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报
做报纸,也懂互联网,这里是《IT时报》(IT Times)微信版。作为上海一份IT类周报的新媒体产品,这里汇聚了关注全球IT业的魔都资深IT记者。我们追求原创独家新锐,以及读视听多种表达方式。ps. 使用IT产品有问题?留言与编辑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车全说  ·  集合!刀客们~快来三刀的朋友圈玩 ·  昨天  
百车全说  ·  福特电马,Mach-E为何被人抛弃 ·  2 天前  
有车以后  ·  10-15万潜在销量王,车内功能很实用 ·  3 天前  
有车以后  ·  今晚油价下调,明天要加油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报

2025年卫星互联网走向大众 三年内“中国星链”初步完成组网【大咖说】

IT时报  · 公众号  ·  · 2025-02-08 20:01

正文

对话网翎总经理张海明

作者/ IT时 报记者 孙妍

编辑/  郝俊慧

科技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席卷而来。


回首2024年,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卫星星座、生物医药……诸多科技的螺旋上升,让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逐渐满足,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正在被重塑。


如今,2025年科技发展的脉络初现端倪,一系列令人期待的成果有望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变革。


《IT时报》邀请九位学界和产业界大咖,以专业的视角和前瞻性的眼光,共话2025科技新趋势。


九九归一,所有科技曙光都指向同一个未来:碳基和硅基共存的世界。

对话者

网翎总经理 张海明

2024年8月6日,千帆星座(G60星链计划)的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成功升空入轨。2024年12月16日,中国星网GW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0星”成功升空入轨。G60和GW的双双发射,开启“中国版星链”的里程碑时刻。


2025年,卫星互联网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关键年。正值商业航天十周年之际,我国低轨卫星星座的加速组网,将推动整个产业规模化发展。


民用卫星宽带何时爆发?《IT时报》记者对话网翎总经理张海明。

《IT时报》:

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是否会迎来规模化发展?

张海明: 2025年,卫星发射频率和部署的数量都会有很大的增长,当低轨卫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空间段的卫星火箭发射,地面段的终端和应用都会应运而生。今年是关键年,因为卫星发射数量决定整个组网质量,这就为以后的运营打下了基础。

《IT时报》:

马斯克的星链构建了从卫星制造、发射到应用的产业链闭环,国内商业航天是否会加速实现产业链闭环?

张海明: 产业链闭环可以更好地将成本降下来,用商业应用反哺卫星制造与发射。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我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卫星生产制造能力,民营企业也加入火箭发射中,火箭技术日趋成熟。这个链条里离用户最近的是终端,终端又便宜又好用才能普及,整个产业才能实现落地。


商业航天爆发的基础是把价格打下来,才能让卫星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

《IT时报》:

“中国版星链”的竞争非常激烈,对国内低轨卫星企业来说,最大的考验是什么?

张海明: 低轨卫星的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对于低轨卫星企业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如何让发上去的卫星尽快发挥作用。马斯克的星链为了让用户先用起来,一开始就补贴终端,将个人用户终端价格降到几百美元左右,相当于一部正常智能手机的价位。只有在低价格的前提下,市场规模才会起来。


“中国版星链”的竞争,也要靠终端来推动,而网翎的思路就是设计和推出小巧轻便、价格低廉的卫星终端,当然这要依靠全产业链一起努力才能达成。

《IT时报》:

2025年,哪些卫星通信应用场景会先迎来爆发?

张海明: 一直以来,应急通信是卫星通信的主要应用场景,2025年,它仍旧是占比非常大的卫星应用。


目前,使用高轨卫星实现了手机直连卫星通话,但它仅限于窄带通信;而低轨卫星能提供数据、视频的传输,相当于宽带,网速能达到地面移动通信水平,在很多场景包括无人机巡检等场景中会被广泛应用。

《IT时报》:

消费级卫星上网业务的资费是否会进一步降低,以覆盖牧区、海洋等信号盲区?

张海明: 卫星流量资费会不断下降,其中低轨卫星组网的速度是主要推动因素。


马斯克的星链大概花了三四年时间组网成功,我认为国内的低轨卫星星座能在三年内完成初步组网。届时,全球的信号盲区会被大幅度消除。

《IT时报》:

三大运营商都在布局卫星互联网,2025年,商业航天企业是否会与三大运营商联合探索星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张海明: 地面通信运营商和商业航天企业趋于融合,正在认真探讨星地融合的标准,有了标准,就能快速推动应用,而这一融合的意义也是把价格降下来。


国外也有这种合作模式,比如通过卫星把通信基站放到低轨道上,不用做任何手机终端的改动,就可以达到无缝隙的覆盖。地面运营商有用户,有频率资源,扩展了低轨卫星产业的应用,当然还要解决对频率兼容和潜在的信号干扰问题。而卫星通信填补了地面运营商网络覆盖盲点、应急通信等需求,双方的融合势不可挡。

《IT时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