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值大雪节气,冬季的寒风或不慎多食生冷之物都可损伤阳气,损及伤肺而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中医古籍中有“形寒饮冷则伤肺”的记载。肺的生理特性是喜温而恶寒,如身体受寒、多食生冷,会使肺的自卫功能下降,外邪(病毒、细菌)便乘虚而入。
因此“温肺”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那么,怎么做才能“温肺”呢?
温暖肺气
中医认为,肺司呼吸,鼻、咽喉、气管为气息之通道(皆属肺系)。肺又主管毛窍的开阖,故冬令应注意皮肤的保暖和口、鼻、咽喉的防寒,使肺及有关器官得到保暖,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外出时要着柔软、蓬松、内含静止空气多、保暖性强的冬装,戴口罩、围巾,不吃生冷食物,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6℃~24℃。
温补肺气
中医认为,肺主气,属卫,有“卫外”功能,这种功能必须在肺气充实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故冬令进补,温补肺气是不可缺少的。
常用的温补肺气方药有“姜枣汤”,即用生姜1片、红枣12枚,加白砂糖少许煎汤,以枣熟为度,食枣喝汤,每日1次。
此汤有较好的御寒作用,冬令服之,可令肺气壮、卫外功能强,感冒就不会发生。
肺为“人之气本”,其既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与人体气的生成和运行关系密切,为体内外清气、浊气交换的通道,可辅助主血脉的心脏行血而贯通血脉。
“肺为娇脏”, 最为怕冷,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脉又起于中焦胃腑。秋冬季节养好肺,感冒咳喘少缠身。
秋冬季节天气降温、寒流来临,风寒或寒邪等病邪,最易通过鼻腔、皮毛侵袭肺脏,寒凉饮食也常常通过胃腑与经络引起肺寒,内外互相作用,即可出现鼻塞喷嚏、咽痒咽痛、咳嗽咯痰、气喘胸闷及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肺脏与全身的病变。
因此需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加衣物,减少外出,少去人群聚集之地,出门戴口罩,同时饮食不宜太过寒凉,防止病邪入侵人体。
由于背部胸廓内有心肺等重要脏器、背部脊柱两侧有脏腑腧穴,腹部有脾胃、肠道,双脚位于下部属阴、“寒从脚下生”,因此年老体弱者应特别注意背部、腹部与双脚的保暖,如天冷要穿马甲、穿夹衣,避免赤足,爱美之人尽量不露脚踝、不露腹、不露背,即为很好的避寒养肺措施。
平素易发感冒、鼻炎、气管炎、肺炎,伴疲乏、气短、多汗等体虚者,可于秋冬季饮用预防经验方“黄芪菊花茶”一周左右,有补气益肺、预防疾病的功效。
做法:
取黄芪、枸杞子各10克,加水1200毫升,大火煮沸,小火煎煮10分钟,再放入黄菊花6朵,小火煮5分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当茶饮用,儿童各物酌情减半后使用。
肺病或流感等病后期,出现咽痒、咳嗽、吐痰不多,或伴有咽干口干、轻微咳嗽、咯痰不多、大便干结等症状者,常为病邪伤阴,可于此时食用经验方“生梨贝母汤”,有养阴清肺、利咽止咳的功效。
做法:
取鲜梨一个,洗净切成小块,与川贝母3~5克、橘子皮半块一起放入碗内或炖盅内,加水300毫升,上笼蒸半小时,拣去贝母和橘皮,喝汤食梨。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63ZG7mWJTsxQkIGesMUWnZKOE7d0n7PPwUQdXnjibrmpLDm6fXria0TkYjDDmQDYBXEk8LkZpb9jiaDlAhQ4h5wm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转凉转冷,雾霾频发,常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感冒、鼻炎多发,严重者还会出现肺炎。预防雾霾,出门戴口罩,必要时使用空气净化器之外,对于年老体弱者或室外工作中,可尝试食用经验方“黄芪抗霾汤”,有补肺益气、扶正祛邪的作用。
做法:
取母鸡1只(1500克左右),收拾干净、切块,与装入黄芪、党参、枸杞子各10克以及升麻6克、红枣10枚的料物袋一起放入炖锅内,加生姜、葱、黄酒、清汤,如常法用小火炖1小时,捞出纱布袋,加精盐调味,佐餐食用。(文中所载茶饮方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