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能坑说,
不管什么行业,不管什么产品,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做专、做精了,都有很大的市场
。
/
文|
李清风
来源|
硕士博士圈(ID:phdmaster)
1.6万能做什么生意?他的答案是拉链。一条拉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他的回答是50亿。他就是中国拉链业唯一驰名商标,浔兴拉链的创始人施能坑。
福建晋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也是知名的鞋服制造业的领头羊。这里先后诞生了施文博、许连捷、丁世忠等企业家,还有72个中国驰名商标、76项国家免检产品,其中就有施能坑和他的浔兴拉链。
时间倒流到40年前,1978年的晋江,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了成百上千家鞋服、箱包厂。不过这一切跟施能坑没有多大关系,因为那时候,他只是一家服装厂的打工仔,“每天就是画图样、缝纫、制衣、包装、搬运”。
不过凭着机灵肯干,施能坑颇得厂长的赏识,每到年底发奖金,他总能多得三、五百。5年的时间,也攒下了一万六千块。
于是,他琢磨着自己干点什么,可是东游西逛好几个月,却一点头绪没有,“鞋服、箱包都被大厂垄断了,个个虎视眈眈,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根本没有什么机会。”
直到1983年五一,施能坑在扫院子,偶然听到做箱包生意的邻居抱怨,“现在的箱包一个月卖个一千、两千不是事,可就是拉链总掉链子,十条有八条一拉就断。”
什么?施能坑把扫把一扔,翻墙就去了邻居家,“不就是拉链吗,包在我身上!”不过,等他到晋江走了一圈,却真发现没有一家像样的拉链厂,不只是晋江,整个福建都不行,“想买好的只能去北京”。
施能坑二话没说,扭头就去了北京。北京拉链总厂倒是好找,位于夕照寺中街的东兴隆街,距离北京站只有半个小时,溜溜哒哒就过去了。不过,等到工厂门口,施能坑傻眼了,排队买拉链的足足有100多号,“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一站就是一夜。”
3天后,施能坑顶着一双熊猫眼如期交货。500元的跑腿费一到手,施能坑觉得商机来了,“拉链没人能看得上,但是却人人都需要。”于是当年6月,他带着一万六千块第二次上北京,全部砸在了拉链上。
彼时,晋江鞋服厂、箱包厂进口的拉链绝大部分是东南亚生产的,价格便宜但质量不过关,高端的拉链来自日本,但是一条小小的拉链成本翻了好几倍,“再有钱的老板也受不了。”
不过,头一脚打开市场真是难,只能一家一家生磕。那段时间,施能坑每天五点不到就出发,背着2000多条拉链,一走就是一天,肩膀都能勒出两条血印,但是一天能卖出去三五十条就算不错。有时候,没有回家的公交了,施能坑就在火车站凑乎一晚上。
熬了一个多月,他扛不住了,瘦了十多斤不说,主要是拉链没卖出去几条。左思右想,施能坑决定去找原来服装厂的老领导。
也巧了,那厂长正发愁赶着出货的男式运动服搞不定呢,“拉链不够长!”施能坑这一去就解了燃眉之急。老领导一高兴,就把一条街的30多位厂长介绍给了他。
就这样,施能坑在晋江慢慢打开了销路,又逐渐扩展到整个福建。四年下来,他赚了三十多万。
不过,辛辛苦苦却只赚了个零头,大头都被拉链厂拿去了,所以到了1988年春天,施能坑把三十万全部投了进去,成立浔兴拉链厂,“自己开厂,自产自销。”
他特意从日本买来4台压铸机,并从美国进了一批高质量的原材料,“必须生产出高质量的拉链。”当然,成本也上来了15%。
可别小看这15%,客户就不买账了,“质量再好,也不能卖那么贵啊!”此后短短3个月,就流失了50多个客户。痛定思痛,施能坑决定挥起价格战的旗帜,“别人卖一块,我就卖八毛;别人卖五毛,我就卖三毛。”
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想压低价格,那只有在成本控制层次下功夫。为此,施能坑用了三招,生生把自己逼成“铁公鸡”。
第一招,上阵父子兵。请不起别人,施能坑就发动全家,“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为自己家人干。”别看是个家庭作坊企业,大伙心特齐,而且人力成本一下子降低了20%。
第二招,全国配置原材料。为采购到全国价格性价比最优的原材料,施能坑专门成立了采购组。整个1990年上半年,他全在外地跑,最后才确定“福建的布料+北京的拉头+广东的模具”的策略,一举将成本降低了15%。
第三招,压低毛利率。正常毛利率在40%,他一口气降到20%,“为的是薄利多销。”
一个月后,1000条浔兴拉链问世,施能坑推出震撼价,“批发3毛,零售5毛。”这下可好,100多家箱包厂家跟疯了一样,短短一个小时就秒光。
仅仅半年,他就在晋江立住了脚,1年以后,浔兴拉链成了福建小有名气的拉链厂。为此,施能坑还特别搞了个送货上门的服务,“只要是福建省,一天之内准保送到!”
就这样,到了1990年,施能坑就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0万。
眼看着业务越做越大,厂子供不应求,再加上一些小的作坊纷纷转行做拉链,“排着队来取经。”他就索性发展代工厂,并推出四统一,“统一提供拉头和生产工序,统一浔兴商标,统一价格,统一销售返点”。
不过摊子一大,问题也就来了。1991年3月,一个厦门的外贸服装厂的厂长拿10件衣服,气冲冲找到施能坑,“8件拉链都是坏的,差点被老外打个半残!”
“马上停掉所有代工厂,”施能坑吓出一身冷汗。此后一周,退回来价值300多万的拉链堆。在工厂大院,当着全厂员工和客户的面,他一把火烧掉,很多员工当场就痛哭流涕。
要知道,那把火烧掉的何止是300万,烧掉的可是整个浔兴拉链厂的未来。对于一个刚刚成立3年的拉链厂来说,此举无异于灭顶之灾。不过,施能坑顾不上那么多了,他亲自下车间,仅用三天时间就赶出3000个拉链送到厦门,“全部免费,花钱买教训!”
此时,账上的流动资金仅剩11万,还不够发一个月工资。是散伙还是继续硬撑?就在施能坑纠结之时,销售的电话却被意外打爆了,“全是20万、50万的大订单。”
怎么回事?原来,那家厦门服装厂的厂长被评为福建先进企业家,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偶然提到施能坑“火烧拉链”的事情。
就这样,浔兴拉链神奇般起死回生,到了1992年,销量竟然翻了两倍。经过这么一折腾,施能坑下了死命令,“质量就是生命!”
当然,光靠守是守不住的,还要想法搞出新花样。1993年初,施能坑去日本、美国转了一圈,皮箱里塞满了100多种新型拉链,“隐形拉链、双骨拉链、防水拉链......”
因为彼时的施能坑有了更大的目标,“建立民族品牌,走向世界舞台!”
随后,他成立了技术研发部,采取引进、吸收、创新的路径,首创应用于女性服饰的隐形拉链和折强力提高两倍的双骨拉链。
此时,家族式管理就跟不上趟了。为此,他专门召开家庭会议,“该是淡化家族式管理的时候了”。大哥当即做出表率,随后,绝大多数家庭成员相继退出管理层。
接下来,施能坑在各大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欢迎应届大学生加入”。1994年夏天,第一批来自武汉的两位大学生入职,成为浔兴第一批引进的人才。20年过去了,这两名大学生一个成了浔兴拉链的总经理,一个成了技术研发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