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引路,很多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认识了史铁生,通过他们的传播,史铁生成为了当代青年的“嘴替”和“人间清醒。
这是算法的正向例子。但似乎在几年之前,有关“算法”的另一些声音,曾被广泛讨论,即:算法导致“信息茧房”,这个当下占据各主流网络平台的技术,一度饱受质疑。
但毫无疑问,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算法的个性化推荐不会造就茧房,反而能破除茧房。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份报纸16个版100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编辑给你选择的,你所看到的世界,因为编辑的筛选,变得千篇一律,所有的读者,所看到的世界,也和编辑、和你所看到的一样。并且,它的范围永远超不出这16个版的100篇文章里。
新浪网易等占据信息主流的门户时代,道理也是如此,编辑们已经让信息过滤了一遍。你所看到的,原本就是有限的、被挑选和引导的信息。
在微博的早期时代,用户只能刷到“你所关注的人”所发的信息,你的眼界也只能因为自己关注的人的行业、类别、多少而有所区别,无法超越自己所关注的那些人。
这符合“信息茧房”的定义,这个概念早于算法,2006年就由美国一位学者所提出。其本意正是指的个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选择趋向窄化、封闭化。
但算法出现后,你会发现,个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选择显然变得更宽泛、更开放化。算法技术不仅能帮助用户在特定领域获取信息,还能提供更广泛的参考信息,帮助用户探索原本不熟悉的领域。
还是举例说明——可能很少人会想到,考古这门“小众”学科,竟然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传播方式变得“平易近人”。
著名考古学家许宏,曾通过抖音持续分享了自己的考古历程、科普考古知识,吸引了众多粉丝。
他们中,除了既往的历史、考古爱好者外,不乏大量从未接触过考古的用户。在许宏的每条短视频和直播的留言中,都能看到一些有趣的提问。越来越多的网友透过许宏的分享,激发出对上古中国的兴趣。
对比上述例子,“个性化推荐=信息茧房”的说法不攻自破。
所以,回到史铁生本身,如果没有算法,史铁生的美好文字、触动人心的那一条条热门话题词,也只能局限在原本就关注或热爱它的网友圈子之内,又如何能够出圈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打动亿万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