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工智能学家
致力成为权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体和前沿科技研究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AI+医疗:给AI发检查单,AI就能给出详细 ...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亚冬会今晚开幕万众期待!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亚冬会今晚开幕万众期待! ·  昨天  
梅特涅的信徒  ·  特朗普与马斯克的权力扩张与共和党的顺从 ·  2 天前  
舰大官人  ·  …… P律变成了 ... ·  2 天前  
中产先生  ·  2025年十大悬念和期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工智能学家

一年前还看好,现在却急刹车?国内资本动辄数十亿投资,华尔街却不敢给了

人工智能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8-12 16:37

正文

来源:AI前线

编译:核子可乐、Tina

尽管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目前仍难以看到显著的商业回报。这使得华尔街开始感到焦虑,急切地想知道何时才能将 AI 的巨大潜力转化为实际的利润。

在过去 20 个月里,只有 ChatGPT 和 GitHub Copilot 这两款产品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华尔街分析师们认为,除了这两款产品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可见的成果来证明这些巨额投入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国内大模型新一轮融资潮正在袭来。今年,国内大模型公司已经完成了 20 起亿元级别的融资,8 月份,零一万物和月之暗面等公司也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

跟一年前的态度截然不同

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分析师与科技投资者开始发出警告,认为各大科技巨头、股市投资者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向 AI 砸下的巨额资金可能导致金融泡沫。

过去几周来,包括高盛和巴克莱在内的各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以及红杉资本等风险投资公司也发布报告,对这股 AI 淘金热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这项技术所能产生的回报,恐怕并不足以支撑数十亿美元巨额投资的合理性。今年以来,谷歌、微软及英伟达等大型 AI 公司的股价均大幅上涨。

高盛公司资深股票分析师、拥有 30 年科技企业报道经验的 Jim Covello 在最近一份关于 AI 的报告中表示,“尽管股价一路走高,但这项技术还远未达到实用所需要的水平。过度建设尚无实际用途或者尚未就绪的成果,往往会招致糟糕的结果。”

Covello 的言论与 高盛一年前发布的另一份报告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之前的报告中,行业内的部分经济学家表示,AI 有望为全球 3 亿个工作岗位带来自动化,并在未来 10 年内推动全球经济产出增长 7%。这也很快引发一系列关于 AI 颠覆性潜力的新闻报道。

巴克莱方面则提到,华尔街分析师们认为到 2026 年,大型科技企业每年将花费约 600 亿美元开发 AI 模型。但到那时,每年由 AI 科技产生的收入仅在 200 亿美元左右。巴克莱分析师在最近一份报告中还强调,这样的投资规模足以支撑 1.2 万种与 OpenAI ChatGPT 规模相当的产品。

但世界是否需要 12000 个与 ChatGPT 规模相当的产品还是个问题。

OpenAI 公司于 2022 年 11 月发布的 ChatGPT,迅速在硅谷掀起一波打造新型 AI 产品并拉动市场关注和应用的军备竞赛。各大科技巨头正在这项技术上疯狂砸下数百亿美元,而散户投资者的参与则抬高了这些公司及其供应商的股价。特别是英伟达,他们生产的用于训练 AI 模型的计算机芯片已经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硬通货”。今年截至目前,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股价已经上涨了 25%,微软上涨了 15%,英伟达股价更是暴涨 140%。

风险投资方也已经向全球数千家 AI 初创公司注入了数十亿美元。据风险投资数据公司 PitchBook 指出,AI 热潮促使风险投资者在 2024 年第二季度向美国初创企业投入了 556 亿美元,成为最近两年来最高单季度数额。

科技高管们坚称,AI 科技将像互联网或手机一样改变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AI 技术确实迎来了巨大改进,并已经被用于翻译文档、撰写电子邮件和帮助程序员们编写代码。但一部分去年还在大力宣扬 AI 热潮的公司,如今却开始担心科技行业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回其在 AI 中投入的数十亿美元——甚至怀疑这笔投资将永远得不到相应回报。

巴克莱分析师们写道,“我们仍然期待更多新服务的出现……但到底会不会有估算中的 1.2 万项还很难说。华尔街方面似乎对此越来越抱有怀疑。”

今年 4 月,Meta、谷歌和英伟达均表示将全力投入 AI 领域,并在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向投资者们强调,他们将增加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投入以训练并运行 AI 算法。谷歌公司本周二再次重申,他们每季度在 AI 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将超过 120 亿美元。微软和 Meta 将于下周公布自己的收益,届时可能进一步透露他们的 AI 发展路线图。

对此,谷歌 CEO 皮查伊坚持认为 AI 产品需要时间才能发展成熟并真正应用落地。他承认 AI 的研发成本很高,但表示哪怕这股 AI 热潮放缓,谷歌方面采购的数据中心和计算机芯片也可用于其他用途。

皮查伊对投资者表示,“对我们来说,投资不足的风险要远远高于投资过度的风险。如果不能保持投资以建立领先地位,只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微软公司发言人拒绝发表置评。Meta 发言人则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ChatGPT 和 Copilot 撑不起 AI 的未来

作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司 Sun Microsystems 的联合创始人,Vinod Khosla 是硅谷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人之一。他把 AI 科技与个人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进行了比较,探讨这些成果对于人类社会到底有多大影响。

Khosla 认为,“这些都是全新的平台。而且每一种新平台都会推动应用程序出现大规模爆发式增长。”他还提到,AI 热潮确实有可能引发金融泡沫、导致投资者亏损,但这并不会影响底层技术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和重要地位。

“高盛表示互联网时代同样存在泡沫,期间公司股价也曾经历大起大落。但在我看来,互联网的流量本身一刻也没有出现过下降。”

他认为随着 AI 逐渐改变人们工作、做生意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许多初创企业都将在过程中被时代淘汰。但总的来说,科技行业还是能够通过 AI 赚到收益。他预测 AI 科技最终将催生出好几家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企业,比如人形机器人、AI 助手以及能够彻底取代高薪软件工程师的自动化程序。

但到目前为止,AI 确实还没能为风险投资带来令人满意的回报。根据 PitchBook 公布的数据,第二季度风险投资的退出金额(代表所投资的科技初创企业完成 IPO 上市或者接受收购)降至 236 亿美元,略低于上个季度的 254 亿美元。

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 David Cahn 在 6 月份的一篇博文中写道,科技行业每年需要创造约 6000 亿美元的收入,才能抵偿在 AI 研发领域投入的全部资金。而目前的市场规模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Cahn 解释称,“投机狂潮也是技术发展的一部分,所以这倒没什么可怕的。但我们千万不能陷入到 AI 热潮已经走出硅谷,甚至成功蔓延到美国其他地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厢情愿当中。这种妄想着人人都能快速致富的幻觉非常危险。”

微软和谷歌的收入仍在稳步增长,且主要集中在通过出售 AI 算法的访问权限以及相应存储空间盈利的云业务当中。两家公司的高管均表示,AI 科技正推动更多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新的兴趣,并将在未来成为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但一部分分析师指出,除了 OpenAI 的 ChatGPT 和微软的编码助手 GitHub Copilot 之外,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非常成功的独立 AI 产品。

巴克莱分析师在报告中写道,“鉴于这 20 个月以来,只有 ChatGPT 和 GitHub Copilot 这两款产品真正在消费级和企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华尔街对 AI 投入的合理性愈发持怀疑态度。”

AI 与数据管理公司 Egnyte 的 CEO Vineet Jain 表示,随着更多企业开始与英伟达竞争、以及技术自身效率的持续提升,AI 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成本将不断下降。目前,AI 产品的交付成本仍然过于昂贵,他预计今年之内不会有任何企业公布 AI 专项收入。但随着成本下降与需求的不断上升,这种情况终将有所改变。

在他看来,“AI 技术的价值定位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目前的期望仍然不切实际。”他所指的,自然是向普通消费者和企业大规模销售 AI 产品的狂热信心。Jain 表示,谷歌和微软等头部企业能够持续投入资金,坚持到市场对 AI 产品需求的全面开花。然而,依靠风险投资维持运转的小型初创公司恐怕无法熬过这场漫长而残酷的转型周期。

“这就像是在烤面包,虽然刚开始看起来能一直保持膨胀,但总会来到体积不再继续增大的临界点。”

华尔街的态度转变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跟往日一贯叫好的声音不同,这次出现了很多跟以往不同的见解,甚至个别案例看起来有些“深受其害”的意思。

投资者竟然愿意为开发一个大词汇量的‘鹦鹉’模型,让 OpenAI 承受 50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在我看来是极其不理性的。

我的公司是行业内前五名,最近我们的 CEO 接到了一个来自工作自动化部门员工的问题。员工认为如果公司不加大对 AI 的投资,我们会落后。CEO 的回答大概是:“我们不会盲目投资 AI,必须明确知道 AI 应用的场景,更重要的是要有干净、有用且适合训练的数据。” 我被这种冷静理性的回答震惊了,心想,好吧,也许这家公司在创新方面确实还不错。

我妈是个税务专家。她团队里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负责数据录入。整个团队都喜欢他,准确率超过 99.5%,每天来上班,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怎么说话,然后回家。后来,一家 AI 初创公司来了,夸下海口,结果那个年轻人被裁了。现在 AI 公司无法兑现承诺的软件,公司奇迹般地没有预算重新雇佣他或找人替代。所以,我妈这个资深员工现在在做初级数据录入和验证的工作。她几十年没干过这种事情了,还要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我真的希望这些 AI 公司倒闭,我们都能回归正常生活。

谷歌十年前收购了 DeepMind,一直处于 AI 领域的前沿,但即使在 ChatGPT 发布多次之后,也没有尝试将 AI 产品商业化。这几乎就像他们知道在这个阶段没有真正可商业化的产品可以推向市场一样。

国内投资依然火热

近两年,中国的大模型赛道迎来了资本狂欢,不少公司一夜之间成为独角兽。最近,华尔街开始对 AI 炒作助推股市的怀疑越来越强烈,然而,相对于华尔街的态度转变,国内融资依然延续了之前的火热。

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全球 AIGC 领域融资事件 107 起,融资总额超过千亿元,而在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中,融资金额达到亿元级别的事件就有 20 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