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到天文馆去|瓦尔特·本雅明|1928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07-19 20:20

正文


EXTITUTE|星丛共通体|读/译/写/画/讲
文| 瓦尔特·本雅明/ 译编| PLUS/ 责编| 星丛+
本次推送的短文收录在本雅明1928年出版的著作《单行道》,可以说是本雅明第一部明确自己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不过这篇短文实际的写作时间应该是1923-26年间。也就是在1926年-27年间,本雅明在俄国与 阿丝娅·拉西斯 [Asja Lacis]一起的过程中写下了他著名的《莫斯科日记》。在这篇以“天文馆”为题的短文开篇中,他提到了希勒尔[ Hillel ]的典故.一个外族人曾经向沙迈 [Shammai]和 希勒尔挑战,要他们单脚站立着解释《圣经》。沙迈驳回了而希勒尔却接受了挑战,但他说:"你所憎恶的,不可对你的同伴做:这就是《圣经》的全部;其余的是解释;去学吧。 ”回到本文, 古人不把自然看作 "它"[it],而是看作 "你"[thou]。表面上看,本雅明 对战斗的描述非常富有诗意,然而“ 在地球母亲身上挖掘出祭祀的竖井”却道出了 在战斗中,在“她”身上挖出充满鲜血的战壕 。技术背叛了人类,将婚床变成了血泊。由此本雅明在“人”和“人类”之间做出了区分, 最后一句既提到了“ 毁灭的狂热 ”,也提到了“” 繁衍的狂喜”,对应着死神塔纳托斯和爱神厄洛斯 这些都在他之后的名篇“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有所回响。 本文配图是1928-29年建成的莫斯科天文馆,本雅明在俄国的时候还没有遭遇它。
Walter BENJAMIN|1892年 7月15日 -1940年9月27日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到天文馆去|1928
本文 1500 字以内
如果有人像犹太人希勒尔曾经那样,不得不单腿站立着,以最简洁的方式阐释古代的教义,那么只可能是这样一句话:
“唯有从宇宙力量中生存的人,才能拥有大地"。
古人与现代人的区别,莫过于古人对后世鲜为人知的宇宙体验的全神贯注。
这一衰落,从现代之初天文学繁盛之时起就已经开始了。

当然,开普勒、哥白尼、第谷·布拉赫,他们不只是受到科学冲动的驱使,
不过,天文学很快导致的结果是:
它独独地强调与宇宙的光学联系,这就预示了之后注定将要发生的事情。

古人与宇宙的交流是与众不同的,那是:狂喜的恍惚[Rausch]。
正是在这种体验中,我们才能既对离我们最近也对离我们最远的事物有所了解,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这也就意味着,人只有在共同感受的情况下,才能与宇宙进行狂喜的接触。

现代人犯了一个危险的错误,认为这种体验无足轻重,是可以避免的,并把它看作是个人在星夜中诗意的狂欢而已。
可事实并非如此。
它的时刻一次又一次地来临,
没有哪个国家,也没有哪个世代能够逃脱开它,正如上一次战争造成的可怕的痛苦那样,
那是一次与宇宙力量新的融合的尝试,这种融合是 前所未有的。

大量的人、毒气、电力,被抛向旷野,高频的电流穿过大地,新的星丛在天空中升起, 螺旋桨在 空中和海洋的深处发出轰鸣声,到处都在地球母亲身上挖掘出祭祀的竖井。
这种对宇宙的巨大征服,第一次在行星的尺度上付诸实践,换而言之,以技术的精神,付诸实践。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利欲熏心,想借此寻求满足,技术背叛了人,将新婚的婚床变成了血泊。

掌握自然,是所有技术的目的? 这是帝国主义者的教导。
可是,谁会相信一个挥舞棍棒的人,宣称 教育的目的是由 成人驾驭儿童呢?
难道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对世代之间的关系的那种不可或缺的安排吗?
如果我们一定要使用“驾驭”这个词的话,那么也是以此 驾驭这种关系,而不是驾驭孩子。

同样,技术也不是驾驭自然,而是驾驭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men]作为一个物种,早在几千年前就完成了自己的发展;
但是, 人类[mankind]作为一个物种,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发展。

在技术上,一种物理机制正在被组织起来,
通过这种机制,人类与宇宙的接触采取了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在国家和家庭中接触的形式。

我们只需回顾一下速度带来的体验,人类现如今正准备踏上不可估量的旅程,进入时间的内部,
在那里遭遇节奏,病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就像他们以前在高山或南部海岸所做的那样。
“月神公园”是疗养院的先兆。
真正意义上的宇宙体验的阵痛,并不局限于我们习惯称之为“大自然”的自然的那些微小的片断。

在上一次战争的毁灭之夜,人类的框架被一种类似于癫痫病人的狂喜所震撼。
随之而来的反抗,是人类将新的身体置于这种控制之下的第一次尝试。

无产阶级的力量是衡量它是否康复的标准。
如果无产阶级没有被这种力量的规训深深束缚,那么任何和平主义的论战都无法挽救它。
有生命的物质,只有在繁衍的狂喜中,才能战胜毁灭的狂热。

Moscow Planetarium Mikhail Barshch, M. Siniavskii, and G. Sundblat, architects. 1930

版权归 编译者所有,编译 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One-Way Street. Gesammelte Schriften, IV, 146-148. Translated by Edmund Jephcott.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星丛共通体 回声·EG 专题 ▶ 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包豪斯十四年:先锋派的临界点 共读 ▷ 启蒙辩证法 走向新宣言 美学理论 装饰与罪恶 艺术与生产 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 计划与乌托邦 空间的生产 帝国与传播 理解 媒介 地堡考古学 |译-写 ▷ 瓦尔堡 阿多诺 最后的马克思 塔夫里 后革命与世界体系 列斐伏尔 现代性与日常生活 麦克卢汉 生产方式对信息方式 居伊·德波 排场社会与地理主体 技术网络与人器纪 朗西埃 山寨现代性 画讲-图说 ▶ 建筑物与像 论坛 空间生命政治 美学与生命政治 美学与政治 媒介批判 都市魅惑与图像 建筑 批判 文献阅读 城市危机与空间政治
批评·家 BLOOM绽| 议题 ▶ 乌托邦 世纪观 大众史 有用,太有用了! 人类之眼 技术之幕 批评- 历史 ▷ 建筑批评的限度 艺术动词案例卡 世纪先锋派 艺术的新构型 无量纲的运动 苏联的构成与建设 科幻现实主义 城市之冠 最低限度的住所 直接到场的诸历史 木与夜孰长与银盐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