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23 小时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23 小时前  
生态梦网  ·  全球最大!投产!距滨海新区约170公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洪天峰:企业家有没有水平,全在服务2字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6-26 08:50

正文

  • 文 / 洪天峰 ,华夏基石商学院客座教授,华为前副董事长、首席运营官、首任EMT轮值主席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根据华夏基石“跟我学华为·大师塾”洪天峰老师授课内容整理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未经本人审核

01

管理就是服务,以组织目标为己任

作为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我们就要思考,怎么集中组织生产力?组织的生产力和每个人的生产力,可能是从能力而来,也从意愿而来。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准备度。真正的绩效是怎么激发下属: 一是怎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是怎么帮助员工发展能力。 所以,建立高绩效的组织文化,要走近下属,要营造高绩效组织氛围,要提升员工工作准备度,要开展组织建设,关注下属成长,实现组织整体作战。很多企业讲管理是服务,但其实是个口号。华为的管理就是服务,会体现在一系列的事情上,公司也为你提供很多帮助,提供很多赋能。

服务是什么? 服务的本质是将管理者的才能和知识进行转化,才能或知识本身并不是成果,管理者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才能或知识转化为下属的行动,从而实质性地影响组织的经营能力和绩效 。所以,服务就是管理者的水平,要把管理的水平变成一个组织的能力。 企业家有水平, 就是把企业家个人能力怎么变成组织的能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所以,要实现这样的管理角色服务,我们需要实现组织目标为己任,而不是实现个人目标位为己任。我们要用内心之火,精神之光,去点燃员工的信任,为员工提供思想导航,跟员工创造共识,通过共识创造效率,通过认同使管理有效,激发团队战斗力的环境,让大家奋斗,带领团队实现组织目标。同时,致力于将机会转化为业务结果,带领团队奋斗过程中,要做到“用兵狠、爱兵切”,不能够阻碍这一切,要情景领导去创作。

02

怎么从一个非管理者到管理者?

我们从员工视角来说,如果他是这样一个主管,他慢慢就变成从一个打工的心态,变成一个追随者的心态,最终“大胜在德”,整个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所以, 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被接班人确认,并且接班人又有自我批判能力。 什么叫被接班人确认?就是不是口号上的,而是要在整个业务活动中践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实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怎么从一个非管理者到管理者? 怎么从基层管理者到中层管理者?非管理者是自己做事,管理者是成就他人,成就他人做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主要是业务技巧,而中层管理者他需要做更多的协调,尤其是部门之间的协调,所以他要从发挥基础操作能力转为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而中层管理者到高层管理者,要实行从解决问题到怎么规划、决策的转变。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管理者更多的注重事,而领导者既注重事又注重人。所有的转换,首先是一个职责的转换。由于职责的转换,我们要认识到贡献方式的变化,贡献方式变了,我们的工作技能也要变化,我们的控制方式也要变化,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心理满足方式也要变化,自我评价方式都要变。如果不能实现,变化肯定不会发生。

03

依据角色的转换去调整行为层次的活动

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在业务上更多的是关注战略、关注执行,还是关注人员成长?这些都是有调整和变化的。

而所有的变化,对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按照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认为新上岗的干部总是不合格的,就是因为你提拔他是因为他过去的岗位,在以前的工作做得好,并不在于他新做就一定能够做得好,只是因为以前做得好,你觉得愿意给他机会,你觉得他有希望做好,仅此而已。一定要清楚,你所有用的人,你曾经用的人都是不合格的,他们都是从不合格到合格。所以,你去用一个不合格的人也没问题,你以前的人能从不合格到合格,为什么现在的人不能从不合格到合格呢?而且公司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能够让不合格到合格这个过程更加缩短,有更多的方法能够加速这个过程,那不是更没问题了吗?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很多技能——概念技巧、人际技巧、技术技能,我们干部需要去发展,建立和发展客户的能力,还要建立发展组织的能力,还要有建立和发展个人能力。个人、组织、客户三个方面都要有要求。

另外,我们干部在日常行为上、在管理上、在资源的整合调配上、资源效率最大化上、在战略上以及公司的方向上,都需要 依据角色的转换去调整行为层次的活动,管理层次的活动和战略层次的活动。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变革需要了解和需要考虑的,而不仅是组织的变革。

04

流程化组织强调是做事的方法

所谓流程化组织,流程是做事的方法,是实现业务上面的构想和假设。

业务框架最主要的是要去实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持续做好。

我们把以往的组织形态称之为功能性组织。与流程化组织对应的是功能化,或者是科层制制度组织,而这样的组织是跟我们生产力有关系的,组织的发展跟工业革命的进展有很鲜明的时代对应性。我们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管理革命的提升,形成了第一次管理革命、第二次管理革命和第三次管理革命,所以,流程化组织建设其实是适应了产业革命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组织形态会 从从个体到集体劳动分工的组织形态,到责任分工的组织形态,再到现在更强调有序协作的一个形态。

组织形态的变迁也从原来的直线制到职能制到事业部制,再到现在我们要去寻求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新的组织模式是什么?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的。

05

分工使得管理相对简单

现在非常多的企业的主流形态都是基于分工理论的。分工理论的组织形态基本上是总经理,然后有一些职能部门,包括研发部、制造部、营销部以及一些业务单元。在这样的组织之下,我们整个的信息流是在内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所以对外部的关注比较少,基本上都是属于内部管理。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我们的很多工作其实是要在部门之间履行的,一个事情需要经过众多部门,会有很多文件履行。在这样一个组织形态里面,我们要完成外部客户的需求,就要在内部经过很多部门,经过很多环节,才能够最终实现客户需求,所以,它的效率会很低、很慢。

因为以前的生产力不发达,属于生产者定义价值,所以慢一点没关系,慢一点别人也无可奈何,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这样的一个组织形态,当然有它的一个好处——分工职责很清晰,分工使企业的组织变得很有趣,很好管理。这样的一个组织的逻辑就是我们按照什么分工来组织,我们基本上按照职能分工,或者按照功能。但不管是职能分工还是功能分工,基本上是按照活动的相似性或者相同性来分工,我们把具有相似性或者相同性活动的这些人放在一起,我们把做销售的人放在一起,成立一个销售部,我们把做研发的人放在一起,成立一个研发部,我们把做财务的人放在一起,成立一个财务部,诸如此类的。职员在工作中需要的主要技能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所以他们可以相互之间学习技能。这样的组织我们叫功能组织。

功能组织会产生很多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现在的环境,对于客户的服务,对于竞争的要求,是不是致命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我们说了任何企业都有问题,有些是正常问题,有些是关键问题,有些是致命问题。我们要看分工理论,在当下的竞争环境是正常问题还是致命问题,还是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它的问题,一是部门强硬,大家只管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二是以领导为中心,围着领导转。然后分工过期了以后,客户需求在我们的内部反应迟钝,决策慢,行动慢,效率低,控制大于激励,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所以, 有坚固的部门墙,只关注各自的活动,只关注上司的感觉,只关注局部的效益,这是功能性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分工理论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最开始出现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提出了劳动分工。到了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觉得我们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很好的测量,他拿着秒表到生产车间去测量;然后需要有很好的工具去配套,这样才能够及时提高效率,效率提高了,企业赚钱多了,员工的收入也能够提升了。泰勒不仅对劳动进行分工,还把劳动中的很多活动上升为管理活动,把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分开,认为管理活动也要有专门的人员。

到了1916年,一个法国采矿业大企业的董事长——法约尔,写了一本书叫《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约尔被称为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我们现在管理上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来自于法约尔。法约尔对分工理论的贡献很大:1)将企业的全部活动 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六类。2)将管理分解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3)提出实施管理的十四条原则,首条即为“劳动分工”。当然包括还有权力和责任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个人服从整体、首创精神、公平秩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些东西。

到了21世纪初,出现了福特。福特主要是搞汽车,出现了流水线,出现了自动化、生产标准化。

美国另外一个汽车公司——通用在福特的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理论应用到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上。管理人员需要很多分析师,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引入管理工具,这些专业人员,然后让分工朝着专业化发展,同时引用专业领域的最新思想促进专业领域的最佳操作。所以斯隆创造了秘密控制“金字塔”组织结构,重视预算控制,重视授权等等。这样的一套模式发展成分工很细、以职能为基础的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斯隆在企业管理中的贡献很大,后来MIT的管理学院就被命名为斯隆商学院。

当代绝大多数企业的流程都是基于分工理论,分工理论是企业流程设计的一个基石。分工理论的发展获得分工效率和规模效率,使得管理相对简单。这种管理是一种纵向管理、逐级负责、集中控制的模式。这也是我们现在习惯的一种模式。当然,这种通过分工的群体,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从客户中到客户中去的工作流程,需要跨很多职能部门。

06

重新定义流程的概念

以前基于分工理论的模式没问题,现在不行了。因为现在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客户定义价值,员工要有自己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无形资产等等。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我们就要考虑,现在企业活动的组织方式合不合理?是不是最好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就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倒卖系统,我们从供应商那边买的东西,通过研发生产制造,最后卖给客户,形成投入产出的流程。企业有很多活动,不管这个活动怎么组织,把全部铺到地板上打开来看, 企业就是活动的结合 。企业组织活动可以有很多方法。我们前面讲基于分工的三个活动的相似性和相同性,也就是说这么多活动,是按照它的形状分,三角形放一起,正方形放一起,圆的放一起,我也可以按照颜色分,把红色的放一起,黄的放一起,蓝的放一起,紫色的放一起,都有不同的分法。还有一种分法,就是按照活动的相关性,把活动有上下游关系的放在一起,就像我刚才打比方的,我们原来按照形状分,现在按照颜色分,原来按照相同性分,也可以按照相关性,这样相关性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问题。 以前说的流程是基于劳动分工的,是按照相同性分的;现在说的流程是按照相关性分的 。首先要建立这样的概念。

流程变革最难的是管理活动梳理

很多企业在导入华为,或者了解到华为流程变革的时候,说我们也有流程;华为有IT,我们也有研发流程。那我们为什么叫IT,不叫研发流程?IT流程不是研发流程,它是一个以产品为对象的一个流程。以产品为对象,产品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讲有开发过程,这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它开发出来的还要生产,这也是属于产品证明周期一部分。开发出来以后还要卖,所以我们以产品管理为对象,那就是横跨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而IT流程既包括了产品的开发,也包括了产品的生产、制造,也包括了产品的销售。按照我们原来的部门逻辑来看,IT就是一个跨部门,它不只是一个研发部门的流程。所以,IT和研发流程是很不同的,我们按照相关性就是要打破现在部门的管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