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放生,一些人想到的可能是积德行善,“上天有好生之德”,另一些人想到的可能是放生乱象,如这边放生,那边捕生,放生成为产业链,变为害生,再如是个生物都被拿去放生,包括毒蛇、老鼠甚至一些破坏当地食物链的外来物种。但其实,真正的放生没那么简单,也不会那么粗暴,更不是什么迷信。
一、放生的现状
大陆的放生按区域可划分为汉地放生和藏区放生,以佛教信徒为主。
汉地放生多为民间信徒自发,放的多为鱼龟等水生动物,一般是在佛教节日或周末,藏区大型放生活动多在寺庙主持下,放的既有牛、羊等畜类,也有禽类、鱼类,时间可为一年四季,放生已经融入藏民的日常生活。
以康巴藏区为例,藏族人家多养牦牛,因牛奶、酥油都来自于牦牛,所以牛在家中最为受宠,一头牛会养上十多年。牦牛老后,藏民也有将其放生的习惯,不杀不吃。
为求家人平安,稻城藏区还会放生羊和公鸡。有的是从家养羊群中任选一只,不杀不售,有的会选只公羊放到野外,耳朵上系上布条以示放生。还有人会将公鸡送到神山或寺庙中,有的寺庙旁甚至有上千只公鸡。
藏民也会放生鱼类和野生动物,很多村落还会在周边设禁,禁止打猎、捕鱼、砍伐甚至放牧等,客观上起到了护生的效果。
在得荣藏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只要有人走在河岸边,鱼儿便会游过来等着喂食,如果把手伸到水里,它们还会游到手边抢食。在翁甲神山附近,松鼠、山鸡、野兔等还会去藏民家“做客”,如不饱餐一顿便不会离去。
去到拉萨则会发现,街头上常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信徒转经,诵着经文,转着念珠,向着一个方向行进。转经人群中,也会有几只被放生的羊默默地跟着前进,被称为“放生灵”。
青海藏区也有放生的习俗,青海湖最为出名。
每年七月,悟嘉仁波切都会组织大规模放生活动。在2012年的放生活动中,仁波切和信徒向青海湖放生了80万尾湟鱼幼苗。这是他们精心挑选的鱼类。湟鱼是裸鲤的俗称,青海湖中的特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为人为捕捞和水位下降,目前湟鱼的数量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青海黄河支流的源头也常被作为放生地。放生水域禁止捕捞,由附近的藏族老人和出家人看管。
汉地虽有放生之传统,在江南尤为流行,但在明清之后,放生一度式微乃至中断。这些年放生活动的兴起,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主持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二十多年来力主放生,他开示说,“在一切无为法中,观修空性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一切有为法中,放生的功德无与伦比。”
在其教诲下,汉区弟子放生者众,很多城市的放生组织即是受了索达吉堪布的感召成立的,因此救下的生灵不计其数,索达吉堪布也被称为“放生堪布”。
江苏无锡是汉地放生的典型,既有佛教寺庙如灵山寺、横山寺、显云寺等组织的放生活动,也有民间自发成立的放生小组,如智悲放生组、太湖正觉放生组、引灯放生组、无锡放生组等。
其中,智悲放生组发起较早,规模较大,即是在索达吉堪布的感召下成立的。组员之间以师兄相称,所需费用会在网上筹集,随喜捐赠,活动结束后,他们会在博客、微博上公开详细账目。
寺庙的放生活动多在节日,而民间的放生活动则在周末。他们清晨在指定地点集合,然后前往太湖湖边放生之处,多时有上百人,少时也有二三十人。因担心捕捞,他们不会提前公布放生地点。放生的多为鱼类、泥鳅、螺蛳、河蚌、龟类等,因湖边多有钓客,他们会诵着佛经乘船前往湖中心放生。鱼儿似乎闻到了湖水的气息,在盆中跃跃欲动,翻腾起来。
我去年夏天参加过太湖正觉的放生活动。当鱼儿从手中滑过跃入湖中,心中的欢愉难以尽言。放生越多,欢愉越甚。这和满足口舌之欲的感觉截然不同。
因为我作为外地客人参与,在正觉一位师兄的邀请下放生了一只龟,两个巴掌大。放鱼须快,放龟求稳。看着龟在湖中慢慢地游走,自己也好似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无锡有放生的传统。现存斗山禅寺的清嘉庆十六年四月的“永禁碑”,斗山水墩庵的清康熙八年八月的《康熙八年禁约碑》和康熙十六年无锡县知县吴兴祚撰写的《放生池碑》及斗山禅寺现存的《永禁碑》,经多位专家鉴定,三碑均为三百年前的清代原碑,是由官方出告示并运用法律手段具体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
而今无锡放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以智悲放生为例,2015年05月17日,他们放生泥鳅、甲鱼、小黄鳝、小蛤蟆、螺丝、河蚌等共计199003位,资金合计32030元。2017年3月16日,他们放生数量达到10792位,以鲫鱼、鲤鱼为主,资金合计54523元。无锡放生组2017年3月25日则放生了鱼、虾、龟、泥鳅、螺蛳等138341位,实付资金6550元。这样的放生活动一般每周或每月一次。
规模最大的可能是祥云慈善基金会的发起人安笑明,从2008年学佛以来,他已坚持放生九年,花费五千万的资金,被称为“放生大王”。
他们以前在太湖放生,后因太湖捕捞严重转到运河,现在则转到长江。放生的物种多为泥鳅和四大家鱼,包括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他们每周放生两三次,放生款从一开始的几百,到后来的几千、一万,现在每次都有几万块钱。
安笑明的女儿安丹妮从小就跟着父亲一块放生,为防捕捞,他们常常是在天亮之前便结束放生活动,“做好事跟做贼一样”。
在她看来,放生最难的是在采购。以前晚上两点要到水产市场采购,要学会讨价还价,商贩的秤还经常不准,现在他们直接到养殖场采购,省去中间称量的环节,对放生的鱼儿来说,也可以少受一次罪。
和其他放生组织不同,因为是半夜去长江放生,有些危险,他们并不鼓励其他居士上船随行,“出一次问题可能放生就搞不下去了”。
放生之后,他们会派人看管几个小时,等鱼散掉。“刚放的鱼比较粘人”
,她解释说,塘中的鱼到了湖里和江里需要适应温度,适应水流,没有安全感,一路颠簸也会晕车,有些会围着船快速打转,有些会游到岸边,但这样也容易被捕捞。
一两个小时过后,多数鱼儿就能适应环境了。导致鱼儿死亡的两大原因,一在捕捞环节,鱼儿可能受伤,二在运输环节,温度、含氧量等都需要注意。放生时很多人会抱着鱼儿放生,放生之后鱼儿可能还会游回你的手边,但她并不鼓励用手摸鱼,因为鱼是冷血动物,而且手上还会有汗,对鱼的健康不好。
对于外界的一些质疑,“放生变为产业链”、“破坏生态”等,安丹妮说,放生团队接触到的鱼类都是家养的,虽然他们的放生量已经不小,但和整个养殖产业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他们在长江里放生的四大家鱼,还可以起到恢复生态的作用。五十年代时长江四大家鱼的数量有300亿尾,现在只有不足一亿。不过放鸟可能形成链条,毕竟吃鸟、养鸟的少。
她也看到放生中的一些乱象,比如有的人拿巴西龟放生,还有的人把鸟剪去羽毛,甚至有的人带着鳄鱼去放生。所以现在他们多是筹款,但并不鼓励自己带动物放生。
多年坚持放生,让安丹妮形成了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现在出去玩,看到一条河,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适合不适合放生。”
二、放生的渊源
放生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佛教传入之前,儒家就有关于放生的论述。儒家讲究仁爱,推己及人,及于禽兽。
不杀生是因恻隐之心,是故“君子远庖厨”。
《吕氏春秋》记载了“商汤解网”的故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假借为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
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孟子 · 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王坐于堂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 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 ”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 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孟子对齐宣王曰: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牛,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但那时,放生还是王侯贵族的专属,真正进入民间流行起来,是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后。
佛家讲究众生平等,慈悲博爱,诸漏皆苦,放下执念,为放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杂宝藏经》记载:一沙弥原本只有七天寿命,返家途中见池塘缺口,无数蚂蚁将被淹死,遂心生慈悲,用袈裟盛土堵住缺口,救了所有的蚂蚁。以此因缘,沙弥转夭为寿,得延命之果报。
《药师经》云:“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龙猛菩萨《大智度论》中说道:“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在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还记载了“流水长者子”护生放生的故事。
流水长者子看到一池塘干涸,万尾池鱼为日所晒,危在旦夕。只好寻找树叶,为鱼遮阴。然后溯流而上,发现上游有人拦坝,将水引至别处,准备以此捕捉池鱼。他计算了下时间,如果让水回归原处,需要三个月。于是请求国王,得到二十头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他还拿出家中余粮,为鱼果腹。他还为鱼诵读佛经,解说十二因缘。
之后一场地震,万尾池鱼同日命终,往生仞利天。之后他们前往报恩,在流水长者子睡梦当中,送了万颗珍珠为枕,万颗珍珠垫足,万颗珍珠敷于肋下,并以天花覆身,天音入梦。那天晚上,所有国人做了同一个梦,十千天尊向流水长者子报恩,梦醒后记忆犹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积德,来世享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当道德和功利联系在一起,放生也就渐渐流行起来。
先是帝王,南北朝最盛。北魏献文帝下敕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据说每年活七万五千牲畜的性命;北齐文宣帝断绝肉食,并下诏禁食虾蟹,只准捕鱼;梁武帝撰写《断酒肉文》,下敕以蔬果为宗庙祭祀用品,并派专人每天去屠宰场,买下即将被杀的生物放生;梁元帝下诏建立放生亭,并亲自撰写《荆州放尘亭碑》……
唐代时虽有灭佛之举,但也有崇佛之时。唐肃宗便于乾元二年(759)下诏,设立放尘池八十一所,由颜真卿撰写《放生碑文》。
到了宋代,宋太祖下诏民间二月至九月,不许采捕弹射。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宋真宗下诏重修放生池,并禁止在淮州郡淮水上下五里内捕鱼,由欧阳修撰写《跋放生池碑》。
天禧三年(1019),杭州天竺灵山寺慈云遵式上奏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而且自制“放尘慈济法门”,以为皇帝祈福之名,在每年佛诞之日举行放生仪式。
天圣三年(1025),四明山延庆寺知礼亦奏请在佛诞节放生,为皇帝祝寿,并请求以南湖为永久放生池。知礼为了使放生法会顺利进行而制订放生仪轨,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轨。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捕杀亦盛。
明代杭州云栖寺的祩宏是一代高僧,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又称云栖大师、莲池大师,他撰写了《戒杀文》、《放生文》、《杀罪》、《医戒杀生》、《杀生人世大恶》等文,积极倡导“戒杀护生”的观念。
其中,《放生文》说道:
“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蛆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勇徙,缕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署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钓、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魄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图圈;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舌氏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
《杀生七戒》阐述了生日、生子、营生、宴客、祭先、祈攘和婚礼不宜杀生的道理,如,
“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妇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四也。”
云栖大师在杭州城南北设立上方和长寿二放生池,并成立了放生会,制定了会约,改进了延庆知礼制定的放生仪轨,使之简单易行。
很多佛教高僧都鼓励放生。憨山大师云:“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寒山亦云:“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观世音也。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长,久久不息则念念流入观世音大慈悲海矣。”志公禅师讲过:“放生功德,不可限量。”
高僧大德们的这些开示,让佛教信众对放生更为重视,一旦条件适合,放生之风便会在民间盛行。
三、放生的仪轨和禁忌
宗教活动离不开仪式,在群体性的仪式中人的信仰会得到强化,心灵会得到净化。
宋代时,四明山延庆寺知礼曾撰写《放生文》定其仪轨,到了明代,杭州云栖寺的祩宏在其基础上做了改进,步骤主要有默想、洒水、说法、忏悔、发愿,并增加了念诵《往生净土神咒》和《十方华严经·十回向品》。
按现行《放生仪规》,放生全过程可分为洒净诵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三个程序
:
1、称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三遍)
2、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念三遍)
3、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念三遍)
4、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数遍)
5、放生:希望你们,被放以后,获尽天年。临命终时,乘佛愿力,往生极乐。(念三遍)
6、回向: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念三遍)(结束)
如今汉地民间的放生仪轨更为简化,诵读佛经后便开始放生。放生结束后,再次诵读佛经,并为捐赠的居士祈福。
道教也讲放生,仪式上大同小异,只不过念诵的不是佛经,而是《吕祖仙师放生咒》。
咒文比较有趣,引录如下,“
天叱叱,地叱叱,罟网变成佛袈裟。山中鸟兽扫巢穴,水中鱼鳖尽扫沙。一切昆虫扫净土,若有一个走不脱,山神水将来救他。唵兴唎兴唎摩阿兴唎 变哆唎 娑婆阿。
”念诵三遍后,向要被放生的动物洒下净水,并诵读放生善信的名单,然后将其焚化,再行放生。
和佛教不同的是,道教强调随缘放生、随时放生,这其实也是佛教的主张,但因佛教有佛诞日等节日,加之信徒有功德之心,反倒难以回归放生的本义。
在放生上,道教也有自己的思想资源,比如道教主张仙道贵生,不伤物命。《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饮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惧。故当不忍食,以证慈悲行。"
和仪轨同样重要的,就是禁忌。
云栖寺的祩宏(莲池大师)曾作《放生须知》,“
遇生能放,虽是善功,但济色身,未资慧命。更当称扬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讽诵大乘诸品经典。然虽如是,但凡买生火急须放,讽经不便,只以念佛相资,若隔宿买而来朝始放,或清晨买而午后犹存,必待陈设道场,会集男女,迁延时久,半致死亡,如是放生,虚文而已。
”
“
今之放生多重虚文,或将鱼鸟担至寺内,行数十里,或天气炎热,或数多拥压,半致伤亡,如是放生,直同送死,且每有於某佛菩萨诞生先数日向贩家定鸟若干,鱼若干,如此,不但无功,而且有过,倘彼不先定,贩者不必网捕,今以钱令网捕岂非过在我耶。
”他提出“三无定”法则,放生须注意三事:
(一)无定物,无论陆走飞禽,遇即量力买放。
(二)无定日。虽每月一次,或佛诞日举行,万不可限定日时。避免贩者从中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