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美的东西生命越是脆弱,越被人喜爱也越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候,我们由于喜爱反而会不经意伤害到对方。
以前站在这片森林中,荧光如同一片会呼吸的海,让人震撼。但是随着深夜观萤火虫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小精灵的数目也出现了减少。
每年7月,南京的夏夜有着一张独特的“名片”:
萤火虫之夜。
静谧的古建筑里泛着幽光,青色的丛林中,
萤火虫的微光像繁星一样点亮道路,
这幅类似电影阿凡达中的画面立刻抓住全国不少网友的心。而这片“萤火虫之森”位于东郊风景区,每到夏季,有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带着相机前来,想要一睹这梦幻场景。
南京的萤火虫为全国人民知晓,摄影师们是最大“推手”之一。从201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把镜头瞄准这里。
6月15日,朱先生(微博名称:啃泥亚平脸人)又来到位于紫金山的灵谷寺,蹲守在蚊虫出没的草丛,摸黑架好摄影设备,等待与发光的小精灵“一期一会”。这距他第一次拍摄萤火虫已经过去5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逐渐成为南京萤火虫拍摄领域的“大V”,也逐渐成为保护萤火虫的发声者之一。时间回到2013年,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组南京东郊风景区萤火虫的照片,“很美,让我震撼,我想自己去看一看,拍一拍。”他说:“第一次拍摄快门线都忘记带,白天还下了雨,天气特别闷热,也没想好要拍成什么样,反正就来了,连哪里萤火虫多都不太知道。拍摄参数和注意事项都是在网上找的。”他找了个草丛就在边上猫了下来,接着开始架机器,对焦,设定参数,多次调试,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下来了。
刚开始朱先生还有点害怕,当一点一点萤火虫的微光出现的时候,他完全忘记黑暗,“我感觉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萤火虫像小精灵在身边飞舞,很平静。”第一张萤火虫照片画面简单平静,因为当时他还不太会用ps修图,简单用美图秀秀加个滤镜就将照片发到了微博上,“我那个时候就是想拍出来炫耀一下,拍出来了就很有成就感”。他笑着说。
7月25日晚7点,天色渐晚,但气温仍保持在37度。东郊风景区一处空地石阶旁围满了游客,因天光暗淡而虫鸣蛙叫声起,同时混入的还有略显嘈杂的人声。与白天的热闹不同,晚间游人们只有一个目的——观赏萤火虫。
从上海来的唐先生已经架好摄影机,镜头正对着一尊石像,只待萤火虫出现,他从网上看到这里是萤火虫拍摄的“胜地”,不少摄友都慕名而来。一旁的小李和小唐则是在南京读书的学生,她们在朋友圈看到的萤火虫美图,一度还被配上“转发这张神奇的图片,逢考必过”之类的话语。她们选择将摄影机对准草丛,但等了许久也不见萤火虫踪迹。因为炙热的天气和繁多的蚊虫,她们不得不取出扇子扇风,小范围地踱来踱去。
昏暗中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父母带着孩子第一次前来看个新奇。不少人手中抓着一节点燃的蚊香,红色的一点在黑暗中很突出,空气中还不时飘散着一股驱蚊水的味道。由于景区里没有夜间照明,不一会就有游客打开手机灯光看路,而此时就能听到三两个人大声喊道:“不要开灯!”游客则不好意思地慌忙关掉,这样的场景几乎每5分钟发生一次。
紫牛新闻记者在附近观察了两个小时,流萤漫天的景象并没有出现,此时已经有不少游客感叹,和图片上看到的差距不小。不过孩子们仍饶有兴致,从北京随团来南京旅游的小陈告诉记者,她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进行自然观察。“以前很少看到萤火虫,今天有一个姐姐手一挥,就有一只萤火虫落在她手上,萤火虫好漂亮,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记者了解到,东郊的这处萤火虫观赏地已经成为南京夏日的名片,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这里,都想探寻那片奇妙的“梦幻之地”。不过从熟悉环境的居民口中得知,萤火虫最多的时间是7月中旬,现在观赏已经到了尾声,8月中旬这幅景观就将“下架”。
“最近天气太热,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它们的活动,想看美景也要看天气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萤火虫虽美,“深夜观萤”也是一项有趣而浪漫的活动,但是据专家介绍,灯光、噪音和尾气也给这些被誉为环境指数“风向标”的昆虫带来灾难,根据昆虫专家的统计,近年来萤火虫数量相比不为人知的时候已经出现减少。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大量观萤的市民对萤火虫数量是有着一定影响的。”研究昆虫数十年的张松奎老师告诉记者,他曾连续几年站在景区门口测算人流量、再深入山林定点观测萤火虫树木,结论显示人流量和萤火虫数目形成了反比的关系。“虽然这只是一个观察的大致数据,但是对于萤火虫保护来说还是有意义的。我最近在国外开一些学术会议,也会受邀讲一些国内的萤火虫保护,但是听完了外国介绍的保护措施,我这个心里也没底啊,因为我们确实做的还不太够。”
张老师告诉记者,萤火虫对环境的敏感度非常苛刻,是生态好坏的指示物种。“萤火虫受光照和水资源的影响最大,而紫金山的水质非常优秀,又有着避开城市灯光的黑暗环境,所以近些年来萤火虫大量发生。”国外的管理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在萤火虫发生期公园就会介入管理,帮助它们发育生长。在保护区内会有大量专业人员维护秩序,宣传自然知识。另外张老师还提到,步道的建设也很重要,“规定线路是国外不少自然保护区的措施,人们只在步道上行走、观察,形成游览线路,也对保护栖息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不少环境指标性生物还是在增多的,我住在东郊附近,近些年家里的小区都能看到萤火虫了,甚至河西这些繁华地段,很多小区里也能看到萤火虫的踪迹。”张老师认为,还是南京先天的环境条件出色,“在南京很幸福啊,全国都没有几个这样的萤火虫发生地。”
“以前紫金山一直是比较静谧的萤火虫栖息地,偶尔夏天会有一些自然学科的专家来观测,但是自从几年前部分媒体曝光地点后,来看的市民车辆从钟灵街一直停到五棵松。观赏最好的区域,人多到没有地方站,甚至有人跑进草丛中拍摄,对萤火虫栖息的环境直接造成破坏。”中山陵森林管理处牛劲潇所长告诉记者。
牛劲潇一家四代人都为紫金山这片森林服务,用他的话说是“祖传守山人”,自己从事林业工作十余年,现在工作之余他也是一位环保科普人。
“森林也像任何生命体一样,是需要休息的,里面的飞禽走兽都需要一个安静的夜晚来觅食、喝水,但是近年来随着夜间来山里的人增多,不光影响了萤火虫,对紫金山上的生物栖息多少也造成了一些影响。”牛劲潇说,他能理解作为家长的70后、80后们对小时候见过的萤火虫的那种浪漫情怀,90年代到2000年前后,由于城市发展提速、当时紫金山里还有着不少村落人居,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这种小精灵在南京就很少见到了。
“2000年开始是紫金山生态恢复的10年,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环境迅速修复,鸟类昆虫都开始多起来了,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牛劲潇告诉记者,每年森林管理处都会在萤火虫的发生季进行一定的干预,投喂一些蜗牛幼虫、蚂蚱作为萤火虫的食物,帮助他们生长。
牛劲潇告诉记者 “适当而科学的观测是有益于科普环境知识的,但是没必要大家都盯着这里来。现在整个景区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萤火虫,南京市内的不少公园、小区也都能看到萤火虫,没有必要这么密集在一处。并且晚间到紫金山来也最好多利用公共交通,少开车进山,地铁公交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摄影美图拍火了萤火虫,却也给它们的栖息地带来了影响,真是一把双刃剑”,有关环境保护人士感叹。记者了解到,拍摄萤火虫主要通过慢门手段,通过数十秒的曝光,将肉眼所不能感受到的光线全部记录在画面中,从而营造出流萤漫天的景象。
牛劲潇认为这种艺术手段加工后的美图,虽然有一定科普宣传作用,但是吸引来大量游客却有点适得其反。这里成为摄影圣地之后,到处是扛着三脚架的摄影爱好者,有的人带来各种道具,甚至有的不自觉走进丛林里拍摄。记者了解到,景区内一度还有人办起拍摄萤火虫的培训班,夜间来到公园里讲课,最后被工作人员劝离。牛劲潇表示,“正常的拍摄、观测没问题,但不是只有照片里的才是最美的。很多人是来找回忆的,但是最美的东西很少出现在照片里,都是在你记忆深处难以忘却的,所以其实用眼睛感受就好了。”
而在一些环保志愿者眼里,萤火虫摄影倒也间接起到维护秩序的作用。“拍摄萤火虫需要长时间曝光,这时候一旦有光线进入,这张照片就废了,所以从摄影师的角度都是讨厌灯光的,一旦有人打起手电,便会立刻上去阻止,这无形中也算是一种保护吧。”
“从2012到13年萤火虫开始引来大量游客,夏天的夜晚也就成了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段。”中山陵园管理局保卫处杜陈告诉记者,他们进行了统计,在6月底到8月中旬这两个月的观测季里,每天晚间涌入景区的游客平均达到2000到3000人,而最多的时候一度超过5000人。晚间短时间内的这么多游客,让保卫工作变得格外紧张。景区不得不将车辆的管制时间延长到夜里,社会车辆一概拦在灵谷寺景区大门外,并在晚间开放该景区东侧的免费停车场。
对于萤火虫,景区一直持保护的态度,不想以此为景点吸引游客,然而突如其来的人流让管理方比较无奈。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景区的萤火虫,他们还为此专门与媒体沟通,合力正确引导。“景区管理确实比较难,我们晚间一直是对市民开放的,既不可能关门了事,也不会对市民收费。我们和高校、志愿者协会合作,每年不仅安排保卫人员,还有志愿者执勤,劝阻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些年总有人捕捉、用手电筒影响萤火虫,这两年游客素质明显提高了,不过人一多了,噪音灯光等污染还是免不了。
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图片来源摄影师平脸人、青峰
紫牛新闻专属爆料平台,
一经采用有奖哦!
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