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创新
“广州创新”将及时发布推介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各类相关政策、举措和服务资讯,让更多的人关注广州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进步,更好地服务于民,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提升广州科技创新工作形象和影响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奔流新闻  ·  WTT新加坡大满贯,孙颖莎夺得女单冠军! ·  2 天前  
奔流新闻  ·  WTT新加坡大满贯,孙颖莎夺得女单冠军! ·  2 天前  
天都新闻  ·  今天,将诞生13金! ·  2 天前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  ·  恭喜!李方慧夺得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代表团首金 ... ·  3 天前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  ·  恭喜!李方慧夺得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代表团首金 ... ·  3 天前  
畅赏黑龙江  ·  首金来了,祝贺李方慧! ·  3 天前  
苏州新闻  ·  今晚,我们苏州见! ·  4 天前  
苏州新闻  ·  今晚,我们苏州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创新

科技创新“她”力量|披荆斩棘绽芳华,奋楫扬帆建新功

广州创新  · 公众号  ·  · 2024-03-08 21:22

正文

在尖端科技前沿,她们披荆斩棘突破自我

向险逆行攻克一个个难关

在创新创业浪潮,她们扬帆高歌争创一流

让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在工作岗位一线

一个个了不起的她不懈引领、开拓进取

用勇建新功的豪情壮志吹响

“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巾帼号角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女性科技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仅广州女性科技人员就已超10万人。众多女科技工作者在信息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聚焦“二次创业”征程上,广州女性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故事,致敬每一位了不起的追梦者。引导各行各业中不懈奋斗的优秀女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投身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中去,让巾帼科技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撑起“半边天”的力量!


广州实验室研究员 毕利军:
做健康守护者,与结核病不懈抗争二十余载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每一个都是女汉子!”在广州实验室研究员毕利军看来,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困难是用来克服的,不是用来抱怨的,“硬骨头”是用来啃的,只有专心致志把科技中的“硬骨头”啃下来,才能在该领域有所突破。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毕利军一直与结核杆菌抗争,潜心科研攻关,为攻克结核病领域科学难题而创新,为科研成果应用推广惠及人民而创业,将最美好的青春投入结核病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人类与结核病斗争的过程是漫长且艰难的,结核杆菌生长慢,易感染,是公认最难以研究和防治的病症之一。近20年来,中国结核病的发病率下降了42%,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这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努力和付出,毕利军正是其中之一。

“科技报国”四个字,如同深深刻进毕利军的骨髓里,鞭策着她不断突破自我。20多年前,为解决中国结核病科学突破和成果转化难题,毕利军毅然回国。从2000年开始,毕利军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结核杆菌耐药、致病机理研究。她花了整整23年,率领团队打了结核病领域的3场关键战役——基因战、蛋白战、转化战。其自主研发的多项成果广泛临床应用并打破国际垄断。同时,通过创新,她还探索出多维一体的结核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的有效机制。

由于其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贡献突出,这些年来,毕利军斩获不少殊荣。2022年,毕利军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其本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所带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

作为科技工作者,毕利军经常忙于工作。她坦言,尽管她常常无法陪伴孩子,但她认为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样,同样可以给予他们正能量的引领。让毕利军欣慰的是,女儿能够理解她。“这个发展的时代给了她机会,她不仅要运用好自己的科研成果,做好转化运用,还要为国家培养人才,指导、帮助年轻人也做到这些她所向往、期待的事情。”女儿曾在作文《生逢其时》里写道。

2021年5月,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在生物岛揭牌,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2022年,毕利军来到广州,成为广州实验室的研究员。

“我觉得广州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高质量人才的发展。”毕利军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通过10年时间,要为科技界、医疗界培养1万名战略型创新复合人才。她还积极倡导在广州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专家智库和科普基地,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同时,毕利军将全力促进所在领域自下而上科普工作,为科技界、医疗界培养人才贡献巾帼力量。

20多年来,不管是科研,还是创业,要把事情做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永不言败的激情,毕利军这份不灭的激情源于其宏大的“健康中国梦”和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她以实际行动阐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将最美好的青春投入结核病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将科学研究、科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抗结核病公益性事业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将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不悔此生。





广药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刘菊妍:
一砖一瓦建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解决中药行业“卡脖子”难题

1982年,刘菊妍考上了南京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从此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工作几年后,刘菊妍决定在第一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十年的军校生活,使她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

2001年,36岁的刘菊妍跳出“舒适圈”,加入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发改委“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基本建设。“当时厂房是废弃的,周围的草比人高,草丛里有蛇,树上有蜂窝。”提及建设初期遇到的困难,刘菊妍如是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菊妍带领团队从大处规划、小处着手,一砖一瓦构筑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之后,刘菊妍瞄准中药行业的药用脂质原辅料“卡脖子”问题,迎难而上。面对有效成分定向富集、有害杂质定向去除、氧化指标有效控制等困扰业界多年的脂质技术难关,刘菊妍带领团队,使用多种提取分离技术,解决了药用脂质原辅料产业化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此外,她打破注射用磷脂进口垄断,在国内首次实现自主开发产业化,解决了我国脂肪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造就了国内药用脂质原辅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近五年相关产品直接及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600亿元。

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东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积淀。刘菊妍带领团队,通过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至2022年底,广药集团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拥有省级创新平台50个;拥有市级创新平台36个;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药集团科技创新体系。

在刘菊妍的积极推动下,广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脚步稳步向前:澳门最大且符合现代GMP管理的澳门青洲中药后端制造工厂、大湾区最大医药原料生产基地等相继落成。其参与的“神农草堂中医药文化服务出口项目”用独有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负责人 莫璐怡:
尖端科技领域女性也有无限可能

无人驾驶汽车在街道上穿梭,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一幕。如今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已在广州市南沙区成为现实,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完美融入生活,而这个场景是一位曾在编程界声名远扬的女性,带领团队用六年时间一点一滴打造出来的,她是莫璐怡。

提起莫璐怡,她身上有无数的光环与标签。比如学霸——她是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系学士;比如成功——她曾上榜福布斯中国“2020科技女性榜”、财富杂志“2021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女性未来榜”。甚至在社交媒体“知乎”上,她曾被评为“最牛女码农”。

莫璐怡还记得第一次在广州体验无人驾驶技术的那天的场景,彼时她还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当时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还在快速发展的起步期,作为工程师,我就是想去挑战一切未知。”带着对新技术“开疆拓土”的紧迫感,2018年莫璐怡加入“独角兽”企业小马智行,正式开启了她逐梦“无人驾驶技术”的崭新一页。

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和韧性,莫璐怡带领小马智行团队深度打磨Robotaxi产品和服务,共同克服了自动驾驶在面对人车混行的复杂路况,以及雨水等极端天气下的大量技术难题。莫璐怡打破了在尖端科技和编程领域里,女性难以胜任的偏见,打拼出了属于女性的一片天地。如今,莫璐怡已成为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负责人。

在过去六年多的时间里,莫璐怡见证了广州在无人驾驶领域内的多个第一:广州率先于全国推出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政策,将小马智行从美国硅谷带到了广州;广州南沙是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的区域,小马智行也在这里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Robotaxi);广州向小马智行发出了中国首个给自动驾驶车辆的出租车牌照……

除了专注技术研发,莫璐怡还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术,让技术可以真正服务于人,改变人的生活。在莫璐怡的带领下,团队走进了广州外国语学校、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等多所院校并开展自动驾驶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邀请师生进行试乘,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让青少年在内的更多人了解自动驾驶,了解尖端科技,一起展望美好未来。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莫璐怡更是带领团队利用自动驾驶技术助力物资配送,用技术解决迫在眉睫的难题。

这些年来,莫璐怡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政策给行业突破创新创造机会,看到更广阔的舞台给人才发挥创新的力量,给城市建设创造独特的价值。这让莫璐怡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与企业、行业、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下的巨大能量。“我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绩,都离不开广州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包容和大力支持。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广州市以政策创新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勇气和担当。”莫璐怡说。





盛元医药广州有限公司、广东盛泽康华公司创始人及CEO 黄静峰:
辗转中美“打舵”求学终成眼科顶级专家

“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自信,你根本坚持不到产品做出来的那一天。”

去国27年,黄静峰于8年前携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回到广州生物岛创业。8年时间过去后,这位聚焦眼科的“技术+实力型”选手,率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领先的体外精准快速检测泪液的产品。这意味着,只需取极微量的泪液,就能快速鉴别诊断出《狂飚》中高启强患的“绝症”——干眼症,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亦颠覆了传统诊疗手段。

“报考中大,争取进入CUSBEA”。在即将踏入高三的那个暑假,黄静峰暗暗给自己定下了这个人生小目标。

CUSBEA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教授吴瑞先生于1982年创办,旨在为生物化学方向的中国优秀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渠道,每年在全国最多只招收60名学生。虽然在中山大学攻读的是植物学专业,但经过四年来目标清晰的自我努力,黄静峰一举成为那年(1987年)广东省唯一的CUSBEA项目入选者。翌年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攻读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后进入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研究机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攻读生化和细胞生物学博士。

拿到博士学位后,黄静峰又来到跨国药企美国强生做博士后研究。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她再一次“打舵”,转攻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做博士后的第三年,基于对未来的预判,她向上司提出——学习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生物信息学。

在强生工作期间,黄静峰选择了有别于他人的职场“走势”:从一开始T细胞调控的基础研究,到免疫疾病分子机理的转化医学研究,到创新药研发,再到新药的临床试验工作……可以说,她在创新药从研发到获批上市复杂的流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环节上,不断拓展和积累。

正是一以贯之的强烈求知欲,让黄静峰得以参与了包括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和过敏在内的多个免疫相关疾病的创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工作。

在强生工作近十年后,黄静峰又一次“打舵”,转到美国辉瑞公司担任眼科转化医学总监,专注眼科疾病转化医学、眼科创新药临床试验,并负责指导和审核多个新药临床前动物模型评价和新适应症的研究;同时作为管理决策成员之一,参与眼科业务发展合作和对外收购项目的评估工作。

2015年,去国27年后,在原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副主任、现任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的鼓励下,黄静峰带着近二十年国际一流大药企的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上下游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广州进行创新创业。

在广州再出发的黄静峰,决定从眼科疾病的分子机理与精准诊疗入手,借助微量的泪液,开发“验眼泪”的诊断产品,帮助医生对眼病精确诊断、指导用药,解决传统的光学设备常常无法鉴别诊断病因的痛点。

2017年,她率领盛泽康华团队首开先河,把通过泪液组学研究发现的新的干眼Biomarker(生物标志物),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创的泪液LTA检测试剂,用于干眼精准诊疗、指导治疗。这款在操作使用上和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一样便捷的泪液体外检测POCT产品,只需在眼角采集一丁点泪液,滴入试剂卡进行检测,10~15分钟即可得到泪液样本中LTA的精确含量。检测结果可帮助医生与患者判断是否干眼,哪种亚型的干眼,该如何治疗效果更好一些。2020年底,这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正式获批上市,并入选2020年“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





广州来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和首席医学官 王婷婷:
一砖一瓦建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解决中药行业“卡脖子”难题

医生、学者、世界头部药企亚太区管理层、生物医药初创公司领导者 ……70后博士王婷婷从不甘于待在舒适圈中。回望每一次变化与选择,王婷婷反复提到一句话:把一项生物技术带到临床阶段,制成新药,在患者身上看到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会产生非常非常强烈的幸福感。

在父亲眼中,王婷婷从小就是一个踏实稳重、严谨认真、执行力很强的女孩,是学医的“种子选手”。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期间,王婷婷系统学习了形态学内容,具备了诊断肿瘤分型的知识。毕业后,她在家乡辽宁沈阳担任了五年病理科医生,主要负责肿瘤方面的诊断,接触的90%病例都是肿瘤患者。

而就是在这段从医经历中,一个让她“非常震撼的病例”,几乎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一位年仅35岁的女性外企高管,患上了乳腺癌。接受化疗后,身体恢复情况也并不乐观。“一位风华正茂的女性在事业上升期因为癌症全身而退。我只能做临床诊断,却无法真正帮她解决问题。我想知道造成疾病的原因是什么,能否为患者制定靶向治疗方案,减轻他们的痛苦。”

“解决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目标,王婷婷放弃了稳定的医生工作,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肿瘤生物学专业,并将乳腺癌作为了重点研究方向。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王婷婷入职罗氏诊断,负责肿瘤药物和肿瘤诊断试剂盒在亚太区的推广。这段在全球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经验,让她在产业界的事业故事有了一个亮眼的开端。

王婷婷快速成长为罗氏诊断亚太区肿瘤业务医学事务负责人。与此同时,国际上基于工程改造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接连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2017年,全球首款CAR-T细胞疗法获批上市,这给王婷婷提供了巨大的科研动力。2019年,来恩生物决定招揽兼具产业经验和临床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推进产业转化速度,并向王婷婷伸出了橄榄枝。

彼时,CAR-T细胞疗法被证明在血液肿瘤中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攻克实体肿瘤方面存在难度。来恩生物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mRNA技术与TCR-T细胞疗法相结合,以治疗实体瘤。此外,来恩生物在乙肝病毒和肝癌研究领域积累深厚,这也正是王婷婷的兴趣所在。

据悉,每年全球新增的肝癌患者和因肝癌离世的人群中,有近半数来自中国。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往往即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王婷婷表示,欧美融资公司往往对在欧美本土高发的癌症更有投资兴趣,她希望多关注和研究在亚洲发病率高的癌症,为亚洲患者找到解决方案。“我们想在中国做临床实验,产生中国自己的数据,用于中国的患者人群。”

2020年初,王婷婷加入来恩,担任首席医学官兼运营官。加入来恩后,王婷婷立即投入到用TCR-T细胞疗法治疗肝癌的事业中。 但来恩团队还面临一项几乎无人攻克的技术难题: 为了治疗更多患者,T细胞需要在远距离运输情况下依然保持活性。

能否将新鲜产品制作成冷冻产品,同时维持其功效?王婷婷表示,这相当于要生产一个全新的产品,因为产品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她和同事在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的情况下,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破解了技术难题,同时提供了多个月的稳定性数据,为接下来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奠定了基础。

2021年,来恩生物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国际多中心Ib/II期的IND临床批件,这是全球第一个经FDA批准,利用TCR-T细胞治疗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多例患者的回输。

“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材料,都是我们团队自己磨出来的。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过往经验可以参考。这是我做过最自豪的事情!”





达博生物CEO 田烁:
扎根七年基础研究转身接任公司CEO

17岁考上中山大学,26岁博士毕业并结婚,28岁生娃,29岁评上制药高级工程师。

不施脂粉、简单扎个马尾巴,眼前这位毕业于中大的生物学女博士,实在很难让人把她和公司CEO一职联想起来。大眼睛湘妹子田烁身上,究竟潜藏着哪些大能量?为何她在投身生物医药产业界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就让大家对她如此刮目相看?

五年前,博士快毕业的前一年,在中山大学做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田烁,开始考虑毕业去向。“自大三走进实验室起,七年的时间我都在搞基础科研,我到底想要什么?”

学生物是田烁早在初中时的决定,纯粹出自一位花季少女对生物世界的好奇。上到高中后,随着外公等部分亲人的离世,让她更坚定了学生物的信念。因为她觉得生物医学的研究或许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回想这个初心,田烁说她终于想明白了,“我学习这个专业,不只是为了更加了解生物领域发生了什么,更是希望能把在这个领域发现的一些新东西,转化成大众能用得上的成果。既然去做博士后也是为了做一些实际的转化工作,那为何不早点进军产业界呢?”

达博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疫苗等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开发及转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是田烁面试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企业。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让尚未毕业的田烁提前进入角色,参与了达博生物的新冠疫苗研发工作。在那半年的时间里,对药物研发有所了解的田烁,获得了黄文林博士的青睐,开始让她负责公司的研发工作。

当时,公司有一个药物E10B已完成了前期基础研究,但因为搁置时间太久,要如何进行转化并申请临床试验批件,公司没有一个人熟悉临床申报的全流程。田烁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相关系列文件一点点啃了下来,尔后再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再去统筹看要去补充哪些工作。

在经过和CDE反复的沟通、交流,达博生物最终拿到了E10B项目临床实验的批件。在此基础上,田烁又负责推进了包括自体NK细胞注射液(E10H)在内的另两个项目的临床实验申报。也就是说,短短三年时间,在田烁的带领下,达博生物一口气拿到了三个CDE的临床实验批件。

其中,E10A(即重组人内皮抑素病毒注射液)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的基因治疗药物;E10H(自体NK细胞注射液)则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NK细胞治疗药物。除此以外,学生物学出身的田烁,也因为深度参与技术层面的工作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29岁那年,她拿到了制药领域的副高职称——制药高级工程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