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人民论坛网(rmltwz)、人民论坛杂志、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原文标题《警惕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
近日,《咬文嚼字》评选出2020年十大流行语,“内卷”一词名列其中。所谓“内卷”,就是用来描述“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发展的增长”“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等。
中纪委机关刊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日前发文,直指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尤应引起警惕。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LiavRUgINQI6v7p4eJ6Z8obCJiaeHzXfLNhMus0NUffYYFfm1Mj9MusKnPtQcbibsM3UcYjXVj0LsLSrBCVZUobKg/640?wx_fmt=png)
▶重“痕”轻“绩”的检查考核。一些地方习惯于把留痕视为工作本身、将材料当作工作成果,“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于是在遣词造句上用心多、在干实事上用劲少;有的地方凡考核、验收、督查必看台账,各条线都要求报数据、报指标,“表哥”“表姐”“不在田间地头忙工作,却在加班加点填表格做台账”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地方评比、达标活动过多过滥,基层应接不暇,有的还要费心制作精美画册手册展板,检查过后便弃之一边。这种重“痕”轻“绩”使得一些地方的工作陷入事务主义、文牍主义的怪圈,整天忙忙然却忙而无功、忙而无效,越忙越迷茫。
▶不切实际的创新推广。有的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凑了个热闹、捡了点皮毛,回来之后生搬硬套,最终造成水土不服;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拍脑袋出点子,不够条件硬是推广,给基层定下不切实际的数字指标,结果不了了之;还有的创新换汤不换药、新瓶装老酒,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只满足于引起上级领导注意,热衷于在概念上做文章、搞包装、玩文字游戏。
▶化简为繁的层层设限。有的地方在工作审批中设置不必要的层层关卡,看似为了规范工作,实则为了彰显权威、推卸责任。有的将简单事情复杂化,能口头说清的非要写成文件,芝麻小的事都要上会,议而不决、拖拖拉拉;有的不愿负责,把问题和矛盾都推给上级,层层请示;还有的对待群众办事索要各类证明,让办事者跑断腿、磨破嘴。这种动辄“再研究研究”“再请示请示”的久拖不决,既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消解掉责任,寒了干部群众的心。
▶逐级加码的推动工作。有的地方贯彻上级要求不是从有效落实出发,而是习惯性、想当然地增负加码。比如开展某项活动,如果省里要求的是“六个一”,市里就变成“十个一”,区县自选动作又加码到十多个,似乎数字越多工作越有力;有的地方上级部门可能只要一个数字,为显示重视,一些干部向下布置任务时层层加码,不仅多要数据,还逐级增加了总结、调研、剖析、台账等——“本来只要一根线,最后织出了一件衣”,给基层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和负担。
此外,刷票拉票的评比推选、精心编排的经典调研、装模作样的集体加班、翻来覆去的文稿推演等,都可算得上是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iavRUgINQI6v7p4eJ6Z8obCJiaeHzXfLNAFmyiayup3m1rKpJbfuPoa2l43mWOX4rAiay6ruOVE7MTtz1gwCw8ZDw/640?wx_fmt=jpeg)
重“痕”轻“绩”的检查考核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iavRUgINQI6v7p4eJ6Z8obCJiaeHzXfLNnV6bOU1n7DGvAvicYFEgcx2M7ciaqRkAxoFmPyQxboVe8Mz5b3Jl6Ukg/640?wx_fmt=jpeg)
化简为繁的层层设限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iavRUgINQI6v7p4eJ6Z8obCJiaeHzXfLNIJAj5d8aXmKbsDwia8YXWYDIdS98QPeo26dlUc70hia1icZpwxF0PtqKA/640?wx_fmt=jpeg)
层层加码的推动工作
“内卷”是一种陀螺式的死循环,无论是个体,还是某个组织、行业,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会如同车入泥潭,难以自拔。仔细体味,公权力中的“内卷”现象弥漫着一股熟悉的味道,究其实质就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作祟。从公权力运行中的种种“内卷”现象进行分析,背后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干部自身的原因;既有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的原因。
比如,部分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与“权力观”跑偏。“政绩观”偏差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只要急功近利的“显绩”而不要泽被后人的“潜绩”;止于不出事的“政绩”,不追求干成事的“政绩”;追求劳民伤财的“假绩”,不要造福群众的“真绩”。“权力观”关系到干部行使权力的方式、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等问题。“权力观”跑偏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将制度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应得的,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基层治理中任性妄为;一些领导干部“有权不用”,成了敲钟和尚,得过且过,“为官不为”。“政绩观”与“权力观”一旦出现问题,必将造成基层治理偏离正常的轨道。
比如,“信息不对称”与“权责不对等”。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情况:“下情不能上达”导致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掌握真实情况;“上情不能下达”导致基层一线人员不能了解政策意图。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导致上下级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造成基层治理中的权力运行紊乱,致使基层治理中出现问题概率增大,必然给基层治理造成困局。基层治理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另一个根源是基层广泛存在的“权责不对等”情况。“权责不对等”主要表现为“责大权小”问题,俗称“小马拉大车”。“权责不对等”导致基层陷入权责困境,致使基层干部想作为但实际上却“无法作为”。
再如,“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基层干部“激励不足”主要体现为职务晋升激励困难、物质激励手段缺乏、考核评比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层干部“约束不力”主要体现为“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干部监督盲区较多,监督有时流于形式等问题。“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容易导致一些干部心态出问题,“职业倦怠”“精神抑郁”“价值冲突”等心理问题频发。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低,干部“不敢为、不想为、不愿为”,必然导致基层治理中出现“慢作为”问题。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iavRUgINQI4ugOA3Qxw4zsT20G8mqbNzJoRf502P0NhuqUl0ibAP1Qs1IZibYYQHOuGvPl8mLkx5ibK5M5wibt3NkA/640?wx_fmt=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