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当妈妈的都会说,两个都是我亲生的,两个我都爱。
但是这些话只是说来好听的,人非圣贤,为人父母的有点“小私心”,会因为某种原因格外疼爱其中的一个子女,也是人之常情。不信你掐掐,手心手背是一样疼嘛?两个子女有不一样的个性,总有一个会更对你脾气。
但是这点“小私心”,你一定一定要克制,千万不能表现在行动中,让子女看出来,一旦孩子们发现父母的心没放正,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阶级”,被偏爱的孩子习惯被优待,不被偏爱的孩子也习惯去“让”。
于是偏心被合理化成为了一种日常,接下来的事情就会不可避免的滑向悲剧——两个孩子,心理都会被扭曲,留下不同种类的伤痕:
发现自己不被偏爱的那个孩子,最后会慢慢接受自己“低人一等”的安排,然后他们多半会变得“乖巧懂事”,甘于“奉献”,特别“努力”。其实内心里缺乏自尊,自轻自贱,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更好的资源,更不配得到无条件的爱,只有刻意的去讨好家人,才能有一些存在的意义。
而被偏爱有恃无恐的那个孩子呢,他会接受自己“高人一等”的人设,天然觉得全家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家人的资源都是理所应当归自己支配。这种长期有特权的人,就会变得自私自利,毫无同情心,而且习惯不去努力,等着别人供养自己。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一生缺爱”的子女和那些“自私混蛋”的子女,总是成对儿出现,经典案例在我们的上一辈到处都是。我们东北有句俗话,叫做“偏袒儿女不得济”,意思就是说,越是偏爱的那个子女,越是不会给父母养老,反而是最看不上的那个子女,会对双亲格外孝顺。七个字讲的全都是人伦悲剧,无论是不是被偏爱的子女,没有一个人生是幸福的。
正所谓不患寡患不均,所以,在多子女家庭里,“不偏心”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怕你心里偏,但是表面上,分给孩子们的资源,一定要做到公平,无论是给孩子用东西的标准,还是给孩子的关注和陪伴,都不能有明显的倾斜。
你要让孩子知道,我对你们的爱是没有区别的,和你们做了什么事情无关。
所以,当两个宝宝都闹着要妈妈的时候,先顾谁呢?
正确做法是“不要标准”!
因为你一旦有标准,就一定会有一个孩子更加适应这个标准,譬如说我家毛头天生嗓门大,他的哭声,一定会比果妹响三倍,我如果按照“声音响”这个标准,那么每一次我都会先顾及毛头,这就变成明显的偏心了。
所以关于哪个孩子优先,一定不要有什么标准,让事件尽量随机发生:这次抱这个,那次抱另一个,有的时候心情不好就全都不抱,孩子越是总结不出来规律,就越是感觉不到偏心。
拉架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俩吵架吵架或者抢东西,实在分不出来谁更有理,那不如来个随机分配,这次让哥哥占优势,下次让妹妹占优势,谁都有被照顾的经历,也都有委屈的经历,那就感觉不出来父母的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