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烯碳资讯
汇聚全球石墨烯及先进碳行业资讯,搭建全球石墨烯及先进碳行业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OPPO Find N5 ... ·  2 天前  
爱否科技  ·  华为海外旗舰发布会定档 2 月 18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烯碳资讯

他初中肄业、不会英语,却斩获国家科技奖、发表6篇NS,成大学终身教授!

烯碳资讯  · 公众号  ·  · 2018-05-06 11:51

正文


本文来源:青塔

目前的学术界中,能够评为教授的学者基本都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佼佼者,而能够斩获国家科技奖或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的一般都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著名科学家。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有一位初中尚未毕业而且一句英语也不懂的“民科”却同时获得上述荣誉。


他曾主持科研项目近20项,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6篇。此外,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10年受聘成为临沂大学教授,2014年成为终身教授。初中肄业的他,研究发现甚至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部分认识。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最牛民科”的郑晓廷。


中国“最牛民科”

天宇自然博物馆内的化石藏品。这家博物馆由郑晓廷一手创办。

如同诞生了孔子的曲阜一样,在古生物学界,山东平邑也可称作是一个“圣地”。经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认证,世界上最大的收藏恐龙和其他史前动物化石的博物馆位于此地。


这家名为“天宇”的博物馆由郑晓廷一手打造。收藏有1200多件恐龙化石,各种鸟类化石标本更多,有2200多件,这两项收藏加起来,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博物馆保存的同类标本的总和还要多。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曾评价说:“这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收藏!”


更不可思议的是馆长郑晓廷,他以一个初中肄业生的身份闯入古生物学界,现在已是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古生物学家。


从2007年开始,他已经在国内外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多项研究成果,其中6篇发表在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诸如《科学》、《自然》上发表,多数时候,郑晓廷是第一作者。这位“半路出家”的古生物学者,向外界展示了他在古生物研究方面,令人吃惊的学术天赋和成就。


2010年,郑晓廷被附近的临沂大学破格聘请为教授,该校以其为核心组建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郑晓廷担任所长。4年后,临沂大学更是将“终身教授”的荣誉颁给了郑晓廷,以奖励其“辉煌的”科研成果。


始于个人爱好的标本收藏


被称为“最牛民科”的郑晓廷,在博物馆对一件化石标本进行观察。

1954年8月,郑晓廷出生在山东平邑。1969年,受“文革”的影响,16岁的郑晓廷离开了初中,想当兵但父亲不允许。后来,他在当地一家针织厂找到一份锅炉工的工作,之后他成为劳动模范,当上了平邑县的一个乡镇党委书记。


1991年,郑晓廷调任平邑县归来庄金矿,负责在当地开建山东南部最大的一座金矿,随后他成为这座金矿的首任矿长。


因为经营和管理金矿的关系,郑晓廷的爱好是收藏各种稀有矿石。


郑晓廷说,当时机遇也不错,归来庄金矿利润一直保持得很好,平邑县让这家县属国有企业搞多种经营。他提出建一座收藏化石和矿物为主的博物馆,通过旅游来拉动全县经济,这一想法得到平邑县的支持,2004年,天宇自然博物馆建成。


在矿长一职上,郑晓廷一直干到了2009年金矿被收购。他随后拒绝了收购方的高薪挽留,回到博物馆,专心当他的馆长。


换言之,在郑晓廷的工作履历上,无论是其早年的学习,还是后来的工作,在2009年之前,很难看到有跟古生物学相关的部分,这是外界对郑晓廷多有质疑的原因。


郑晓廷说,喜欢上古生物学多少有些意外。上世纪90年代末,他在报纸上看见一篇报道称,中国的化石正在大量流失到国外,连周口店人头盖骨这么重要的化石现在都已经找不到了。这篇报道对郑晓廷的触动很大,他开始研究并收藏古生物化石。


据郑晓廷自己估算,从建馆至2009年,金矿先后投入了3.9亿元征集化石和矿物。如今,天宇自然博物馆不仅有338.6克拉的中国最大钻石,还有世界上最大的紫水晶洞、绿松石,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珍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中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如果以我入行到退休所做的研究量计算,天宇博物馆的馆藏量够三代研究员进行研究。”


博物馆馆长的“解剖课”


食堂的菜单常“被动”增加食材,这都是郑晓廷解剖研究剩下的。

目前,除了几个合作项目外,郑晓廷还独立承担一个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下白垩统热河群鸟类化石形态和分类学研究。


2015年,郑晓廷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专家合作,对来自河北约1.6亿年前的一件奇翼龙化石开展研究。结果发现,奇翼龙的前肢和后肢上长有一种特殊的、僵直长丝状羽毛,棒状骨与手指间具有皮膜。


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具有皮膜翅膀的小型恐龙。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上,它还被评为中国2015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代表着中国学者在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上再次取得新成果。


提及最初接触古生物学时,郑晓廷说,他一开始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广撒网,买回了很多书,无论是鸟类、爬行类、哺乳类,有关研究者的文献等都找来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郑晓廷决定亲手解剖,以了解相关动物的骨骼结构。


郑晓廷亲手解剖了上百只鸡、鸭、鱼、鸽子等,而博物馆食堂的菜单,也因此“被动”增加了这些食材——都是郑晓廷解剖研究之后剩下的。


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徐星认为郑晓廷身上有着古生物学起源时研究者的影子。古生物学最初出现在欧洲的有闲阶级中,这些人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因为好奇和兴趣,开始挖化石、了解生物。


“专家学者并未歧视我的学历”


郑晓廷与专家学者一起讨论。右二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

郑晓廷说,他在古生物学上有所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开放。


从一个初中肄业生,转变成一个知名的古生物学者,再加上其间金矿矿长的身份,让人不由得质疑郑晓廷学术的成色。但公众所不知的是,在成为一名知名的古生物学者之前,郑晓廷便以一个初中肄业生的身份,获得了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当时,身为矿长的郑晓廷执掌归来庄金矿期间,创造了一种“全泥氰化尾矿压滤滤饼干式堆存滤液循环利用提金工艺”。这项新技术解决了尾矿处理的污染问题,被专家鉴定为“世界一流的氰化尾矿处理工艺”。1996年,这项成果更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天宇博物馆办公室尹绪伟说,郑晓廷的学习能力和顽强的毅力令其折服,初中的学历并未成为他事业的门槛,当镇党委书记时,他是一个好的镇领导;当矿长时,他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处理工艺;当馆长时,则成了一个知名的学者,“干一件事就能成一件事”。


就连减肥,郑晓廷也显现出异于常人的毅力。


去年,已经年过六旬的郑晓廷下决心减肥,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成功将体重从210斤,降到现在的150斤左右。“我下决心做一件事之后,没有不成的”,郑晓廷对自己的毅力很有信心,“当然,这件事的前提是科学的”。


郑晓廷说,他之所以能在古生物学有所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开放,“无论是北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还是南古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包括中科院院士,他们并没有歧视我的初中学历,一直是很平等的交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