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
大海邮币社
”再点击
关注
,这样就能 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巍巍兴安岭、潺潺阿里河、拓跋鲜卑的祖根地、住在山林的鄂伦春族、镶嵌在兴安岭璀璨的“林海明珠”、蓬勃发展的新兴林业城镇、国家级生态乡镇……这一系列富于特色的鄂伦春名片,勾画出美丽祥和的阿里河风情。位于阿里河下游的这座美丽小镇,因水得名,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阿里河镇。
阿里河镇作为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在政治、经济、地域资源上均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地处鄂伦春自治旗北部,镇区位于阿里河下游与甘河交汇处的开阔河谷地带,四周环山,地势平坦,是以林木加工、贮运为主导产业,农副业并举,旅游业、粮油、食品、饲料加工、农副产品、机修相适应发展的新兴林业城镇。
【山岭上的鄂伦春人】
鄂伦春族精骑善射,能歌善舞,以狩猎为生,采集和捕鱼为辅,因此被称为“山岭上的人”和“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族善用桦树皮、兽皮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包括器皿和衣物,具有鲜明的自然崇拜,信奉萨满教,是一个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
身着兽衣的鄂伦春男人
身着袍衣的鄂伦春小姑娘
鄂伦春猎人
鄂伦春猎民一家
鄂伦春弓箭手
用口弦琴演奏的鄂伦春老人
鄂伦春族猎民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手工技艺】
鄂伦春族辈出能工巧匠,创造和保留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鄂伦春族萨满服饰、鄂伦春族口弦琴 、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族传统服饰 、鄂伦春族萨满祭祀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 、鄂伦春族萨满舞 、鄂伦春族剪纸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缝制兽皮衣物
传统手工技艺
鄂伦春民间工艺师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袍衣传统工艺品展示
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吸引众多游客
【鲜卑发祥地—嘎仙洞】
嘎仙洞位于兴安岭北段顶巅,坐落于花岗岩峭壁上,峭壁嶙峋,草木满山,溪水盈盈,这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传说,而且是拓拔鲜卑祖最初居住的石室旧墟。嘎仙洞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深邃莫测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海内外游人来此探古访幽。在嘎仙洞下,在篝火旁,游人可以和鄂伦春人跳民族舞,吃手把肉,住一宿“撮罗子”,尽情领略鄂伦春族纯朴厚重的民族风情。
嘎仙洞洞口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
北魏皇帝拓拔焘勒石祭祖的石刻碑文
【秀美生态资源】
阿里河镇拥有厚重历史积淀的鲜卑嘎仙洞、广袤秀丽的林海、千瀑飞流的壮美景色、险峻奇峭的奇石、风光旖旎的河湖、巍峨连绵的群山,依托相思谷、仙子湖、天书岭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布苏里军事基地等,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力实施“绿色旅游转型崛起”战略,不断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充分让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雄起秀美与鄂伦春民族的源远流长。
兴安云雾
依山小瀑布
天书岭风景
天书岭景区
相思谷瀑布
森林公园相思谷站
相思谷小火车
相思谷完婚亭
徜徉仙子湖
【原生态民族风情美不胜收】
阿里河镇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鄂伦春民族风情,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鄂伦春狩猎民族古老神秘特色,创造了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财富,大力开发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品牌。旗乌兰牧骑表演艺术团体通过再现原生态魅力,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上作出积极的贡献。
旗乌兰牧骑赴台演出
旗乌兰牧骑之围炉篝火
爬杆表演
篝火节之鄂伦春三姐妹
鄂伦春猎民吹响鹿哨
篝火节之燃烧的熊熊篝火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座落在广场中央,是自治旗标志性建筑。后经翻建,现展厅内共设:狩猎文化展、过去的影像风光、仙仁柱、视觉与造型艺术展、萨满文化展、桦皮文化陈列馆、泛北极文化陈列展等7单元组展示,每件实物展品都有图片和文字说明。每个单元组展示了居住在兴安岭的鄂伦春民族的历史沿革、民族风俗、传统工艺、多彩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博物馆
馆内鄂伦春生活陈设
兽皮手套
萨满服饰、兽皮包
【蓬勃发展的阿里河】
阿里河按照“生态立旗、工业强旗、旅游活旗、农牧业产业化富旗、民族历史文化名旗”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和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全力打造鄂伦春篝火节、兴安杜鹃节等旅游节庆品牌,完成了阿里河镇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和公共广场、休闲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被国家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阿里河镇中央大街
阿里河镇一隅
湖光山色与历史教化意义兼具的库图尔其广场
库图尔其广场全景
鄂伦春“仙人柱”群
俯瞰鄂伦春“仙人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