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功夫财经
中国财经新媒体第一平台,集结了时寒冰、李大霄、马光远、王福重、胡润、琢磨先生、肖锋等各路大侠,每早呈上最精辟的财经事件解读。更多精彩前往优酷搜索“功夫财经”,新浪微博关注@功夫财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夜读|我最在乎的你,请好好照顾自己 ·  昨天  
功夫财经  ·  大转向!中央会议定调,非常时期非常信号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8000亿!今年或创历史新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功夫财经

马光远:对中国经济“拐点”的判断,应站在新周期的视角

功夫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18 06:30

正文

 文 | 马光远 ☞ 扑腾话最标肿的正经经济学家

阅后即焚

就目前的经济增速而言,6.9%的增速绝非是低增长,而是一个很高的增长。

中国经济需要的不是努力回到过去的高增长,而是通过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回到一个“高质量”的增长。

随着调控的深入,房地产和投资在下半年的下滑的概率很大。

6.9%,这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

数据不是不错,而是相当不错。从上半年一些重要的宏观指标看,都出现了超预期的好转:反应企业家对中国经济信心的民间投资在经历去年的断崖式下滑之后,今年上半年强力反弹,上半年增速反弹至7.2%;制造业复苏加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048亿元,同比增长22.7%,比上年同期加快16.3个百分点;外需超预期反弹,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19.6%。

其中,出口72097亿元,增长15.0%;进口59315亿元,增长25.7%,而去年全年进出口是负增长;消费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 其中网上零售额仍然保持了33.4%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调控的大背景下保持了基本稳定;从就业看,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同比多增了18万人,完成了年度目标的66.8%。而去年年底外界最为担心的资本加速流出和人民币贬值问题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保持了让外界出乎意料的强势。可以说,如果仅就以上宏观指标看,中国经济上半年无疑可以得一个很高的分数。

数据超预期好转,当然是好事。这再一次说明,对于中国经济过去多年过度担心,海外投行不断唱空是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误读。就中国经济而言,韧性大,回旋余地强,发展空间和想象力仍然很大的基本面从来没有改变,那些因为中国经济数据出现持续下滑就看空中国经济的观点事实证明是肤浅的。但是,在数据好转的情况下,过于乐观的情绪也会出现。事实上,在中国经济顺利度过2016年的考验,经济指标逐步向好之时,经济界已经出现了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中国经济的“L”型转折点是否已经到来的讨论。今年上半年,随着大部分数据超预期反弹,一些人甚至断定,中国经济过去多年持续下滑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底部,开始进入反弹的新周期。

对于中国经济,笔者一直强调,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过于悲观者看不到中国经济的大势和潜力,而过于乐观者看不到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长期向和时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事实上,过去多年,经济界一些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站在过去的思维和周期研判中国经济,他们看不到中国经济已经悄然进入到新的周期。无论是经济增长的动能,产业的业态,经济结构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他们总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解读中国经济。

比如,用过去超高速增长周期两位数的增速来评判当下的经济增长,由此得出中国经济当下的增速太慢的观点;再比如,他们用过去的一些已经脱离中国经济现实的指标来研判趋势,比如仍然用“三驾马车”,房地产,投资等等这些过去重要、但现在在中国经济评判体系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的指标来预测未来。因此得出的结论和中国经济的现实南辕北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他们仍然用过去的方法来进行预判,难免和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不符。

就目前的经济增速而言,6.9%的增速绝非是低增长,而是一个很高的增长。过去多年我一直讲,6.9%也好,6.7%也好,放在中国经济新的周期下,这都是非常高的数字,而绝不是很差的数字。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周期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相对于过去的下滑,也绝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消极”的周期。高层一直强调,新常态下,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中国经济过去三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看,这种判断和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完成了下滑的周期,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的关键不是短期的数据,而是中国经济的内核和“基因”的改变,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一些人老幻想中国经济回到过去的高增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需要的不是努力回到过去的高增长,而是通过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回到一个“高质量”的增长。

笔者之所以一直反驳中国经济学界一看到数字反弹就动辄判断“拐点”到来的观点,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观点无论对决策层还是企业家而言,都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对中国经济应该有信心,但如果将大量的心思放到在短期数据上来找“亮点”,并由此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或迎来拐点,这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最没信心的表现,是对供给侧这个大主题的干扰和冲击,严重影响外界对围绕供给侧改革而形成的政策组合的长期预期。

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的周期,是否到了真正的“拐点”,判断的标准和依据绝不是短期的数据,而是应该站在供给侧改革这个高度,用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和标准来进行判断。上半年的数据的确不错,而且,经过这两年在供给侧改革领域的发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动能的转换等态势也愈发明显。高端制造、高端消费、新兴产业和动力不断出现,特别是,消费连续多年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这都预示着中国经济在困难转型中的悄然嬗变。但是,按照供给侧的标准,中国经济进入下一个“双高”周期的转折点远远没有到来。

特别是,应该清醒看到,上半年,整体数据不错,除了进出口的强势,房地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这些“老”的动力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调控的深入,房地产和投资在下半年的下滑的概率很大。

同时,在今年高层不断强调预防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稳增长转变到防风险和转动能上来。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主题短期是防风险,而长期仍然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产业高端,动能提升的新周期。风险问题,包括房地产泡沫的问题,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问题,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企业债务杠杆问题,等等,化解这些风险点,才能为中国经济平稳进入下一个周期奠定基础。这些风险点不化解,就轻言中国经济底部到来,显然有点过于乐观。

我们应该肯定中国经济在上半年取得的成绩,但更应该清醒看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对经济数据以及“拐点”是否到来的判断上,多一点长期和耐心,少一点浮躁,耐心的推动供给侧,而不是随着数据翩翩起舞。

▼点“阅读原文”,听功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