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冰晶玉肌飘清韵,翠娥玲珑透彩光 ·  2 天前  
中国化学  ·  中国化学故事会・精彩节目展播⑩ ·  6 天前  
中国化学  ·  中国化学故事会・精彩节目展播⑩ ·  6 天前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从《攻壳机动队》拿出几个关键词|一份意外却有趣的书单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1-11 22:10

正文

今天的文章来自 离线 OFFLINE Issue 28 「误读」栏目

已获授权,在此表示感谢

《离线》是一本关于科技与文化的杂志

她关注科技如何影响文化、商业和社会生活

并发掘技术背后更人性的一面

从表里都丰富的《攻壳机动队》拿出几个关键词

纪宇彪

单从故事情节和美术风格来看,《攻壳机动队》系列就已经足够优秀。出色的剧情和高质量的动画让读者和观者激赏,但难能可贵的,除了极大刺激人们官能的制作之外,它还具有让它本身不朽的增量——对哲学和社会学等深刻问题发问和讨论。

《攻壳机动队》对于仿生假肢、电子脑、脑机接口、光学迷彩和脑对脑交流的想象和呈现甚至可以说已经预制了人们对于「赛博朋克」的审美。那在这一系列问世之前还有什么作品已在培养人们对于「赛博朋克」的基础审美呢?1995 年剧场版里的那个「新港」,原型是香港?作品里发达的多元结缘城市会致使越来越多的「无缘人」飘零地活着吗?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则原本是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创造的一个名称,用来讽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关于心物二元论的主张。心物二元论——即人类心灵与肉体是两个可分离的独立部分的概念——是每一版本的《攻壳机动队》都常讨论到的一个本体论哲学话题。

《攻壳机动队》还将把人们引到「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何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和非人类事物相处」这些问题上。

表:赛博朋克、纷杂多元和孤独感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美〕菲利普·迪克 著

  •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最初写于 1967 年,描写的是 25 年后的世界,即 1992 年。有趣的是,这本书在 1988 年再版时,出版方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调后到 2021 年——因为书中的技术和场景并没有很快实现的可能。故事为「废土」设定,核战后的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和人类无法生存,政府为每个人配备了一个仿生人,好帮助人类更好适应在其他星球的生存。但故事的冲突在于仿生人不愿再被人类奴役。自然人和仿生人的关系是值得被严肃讨论的。人类与其他别于人类的事物的关系都应该被严肃看待——即便故事时间再次被调后。

  • 推荐人:纪宇彪


  • 《神经漫游者》〔美〕威廉·吉布森 著

  • 有人说,《攻壳机动队》从视觉上奠定了「赛博朋克」的基调;《神经漫游者》则是「赛博朋克」圣经,它开启了这个文学类型。主角是一名天才黑客,他能够使自己的神经系统挂上全球计算机网络,为了在赛博空间里竞争生存,他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与软件为自己服务。他摆脱肉体和现实的束缚,在赛博空间里浪游......科幻文学史上首次对「赛博空间」的描述也来自此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所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而已。」

  • 推荐人:纪宇彪


  • 《全息玫瑰碎片》〔美〕威廉·吉布森 著

  • 这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十篇科幻故事文本——它们记录了威廉·吉布森成为「赛博朋克」宗师的成长历程,或者说,它们是《神经漫游者》的滥觞之作。作者在这本集子的序言里写到:「有人说,单曲唱片最能完美诠释摇滚乐的表现力,单曲唱片是音乐的最佳表现形式。也有人说,短篇之于科幻,正如单曲之于摇滚乐。」威廉·吉布森后来的杰作甚至确立了一种文学类型,一位匿名批评家这样评价:「只有时间才能知道,到底他是拯救抑或是毁灭了这种风格。」在这本在此之前的书里,你也许能找到某些端倪。

  • 推荐人:纪宇彪


  • 《一笔一画一生:欧阳乃沾香港作品选集》欧阳乃沾 著

  • 《攻壳机动队》1995 年剧场版里的那个「新港」,原型便是香港。香港的招牌林立、嘈杂纷乱、文化交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连接发达的未来城市。香港竟成为了赛博朋克的概念胜地。而欧阳乃沾这本写生画集正好是对 90 年代到 2000 年这十几年间香港各个区的记录。他记录的是一个消失了的香港,一个与科幻作品的概念胜地不同的香港——她经历拆迁,也添砖加瓦。

  • 推荐人:纪宇彪


  • 《无缘社会》 日本 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

  • 很多科幻作品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置在「未来」,这让它们读起来像个预言,而它们大部分渲染的都是「末日孤独」。而这本由日本 NHK 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集合写就的纪实作品探讨了「现代人的孤独老死」。社会并不全是「结缘化」的,还有一些畸零人存在——他们活着,但不与社会产生联系;他们死了,可能无人认领。「日本每年三万两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书中描述的年轻群体蔓延开来的「无缘死亡」恐惧让我们不得不研究如何在孤独中自救——即便末日未来。

  • 推荐人:纪宇彪


里:人的本质、进化论和演化论和心身二元论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美〕谢利·卡根 著

  • 这本书的主题虽然聊的是死亡,但死亡哲学几乎都避免不了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讨论,死亡之所以让人焦虑忧心,很大程度在于它关乎自我的存续或是转化。卡根教授在这里列举和分析了几个关涉自我同一性的经典思想实验,包括和别人交换身体不同部位后你如何一一确定自己处在哪一个身体当中,以及如何持续追踪一个人,是根据他所处的空间位置还是其他。

  • 推荐人:鲍夏挺


  • 《重返人类演化现场》〔美〕奇普·沃尔特 著

  • 演化论的视角结合考古发现和神经生物学研究,作者在这本书里审视了一些人类基本能力背后隐含的巨大意义:婴儿的哭声为何这么刺耳?自我意识仅仅是演化过程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副产品吗?笑这种看似人类特有的表情究竟有什么用?演化论似乎在逼迫大量针对人类自我的研究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也真的从中得到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有大量经验支持的结论。

  • 推荐人:鲍夏挺


  • 《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法〕笛卡尔 著

  • 《第一哲学沉思集》可能是实体二元论传播最为广泛的代表作,笛卡尔声称存在着两种不可被进一步还原的实体:物理的和精神的。时至今日他的一些基本观点仍然能够在宗教和一些神秘主义群体里找到拥趸。放下这些后见之明,笛卡尔的这本书,尤其是第二个沉思和第六个沉思依然被哲学研究者视为经典篇目来阅读分析,二元论主张的思辨性也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推荐人:鲍夏挺


  • 斯坦福哲学百科:意识

  • SEP(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是英语哲学世界最流行的免费线上哲学百科全书,它由英美高校哲学系的教授们运营、邀请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参与撰写更新。关于意识(consciousness)的词条最后一次重要更新于 2014 年初,它提供了意识领域比较新的导读,意识的定义、特点和功用等问题的几种主要回答都能够在这里找到。

  • 推荐人:鲍夏挺

(完)

谨在此向公众号

离线

(id:theoffline)

表示感谢

「离线」是每周一期的数字阅读产品,

关注科技如何影响文化、商业和社会生活,

发掘技术背后更人性的一面。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可至离线网站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封面可跳转阅读

日本孤独死现场清洁员|“无缘社会”催生的特殊行业

《无缘社会

(译文纪实系列)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著

高培明|译

有一种痛苦叫做“无关”,有一种死亡叫做“孤独”。

高龄、无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不回家乡,也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无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却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热衷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赴他乡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现代人的孤独死,就在眼前。

如您对这本《无缘社会》感兴趣

请试试点击下图二维码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