度合约约定数量的八成供应;恒力石化4月PTA合约比例按七成供应;华南一供应商4月计划合约减量执行,具体减量情况还在协商中;华东一供应商4月合约量按五成供应;其他供应商合约执行情况持续跟踪中。”


目前,距离消息发布已经过去了一个月,PTA厂家合约货减量仍在持续进行中。最新消息称,逸盛石化5月继续减量,按5折供应。令市场疑惑的是,相较于市场流通货,合约货在聚酯市场中的占比有多大?什么是合约货?企业是如何分配和调节销售的?合约货的定价机制是怎样的?


长期以来,在PX、PTA、乙二醇这类聚酯原料的采购中,是以合约货为主、现货采购为辅。所谓的合约货,是指生产工厂按照长约直接供给下游聚酯厂的PTA现货,一般在年初签订一份年度合约,以确定未来一年的供货数量和相关价格优惠条件。


由于聚酯上下游的生产是连续过程,装置频繁开车或停车会造成大量损失,所以上下游都有稳定生产的意愿。通过合约货的方式,上下游锁定全年和每个月的供应数量,均匀发货。如此一来,既确保了上游稳定生产、销售货物并回笼资金,也稳定了下游聚酯的生产,不会出现原料短缺而停车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PTA市场供应紧张的时期,聚酯厂倾向于增加合约货的比例,PTA供应宽松时期则相反。对PTA工厂来说,在供应紧张的年份里,合约货签售比例较高,甚至会出现超卖的情况;在供应宽松的年份里,除了合约货之外,多余的产量要通过现货、期货等渠道进行销售。


虽然各家PTA企业的合约比例不同,但生产厂家往往会把至少一半的生产销售量都安排为合约采购或合约销售,剩余部分用作现货采购销售来进行调节。


PTA工厂的合约销售比例一直比较高。稳定生产的主流供应商,合约比例一般在70%—100%之间。选择不同的合约比例,是供应商年度销售的一个策略方向。


通常企业会评估下一年度的供需情况,如果供应偏紧,倾向于提供更少的合约折让或者降低合约比例;如果供应宽松,则倾向于提供较多的合约折让或者提高合约比例。


对PTA企业而言,相较于市场货源,合约货占比较大,是因为其价格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吗?


合约货的价格一般是生产企业月初出台挂牌价,月底出台结算价,月初按照挂牌价收款,月底按照结算价进行月度结算。 然而,不同时期,由于供需格局的变化,合约货的定价机制也在变化。


早期国内PTA供应缺口大,合约货定价主动权掌握在生产企业手中,生产企业月初出台挂牌价,月末给出结算价,聚酯厂只能被动接受,当时下游聚酯厂以到PTA工厂仓库自提为主。


2014年之后,随着国内PTA供应由不足转为过剩,PTA工厂的绝对优势动摇,在合约货的定价模式中,月度结算价不再是PTA工厂独立定价,而是引入了CCF、ICIS、CCFEI等第三方资讯机构的现货均价作为参考,根据双方合同约定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进行结算。目前,随着PTA期货市场的成熟,期货点价模式已经得到市场广泛应用,也成为合同货结算的一种模式。


市场中各大供应商的月度结算价差异较大,但2020年之前合约货的结算价普遍高于CCF月度均价,而2020年之后的月度结算价多围绕CCF月度均价上下波动,部分月份甚至出现了结算价低于现货均价的情况。


这么来看,合约货的价格并不总是PTA企业的最佳选择,也会有折价的时候。眼下,合约货减量是和价格有关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行业生产亏损  倒逼企业大规模检修


PTA行业发展,经历过产能不足、利润很高的时期,也经历过产能过剩、生产亏损的时期。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期,例行检修、装置故障、意外事故、运输困难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都可能会造成合约货减量。


厂家合约货减量,一种情况发生在PTA工厂、聚酯工厂出现设备故障或者出现PX原料、醋酸到货不及时等要求减少合约量时;另一种情况发生在PTA工厂加工费用难以覆盖现金流成本,PTA工厂不愿意追买高价PX而降低生产负荷时,PTA合约对客户减量。


这次PTA大厂合约货减量主要是因为加工费太低,导致PTA工厂要么集中检修、要么超卖的量无法兑现。记者了解到,PTA加工费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收窄;2020年整体保持在400—1000元/吨区间振荡运行;从2021年年初开始,PTA加工费进一步收窄,维持在200—400元/吨的超低区间水平,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今年第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带动PTA成本走强,一向被市场忽略的辅料醋酸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导致PTA生产成本上升,但在巨大的社会库存压制下,PTA价格上行乏力,导致行业加工差持续走低,一度降至300元/吨以下。


按照目前市场上装置加工成本计算,300元/吨的加工差,除了2018年年底以来投产的几套大装置现金流在盈亏线附近外,其他均陷入严重亏损局面。


目前,1吨PTA需要0.035吨醋酸,醋酸在加工费中的占比已经达到83%。冰醋酸价格从年初开始暴涨,现在已经达到7200元/吨。冰醋酸加纸浆等价格上涨,导致PTA单吨成本增加了150元左右,再加上人工和能源,PTA行业实际上已经处于亏损的极限。 截至2021年4月15日,PTA加工费为278元/吨,相当于近10年最亏损的时刻。


行业利润逐渐下滑,导致装置成本高的小型装置开始停产,同时也增加装置降负检修概率,影响厂家的开工积极性。


从历史来看,在装置检修期也往往会出现合约货减量的现象。2014—2015年,“PTA市场联合减产保价”出现的频率较高,当时国内PTA供需格局由不足转为过剩,行业的超额利润也被挤压殆尽,出现了阶段性亏损。


那个时候,国内PTA产能集中度较高,一旦行业利润走差,巨头联合减产往往会扭转市场供需格局,导致价格走强、利润好转。


就过往来看,比较成功的一次发生在2014年5月,当时三大生产巨头产能占比六成,三家企业承诺开工率不高于70%,对客户减量供应,PTA行业开工率从80%以上降至55%附近,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结果导致PTA价格一个月内上涨了20%,行业利润得到修复后,供应逐渐恢复。


还可以看到,2014年12月,PTA价格下跌,利润再度走差,联合减产风声再起,PTA行业开工率降至55%以下,但实际只执行了几天,PTA价格短暂反弹后继续下跌。


自此之后,PTA联合减产保价的动作没有再出现,但在行业生产全面陷入亏损时,企业会主动降低负荷,甚至部分成本较高的装置不得不长期停车。2016年4月,PTA再度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生产企业减产,宁波台化、逸盛石化合约货减量,汉邦石化220万吨新装置合约货取消,逸盛石化现货市场有回购。


“虽然在资金的配合下,PTA价格回升,行业利润好转,但在产能过剩时期,阶段性减产只能暂时改变市场供需格局,却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形势。”庞春艳总结说。


效果不及预期  产业链博弈逐步升级


理论上看,行业巨头集中检修,减少合约供应,意味着下游企业需要在现货市场增加备货。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PTA企业集中检修导致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


不过,此次几大主流供应商集中公布装置检修计划或减少合约供应后,PTA价格并没有出现超预期的反弹,整体走势与国际原油价格较为一致,在4300—5000元/吨区间维持振荡。虽然仓单量大幅流出,但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稳。对此,不少市场人士表示,PTA厂家此番招数的效果低于市场预期。


减少供应通常是利好产品价格,具体体现在利润走强、基差走强,价格则可能阶段性走强。当企业集中检修减少供应、市场上又没有充足的库存时,就有可能造成下游恐慌性地集中采购,从而导致价格短时间大幅波动。本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离不开当前大量PTA标准仓单起到库存‘蓄水池’的作用。


由于PTA行业处于产能投放高峰期内,2020年大幅累库导致PTA社会库存超过400万吨,其中接近一半的社会库存在交易所的期货仓库中。虽然生产企业合约货减量供应,但社会库存仍然充裕。此外,由于PTA基差持续走强,更多的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采购,期货仓单持续流出。截至4月26日,PTA期货仓单量已经从3月初的高位下降了近15万张,合计现货75万吨。


检修减产确实带来了连续两个月的去库存,所以我们观察到PTA仓单大量流出的情况,这恰恰是PTA仓单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对于下游来说,家门口有粮,所以心里不慌,起到了平抑PTA价格大幅波动的作用。下游可以安心生产,上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减产减量来提升PTA加工费,维持生产正常稳定运行。


今年是聚酯端的景气年,一方面,国内外疫情缓解带来了补货需求;另一方面,终端织造企业今年的新增产能较多。


不过,由于PTA未来仍有较大产能投放,市场对未来预期偏弱,投机性需求较弱,并且聚酯厂大多提前进行了原料备货,集中检修并未引起市场恐慌性抢购。当前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点在于产业利润的分配,而产业利润分配的核心在于自身供需。


2019—2022年,均是原料PX和PTA的集中投产阶段,但PX和PTA的投产时间有阶段性的错配,导致PX和PTA之间的利润传导比较明显。


2019—2020年,随着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大型炼化装置相继投产,PX加工费大幅压缩,部分利润传导至下游PTA。尽管2020年PTA投产840万吨(新疆中泰、恒力石化四期和五期、新凤鸣),并且下游聚酯和终端需求受到全球疫情影响下降明显,但PTA因加工费较高,整体开工率维持高位,从而导致PTA过剩严重。经过2021年第一季度的累库,PTA社会库存高达500万吨。


2021年,因原料PX投产时间晚于下游PTA投产,并且幅度小于下游PTA,PX供需阶段性好转。下游聚酯投产增速稳定,每年有8%左右的产能增速,PTA投产幅度远大于下游聚酯投产幅度。PTA供需格局弱于原料PX和下游聚酯,PTA利润逐步向上游和下游传导。


虽然因装置检修3—4月PTA去库存较多(约70万吨),但目前PTA社会库存仍在430万吨高位,并且仍有新装置按预期投产(福建百宏250万吨、虹港石化250万吨PTA装置已相继投产,5月逸盛石化有330万吨存在投产预期),PTA去库存缺乏持续性。加上9月注册仓单集中注销,后期仍有近140万吨仓单以现货的形式流入市场,PTA整体供需压力依然较大。正因如此,PTA价格压制明显,加工费修复空间有限。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PTA近两年处于产能扩张期,增速大于下游,其在产业利润分配格局中仍会处于弱势。


洗牌再次到来  完备布局提升竞争力


从2019年开始,PTA进入新一轮产能投放期,到2022年仍有大量新增产能,而新增产能终端消费无法全部消化。


2021年,PTA还有1650万吨新产能投放;2022—2023年,还有1000多万吨PTA新产能投产。供应端受天量新增产能的冲击,需求端又受疫情影响表现疲软,市场难以消化新增供应。因此,在供求失衡的背景下,未来几年PTA市场将长期处于低加工费状态中,市场洗牌不可避免。


这种情况下,必然要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利用压低加工费的方式,淘汰竞争力不足的老旧装置,以达到供需再平衡。今年年初,PTA加工费开始测试当前PTA装置的承受度,这种状态会持续下去,至少2021年PTA加工费在400元/吨会是常态,一直到市场实现产能出清。


在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下,PTA市场洗牌会对生产加工成本高于400元/吨的工厂和财务负担相对较重的工厂带来巨大的现金流亏损压力。事实上,一些单线生产产能低于200万吨的工厂已经出现了超过3个月的停工现象。PTA自身进入了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规模较小、产业配套不齐全、成本较高的企业将会逐步边缘化。


新一轮产能集中投放,单套装置规模在200万吨以上,新装置生产工艺进一步改进,加工成本较上一轮投产的装置下降150—200元/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