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小声读书
「电子书支援计划」是一个以电子书为核心的自我学习计划, 以 Telagram 社群为主要载体,致力于促进中文互联网圈内 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帮助诸位获得更好的阅读资源和阅 读体验,同时鼓励社群内成员输出优质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面向全社会发布! ·  8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0.8元的充电器和249元的,到底有啥区别?🧐 ·  17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小声读书

​中文互联网舆论场与世界脱钩了吗?

i小声读书  · 公众号  ·  · 2020-03-23 21:00

正文

题图: VaultBoy / 僧僧


最近中文互联网圈十分热闹,随着一些中立内容的消失,我们的主流话语越加偏离轨道。这里就会涉及一个逻辑:现有轨道是依据什么建成的?它是否经得起推敲?

我们提国外的时候常常想到的是发达国家,其中大部分是西方国家,文化上自然也常常以西方的主流话语来作为世界的主流话语。所以,本文以「中文互联网舆论场与西方脱钩了吗?」为题会更为恰当。西方可以等同于世界吗?至少在很多知识分子的逻辑上是这么默认的,若以此来论,中文互联网舆论场是在加速与西方脱钩的,这一点也不意外,甚至是一种必然。

那中国究竟靠什么在全球化中保持住了自己的特质,甚至向世界输出了自己的意志?(暂且不论这特质是否具有现代性)

思考良久,我的答案是: 民族主义

吾辈所学之政治,国家之观念,皆源于民族主义。我在美股是重仓 B 站的,长期看好它的发展,污名化 B 站用户的做法不可取,缺乏底层逻辑,因为我们除了将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放在这群具有创造力的年人身上,也找不到更好的标的了。

这个词最近听得多,愿意深入解释的少,直接拿来用,难免会出现差错。首先要明确, 这是一个中性名词,本身不带褒贬之意 。当看到「 xx 民族主义兴起 」标题的文章时,我们应该想到还有国际主义、孤立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等词。

民族主义(Nationalism),亦称国民主义,是以主张本民族利益的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民族主义者认为本民族有自我治理的主权,不受他人干涉。民族主义着力培养基于语言、文化、宗教、政治、以及全民族共同祖先的民族身份认同。具民族认同,并以民族国家为合法性基础的任何人皆可称之为「民族主义者」。

所谓中国的民族主义,指的就是中华民族。它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该词最早在晚清由梁启超所提出,梁启超当时的「中华民族」理论的前提是,承认中国境内各历史-文化群体之间原本存在的差异和多元现象,但同时也乐见其一体化的趋势,希望建立有如美国的国家,在未来成为无差别的大民族。

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威胁,中国知识分子出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其中一部分人将中国的危机归咎于中国内部「异族」的统治,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岐视政策。这种认知在 20 世纪初发展成为汉民族主义 ,形成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党」,而维新派则警告革命派的「排满」种族革命主张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和列强干预的危险。

另外,清末留日满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员在「国民」观念的启示下,对于中国族群关系「从多元到一体」的认知,影响了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族群思想与族群政治。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民族矛盾,由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纷纷参与革命,日益威胁著满清统治权。为了度过自身低潮的统治时期,清朝统治者与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汉族士大夫之间,取得了透过「变法维新」将君主专制转化为君主立宪的共识,「五族共和」族群论述被晚清政府接纳并且成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将自身定位为合「五族」、「五地」为一体的「中央」政府。与维新派相对立的是顽固派,两者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辛亥革命后,主张种族革命的革命派放弃种族复仇主义的主张,接受新成立的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的立国理论基础——「中华民族」观念和「五族共和」政策。

中华民国建国后,五族共和与民族融合的口号广为流传,更随着诸多学者的提倡而广为人知。当今中华民国学术界主张中华民族是以汉、满、蒙、回、藏、西南边疆民族、台湾原住民及其他民族为组成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宪法定义中国现今有56 个民族,包括汉族和 55 个少数民族。

中国出现民族主义的时间较欧洲早,至迟在宋代即己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自我中心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而且宋人对于国界的重视,足以推翻若干近人认为传统中国与外夷之间不存在「清楚的法律和权力的界限」的看法,形成了民族和国家的边界意识。当时这个汉族中国,在越来越变得庞大的四夷的压迫下,显出中国有限的边界和存在的紧张来。

所以, 民族主义是现代中国的重要特质之一 ,这也是中国人反对分离主义的原因,蔡崇信在公开信中已经讲过。我们对领土完整的执念,是这个国家建立的基础,是自古有之的。

Jiang 公作为新儒家青年,冷静、温和、沉稳但天真、中庸,与 🐱 的中国路线之争,殊途同归。将民族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全国团结之道,引领中国重回大国行列,预先性认为后发国家必有先威权后 Democracy 的阶段。历代中国人追寻的民族富强,无关意识形态,只在于道路之争。

本质上不管是我们的爱国主义还是美国所持有的价值观,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民族主义。具民族认同,并以民族国家为合法性基础的任何人皆可称之为「民族主义者」。依此理念,大多数成年人皆为「消极性的民族主义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核集团  ·  面向全社会发布!
8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2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好莱坞的新剧本:做电影别想脱离中国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