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Kris Wu?为什么爱莉安娜·格兰德的粉丝对他这么恼火?》专注中国报道一百年的InkstoneNews以此为标题报道了最近的推特热门话题「Kris who」事件。
「Kris Wu」就是中国的人气偶像吴亦凡的英文名,11月2日他发行了自己的新专辑《Antares》并一口气占据了iTunes美区下载榜前十名中的七个,力压爱莉安娜·格兰德和Lady Gaga。
古语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华人乐手在美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当然要大力宣扬一番了,看看吴亦凡工作室公告中的这一串「第一」:
可是美区iTunes用户哪认得这个在推特上只有15万粉丝的亚洲明星啊?于是大量不明所以的老外们开始寻找这个神秘的「Kris Wu」,「Kris Who」成为了推特热门标签。
一开始,推特用户们怀疑这张专辑使用了机器人程序刷榜。很快人们就发现:刷榜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活生生的真人!他们都是吴亦凡粉丝,按照社交媒体上完整的刷榜攻略攻陷了iTunes美区。
具体操作方法很琐碎,简单说就是粉丝通过反复花钱购买下载,帮助偶像制造虚假繁荣的景象。
粉丝控评现象被揭穿之后,美区iTunes冻结并最后删除了这些造假数据,于是吴亦凡的单曲掉出了排名前一百,之前一直被压制的爱莉安娜·格兰德终于登顶,国内的公众号纷纷对吴亦凡的粉丝展开了群嘲。
而不甘心的粉丝也向微博路人、推特用户展开了反击。
如果事件到此为止,只不过是一场闹剧。
但11月7日,另一位「流量明星」张艺兴为吴亦凡背书,并放出豪言:「不相信中国人行的 可以滚远点」,随后新晋偶像蔡徐坤又夸赞张艺兴:「最后一句话 相当帅了」(偶像们为什么打字都不用标点符号?)把这事拔向了民族尊严的高度。
这就很搞笑了。
粉丝控评这事正不正当姑且放下不谈,iTunes的下载排行榜是一项很了不起的荣誉吗? 何况,粉丝说自己是真金白银为偶像刷榜,有没有想过,既然这个榜单如此好刷就说明其规则的漏洞就很大,既然漏洞很大权威性就不高,刷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明显,这事在很多粉丝眼中,和「冲奥」——冲击奥运金牌和奥斯卡奖——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为了证明中国人行……但你们真的只是唱了几首歌,怎么就关系到「中国人行不行」了呢?
都淡定些,现在不是霍元甲和陈真的年代了。
就算美国人因为这件事而去推特找了「Kris Wu」,也只是把这件事当花边新闻看,会因此而喜欢上他只是中国粉丝的一厢情愿罢了。
说白了,刷榜事件除了可以拿回国内对不了解北美乐坛的路人吹嘘一番,满足一下粉丝的虚荣心之外,对吴亦凡本人在北美的发展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好处。
刷榜事件激发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冲击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民族主义想象,只不过有的人从中看到的是「粉丝的力量」,有的人看到的是「水军的力量」而已。
当下微妙的中美关系大背景又会给这种分歧染上意识形态色彩。尽管「为国争光论」和「丢人丢到国外论」两派争得面红耳赤,互相指责对方是「跪久了站不起来」,其实同样是在民族主义话语系统里寻找论据。
如果说「Kris Wu」事件里有什么是「真问题」,那就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网民、中国的年轻一代对于国际流行文化实际上仍然很隔膜。
粉丝只顾埋头辛苦刷榜,根本没意识到iTunes排行榜是个什么东西;各路公共号在用夸张地语气调侃粉丝之前往往先要「科普」一番爱莉安娜·格兰德是谁。
爱莉安娜·格兰德
网络时代看上去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获得任何信息,但实际上人的精神世界仍是一座座封闭的孤岛,应该问的问题是:是什么割裂了年轻人的想象力?
民族主义无疑是问题的源头之一。
的确,互联网让我们有机会和本民族之外的人有了更多的交流。然而大多数人实际上关心的并不是他者,而是关心「他者眼中的我」。就像吴亦凡的粉丝,在意的其实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而吴亦凡粉丝的批评者,眼中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正是这种时刻处于「他者凝视」下的焦虑催生了正反两个方向的网络民族主义。
想象力受制于民族主义话语的另一个征兆就是批评家们完全不理解民族之外的话语,凡事都爱用「中国/美国」这样单一的思路来思考,忽视了一个现象背后阶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
比如粉丝为偶像刷榜这件事,起源于韩国流行文化。
「韩流」之所以在青少年之间特别流行,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别渴望外部世界认同的时期。统一行动、刷榜应援提供了一种集体认同,在一个推崇个人成功的原子化世界里,「韩流」的给粉丝提供了一种短暂的归属感。
这和中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的心理机制也没有什么区别,既不崇高也不卑下,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态(尽管未必认同其具体做法),而主流舆论对于年轻人的粉丝文化则过于苛刻,迫使年轻人将正常的追星行为切换成「为国争光」来构建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无意中助长了民族主义话语的再生产。
在这件事里另一个需要被反思的对象则是偶像工业。
正如前文所述,攻占美区iTunes榜是一件没什么卵用的事情。是谁想出了这种low穿地球的营销方式?要么是为了贻笑大方,要么就是自导自演——毕竟吴亦凡和爱莉安娜·格兰德其实同属于环球音乐公司。
偶像工业也有很多种,在国内最火的流量明星吴亦凡、张艺兴、蔡徐坤等人都走的是模仿韩国的路线,反观效仿日本AKB48的SNH48,碍于的版权环境、国人的消费习惯就始终火不起来。
韩式偶像工业从选秀开始就不断通过话题诱导粉丝消费,从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韩流」的本土化之路无疑比日本女团制更加成功。
但「韩流」也有巨大的副作用,就是在短期内收割大量粉丝,透支粉丝对偶像的热情,难以长久维持。像SMAP、岚那样能红上十年、二十年的偶像在K-Pop里是不可想象的。长远地看,偶像和粉丝都是偶像工业的利用对象。
SMAP
既然要收割粉丝,那么造势、刷榜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不断地制造竞争才能强化粉丝的自我认同,iTunes刷榜事件就是这个思路一脉相承顺延下来。吊诡的是,追求自我认同的青年粉丝即使躲过了民族主义话语也难免被偶像工业的消费主义逻辑捕获。
在这场闹剧中,传播民族主义的主流话语、不择手段制造矛盾的偶像工业都是肇因,而被骂得最惨的粉丝虽然不能说是全然无辜,却情有可原。
最后给吴亦凡的粉丝们提个醒:为了给吴亦凡刷这个没什么用的榜,粉丝们集资了上百万。虽然这种集资已经成了国内饭圈的常态,但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前年AKB总选举后渡边麻友吧的吧主被爆出私吞粉丝集资款;两个月之前邓伦后援会为偶像集资九万元庆祝其新剧杀青,结果只换来一桌烧饼都历历在目。就算刷榜的那一刻收获了快感,但背后的帐谁来算呢?如果真地想为自己的偶像刷榜,自掏腰包买张CD就好,这种集资还是少参与为妙。
吴亦凡粉丝刷榜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帮助偶像在娱乐工业中占据更显赫的地位,让参与其中的自己也与有荣焉。但悖论在于,粉丝的某些一厢情愿的做法,在溢出饭圈小天地后,与真实世界的规则格格不入,引发路人反感,恰恰损害了吴亦凡的社会美誉度和职业实力认可。这恐怕是粉丝一开始根本想不到的。
归根结底,眼下舶来自东亚邻国的这套饭圈制度,虽然极大地助力了一茬茬新生代偶像的生成,但它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规则体系,迟早会和更大的娱乐产业环境,乃至真实社会发生冲撞。
年轻人在偶像工业为他们营造的虚幻失乐园中沉溺得再久,终究还是发现,外部世界的每一条规则,他们还是都逃不掉。
我没夸张,这部电影不仅年度最佳,更是悬疑片的一次革命啊!
2018年全宇宙最火的娱乐是什么?对,《荒野大镖客2》
这些电视套路大全,真的笑死我了 | 国剧经典
《电影日子·2019电影历》
365天,365部电影
极致美学设计,增加生活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