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启泰投资
启泰投资专注研究、分享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案例;致力于发掘、培育初创期及成长期的创业公司,将匠心融入服务!公司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企业、新消费及产业互联网等。我们希望携手创业者,艰苦奋斗,铸就伟大的企业!
51好读  ›  专栏  ›  启泰投资

创业清单 --- 投资随笔:什么是研发能力?

启泰投资  · 公众号  ·  · 2020-08-26 08:01

正文

文 | 肖 波



01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钟兄,他是一个标准的文科生。毕业以后一直做行政工作、行政管理。

这两三年,他在一家从事高精技术产品开发的公司任职高管。

这家企业的创办者是一位响当当的技术大拿。


这个月,我们有次见面时,他说,前几天老大敬了他三杯酒,说他分管技术部的这段时间, 技术部改观很大, 他这个分管责任人功不可没!


按道理, 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人 能够初步管好一个高级技术人员集中(二十几名)的研发部 ,我应该感到万分惊诧。

三、四个月前,我也许会;但现在,完全不会有一丝惊讶。说起来,这件事我多少也算是间接的参与者。

02





还要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2019年的上半年,我与另一位多年的朋友,郭兄,闲聊,他在一家年收入过亿的公司担任高管。

他说,最近这一年多,公司的产品出了很大的问题。

研发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因此,导致市场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今年公司的收入可能会 腰斩

准确的说,公司的产品一直有问题。

但之前在市场上并不显得 突出,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问题也多。

不过,现在竞争对手的产品有了很大进步。相比之下,公司的产品问题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

我当时非常、非常的震惊!因为我对他任职的A公司并不陌生。

A公司是一家以技术研发著称的公 司。


创始 人本身有很好的技术背景,非常关注公司的研发工作。

公司研发部有七、八十人之多。


研发人员上有这样的投入,居然会在产品开发上出问题?

是不是竞争对手的投入更大?NO!

郭兄所知,竞品公司的研发人员连一半都不到。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模模糊糊的在想,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疑问号一直在我脑海中若隐若现。


这一年多来,在工作和学习中,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脑海中不断有线索在有意无意间闪现,但就是没有被点着,炸开。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三、四名不同公司的技术主管在谈论工作中的问题,我忽然一下灵光一现:明白了!

正非反复讲过:对于企业,人才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将人才组织、管理起来才有价值!


研发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

研发人员水平高、人数多,并不代表企业的研发能力强!这是完全的两回事!

研发人员有效组织、管理起来才能形成研发能力

而技术精英也好、技术大拿也好,他们擅长的都是技术 、甚至只是某项很狭窄领域的技术。

在这些他们擅长而熟悉的领域,他们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专业人士、高手。

走出这个领域,他们仍然是一名普通人。


只是,研发人员普遍学历高,我就下意识的认为他们学习能力强、 自我驱动意识强

因此,他们不需要被 组织, 或者 简单的管理 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问题。

实际上,这个逻辑并不成立!


还是陷入了那个误区: 专长 能力等于了 管理 能力! 专长学得好、管理就能学得会,甚至不学而会。

这都是绝不可能相等的。


03





管理与理工技术一样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技术。

企业中的管理,既与具体工作紧密相关,一定程度上又与具体工作毫不相关。

与几名技术主管交流的那次,其中有一位小文说了一件很让他头痛的事情。

他领导的这个技术小组有四名成员,他是组长,还有三名组员。

这三名组员都是研究生学历,基本素质都很好。


本来,领导这样一个小组应该是一件很幸福、很轻松的事情。 一开始,他也这么认为。

事实偏偏不如此!这三名组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不走寻常路!

很多研发任务拆解之后,都有现成的 方法可以用。

但是他们都觉得用别人的方法体现不出他们的水平,非常醉心于 创新

因此常常导致两天能够完成的工作,他们要三天、五天才能完成。


虽然最终还是完成了工作任务,但对整个公司的效率、客户对公司的看法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有可能整个公司四五十人都要为之等待两、三天;

样品或产品的延期交付或许就是客户不信任的开始。


对于如何处理好这个严重影响研发进度的问题,小文也是 一脸的茫然 。这与他所擅长的技术工作毫无关系。

他只知道,强硬的命令显然是绝对不行的。

那要怎么办? 之前没学过,现在也没有人教

我相信,在许许多多的以技术研发开始创业的公司,类似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比这更头痛的问题也应该比比皆是, 至少那天晚上我就听了好几个!

这些问题,基本都与具体的技术研发工作无关。


身为创业者的技术大牛们过往的教育、职业经历绝大部分与小文的情况相似度很高。

即使是曾经在管理岗上做过,个人究竟对管理有几分认识,受过多少管理的培养与训练,恐怕也是极其有限。

一路走来,靠的几乎都是个人能力。 并没有在 管理 上得到过多少锻炼。

即使在国企、研究机构 做到了较高管理岗位的 依靠 管理能力的成分也并不大。

不过,技术精英或大牛虽然不大懂管理,但在创业之初,影响并不大。

他一定是带着几名自己 比较认可的高水平 研发人员一起创业。

对于此时的团队来说,大家之前已经在同一或相似的环境下相识三年、五年。

团队成员之间对于彼此的性格、工作方式、表达方式、工作能力都很熟悉。沟通成本非常、非常低。

管理的 核心是有效沟通


因此,此时的团队不是没有管理,而是管理的问题通过时间的作用被化解了。

只是,公司一旦扩大, 是不可能有如此长的时间, 让这么多背景各异的人之间也能够象初始团队那样,互相熟悉和了解的。

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研发势必不断深入, 研发工作会越来越多,也会分得越来越细。

要互相配合、协作的工作也越来越多。

如何根据研发人员的能力拆分工作任务、如何配合、如何协作,基本原则是什么?方法、工具又是什么?

这些对于 技术大牛们,都是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因为, 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能研究出来是一回事; 将一项任务交给一群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协作研究出来, 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更严重的是,当研发人员超过五人以后,势必会需要增加管理层级来支撑。

而如何评估这时所任命的管理人员是不是具备管理能力?

身为技术大拿的创业者本人对 管理都 没有太多概念,一知半解的,又如何去辅导、培养、训练下属开展管理工作? 更别提能做多好了。

甚至任命的研发管理人员是不是具备管理意愿、管理意识都很难说。


管理所需要的沟通、协调工作, 本来就是技术人员所不擅长的,甚至是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所不愿意做的工作。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一家世界500强通讯企业任职高级研发。

他可以选择 六十万 年薪的纯研发岗,也可以选择 八十万 年薪的技术主管岗。

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六十万!



04





因此, 在上述情况下,即便是创业者的技术能力很强,对于公司的研发能力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的朋友钟兄所在公司的研发部,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所以,他的老大问他愿不愿意试试。

管理就是管理,研发管理也是 管理。


于是,他找我讨论可行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