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文/貌貌狼(微信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
美国时间8月28日,星巴克和雀巢发表联合声明,
雀巢以71.5亿美元获得星巴克零售咖啡业务永久性的全球营销权,将在星巴克门店以外销售星巴克的包装产品,包括咖啡和茶饮。
作为联盟的一部分,雀巢的Nespress和Dolce Gusto咖啡胶囊系列将使用星巴克品牌。
两大巨头的联盟终于尘埃落地,这也是雀巢150年历史里的第三大收购项目。
星巴克和雀巢一直以来都是竞争对手,
星巴克专注自营门店、到店消费,雀巢注重速溶咖啡、全球零售,两者所倡导的产品体验模式和消费方式完全不同。如今,它们站上同一战线,这背后有哪些利益的驱动?两大巨头达成联盟,又会给全球的咖啡生意带来哪些寡头效应?
星巴克的难题
2018年星巴克的Q3财报,被投行和分析师认为
“这是星巴克9年来最差的一份财报”
。具体表现为星巴克全球净收入63亿美元,同店销售额仅增加1%,而这1%还是依靠门店数量增加,单均价格上升3%才完成的。在亚太区市场,星巴克营运收入上升46%到12亿美元,营运利润率下降7.6个百分点到19%。同时,被给予厚望的中国区门店同店营收同比下降2%,而在三个季度前,这一数据是增长8%。
还有一个不太乐观的消息,迫于财务压力,星巴克宣布2019年将关闭美国150家门店。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星巴克这一连锁咖啡巨头正在步入中年危机,愿意将部分业务卖给雀巢,更多是为了缓解焦虑。
此前,美国是星巴克的主战场,但是在过去两年,美国的门店销售出现了明显减速,这一情况不是只有星巴克才有。2017年,美国零售和消费品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一年时间,美国约有5300家门店关闭,其中一半都是因为破产。
和美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太市场。亚太市场的增长潜力近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国,伴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
中国已经成为零售业增长最强劲的国家。
所以,中国市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星巴克的“第二主场”。
但这一市场的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中国新零售咖啡的战争在2018年打响,以瑞幸咖啡为例,其在中国13个城市已经开设660家门店,成为中国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巨额补贴、送货上门、本土优势和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打得星巴克几乎措手不及。据路透社报道,
星巴克在中国做到瑞幸咖啡现在的这一规模,用了大约12年时间。而瑞幸成立至今,不过9个月。
最让星巴克头疼的是,除了瑞幸,中国还有许多处于上升期的隐形对手。
不想失去中国市场,就要作出相应改变。事实上,星巴克也在探索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可能。与饿了么独家合作外卖业务,联合盒马鲜生推出“外卖星厨”,在阿里巴巴新零售生态系统里与多个业务线建立合作。但这条路,只能让星巴克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想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还需要更多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雀巢,可以给星巴克的远比阿里多。雀巢是全球零售巨头,财力雄厚,有自己成熟的销售体系和广阔的销售渠道,星巴克将自己的产品交给雀巢后,先不论最终营收如何,但起码星巴克可以更加专注门店咖啡的经营业务。从这份星巴克与雀巢的协议就可以看出来,
此项协议仅涉及星巴克实体店以外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涉及星巴克的核心业务——在全球的2.8万家咖啡店。
简单来说,
星巴克需要一个可以帮它销售产品的合作伙伴,让它能更专心的做自己擅长的事——门店经营。
雀巢的困境
那雀巢为什么要帮竞争对手卖咖啡?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速溶咖啡领域,虽然雀巢的龙头地位暂时无法撼动,但其近年来的发展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一边是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下滑,
有数据显示,雀巢旗下即溶咖啡箭头品牌Nescafe,在过去五年间,有四年市场占有率均发生下滑。
另一边是竞争对手步步相逼,
由莱曼家族撑腰的JAB集团持续加码咖啡领域的布局,6年时间花费580亿美元发起超过10起与咖啡有关的并购,遍布咖啡消费环节的上下游,一个新的咖啡帝国即将诞生,雀巢不可能不紧张。
另一方面是雀巢始终有一个“精品咖啡梦”。其通过速溶咖啡拿下大众市场,但
在精品咖啡领域,即中高端市场,雀巢几乎没有话语权。
尤其是北美市场,咖啡饮品都相对成熟,光靠钱,做速溶咖啡的雀巢很难挤进去。但星巴克在中高端咖啡领域,是北美市场的老大,即便近年来遭遇增长瓶颈,但美国依然是星巴克的大本营。
当星巴克的难题遇上雀巢的困境时,双方立刻放下了过去的成见,看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抱团取暖打破增长天花板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星巴克与雀巢的“联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能,在今天这个时代,巨头们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品牌连锁店和零售市场的深度合作或将成为常态。
事实上,在雀巢与星巴克联盟后,可口可乐也跳了出来,宣布以51亿美元全资收购全美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Costa。
碳酸饮料搅局咖啡市场,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可口可乐的焦虑和雀巢有相似之处,市场份额被挤压,销量下滑,使出百般花样,甚至打出健康牌,也没能完全改善困境,与其相对应的是咖啡市场的持续增长,而Costa具备成熟的咖啡供应链和门店规模。
对可口可乐来说,花钱买下Costa,比重新建立一个咖啡品牌要划算得多。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和Costa的联盟也有值得期待的地方,未来也许会出现更多新的饮品,比如碳酸咖啡、零度咖啡、可乐咖啡,或者是装满咖啡豆的可乐。
取长补短,协助发力,巨头们的商业决策对中国企业来说有着一定借鉴意义。
今天中国市场日益成熟,商业模式已见雏形,竞争也愈发激烈,再加上流量时代已近尾声,仅凭互联网销售已经很难在同类竞品中脱颖而出。对于国内的零售品牌来说,如何拓宽销售渠道、开发品牌潜在价值、发挥企业最大优势,在未来将会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