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法官学院《法律适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2024年气温影响评估:全球或已进入平均气温 ... ·  8 小时前  
果壳  ·  一颗榛果的求职之路 ·  9 小时前  
科学世界  ·  这些虫怎么都蛇里蛇气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适用

关注间接证据运用 | 蔡绍刚 等: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毒品案件实证分析

法律适用  · 公众号  ·  · 2024-09-09 08:28

正文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与审判实践相互促进,切实为审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努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法律适用》将围绕审判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在微信公众号集中展示往期相关主题的优秀实践法学研究成果, 敬请关注!



文章原载于《法律适用》2015年第11期,作者简介按刊发时的内容转载。

蔡绍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

郇习顶,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助理审判员。

摘要 以间接证据锁链包含的能够直接证明的间接事实为基础,通过间接事实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根据行为人实施的客观行为推定出的主观要素,可以认定案件的主要事实。但在证明标准上,应该排除行为人无辜的可能性。

关键词 间接事实 关联性

毒品案件行为人反侦查能力之强,犯罪手段之狡诈和隐蔽,时常令实务界司法人员在严惩毒品犯罪、实现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与防止冤错案件、实现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之间两难选择。面对行为人提出自己对毒品不知情、被蒙骗的无罪辩解,司法人员往往无法利用行为人的有罪供述、相关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能够直接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因素的直接证据,因此,如何利用行为人实施的客观行为推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准确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已成为实务界司法人员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诉讼价值目标很好的证明方法。最近,某地法院审结了一起行为人以定制电子产品为名利用制造商转寄毒品方式走私毒品的案件。该案行为人归案后“零”口供,始终作无罪辩解,辩护人亦提出无罪辩护意见。司法人员依据经验法则、逻辑法则,依据查证属实的间接证据,排除合理怀疑,形成内心确信,最终认定了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毒品而伙同他人将毒品走私进境的案件事实。

一、基本案情

2012 7 月,在阿里巴巴旺铺网络注册名为 James 的人通过网络与中国江苏张家港友诚科技公司员工章某取得联系,称欲向友诚公司订购插座等电子产品,并邮寄了样品。 2013 1 月, James 通过网络表示要再给章某邮寄部分样品。 2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苏州海关驻邮局办事处查获从巴西联邦共和国邮寄给友诚公司章某的邮单号为 CP298700481BR 的包裹。经检查,发现在该包裹内一本菜谱中藏匿毒品可卡因 318 克。 2 18 日,章某通过网络告知 James 已经收取包裹, James 回复: Micheal 会与章某联系, Micheal 的手机号码为 1581707XXXX 。随后,章某接到号码为 1581707 XXXX 的手机联系电话,对方自称 Micheal ,让章某将从巴西邮寄来的包裹中像书一样的物品等通过顺丰快递邮寄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西路 34 Micheal 收,联系电话为 1581707 XXXX ,并应章某要求支付了 200 元“邮费”。 2 20 日,章某根据侦查机关安排将毒品替代物通过顺丰快递寄出,并将面单号 20401921 XXXX 发给了 Micheal 。同月 22 日,行为人圣德在签收面单号为 20401921 XXXX 的包裹后即被抓获。侦查人员从行为人圣德身上查获所收取的包裹、手机三部,号码分别为 1581703 XXXX 1581707 XXXX 1376077 XXXX ;中国农业银行客户通知书一张,交易时间为 2013 2 18 12 25 42 秒。在行为人圣德住处广州市淘金东路 141 号西座 911 室查获苹果牌笔记本电脑一台、笔记本一本等物品。

另查明, 2013 1 6 日至 2 22 日,行为人圣德收取“收件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西路 34 号、收件人 Micheal ,联系电话 1581707 XXXX ”的快件 7 次。

二、该案的证据体系

第一,缺失能够直接认定行为人圣德伙同 James 共同实施走私毒品犯罪的直接证据。本案中,从巴西联邦共和国发货的上家包括 James 在内均未归案,行为人圣德归案后始终辩解系受朋友阿酷之托代为收取包裹,主观上不知道是毒品,更没有参与走私毒品犯罪。证人章某在案发之前对 James 以邮寄样品为名走私毒品的事实不知情。两名证人即快递员证实圣德以本案的同一收件地址、收件人、联系电话收取了若干个包裹,但对包裹的内容不知情。因此,能够直接证明圣德伙同 James 共同走私毒品的直接证据既无行为人圣德的认罪供述,圣德始终“零”口供,又无知悉走私毒品经过的证人证言及下家的证言等。

第二,间接证据、客观证据较多。 1. 行为人圣德与证人章某电话联系转寄特定包裹以及包裹中像书一样的物品的事实有手机通话记录、手机短信、顺丰快递邮寄面单、汇款凭证、汇款音像资料等证据证实; 2. 行为人圣德在收取包裹后被当场抓获,当场搜取了特定的包裹; 3. 在行为人圣德住处搜查到的笔记本电脑内查获查询本案快递单号的上网记录,查询单号为 20401921 XXXX 邮件的记录有 2013 2 21 10 次, 2013 2 22 3 次。查询过单号为 CP298700 XXXX 邮件的记录有 2013 2 17 21 01 1 次、 2 18 10 25 1 次。在行为人圣德住处搜查到的硬面笔记本内有行为人圣德自己书写的友诚公司、章某的名称、联系地址和电话。 4. 行为人圣德号码为 1581703 XXXX 的手机内留存于 2013 1 2 日向 vitor gg volvo 1366002 XXXX )发送的内容为张家港友诚科技公司的地址、电话、联系人章某的短信;于 2013 1 17 日向 Sunday95 two(137252XXXX) 发送的内容为“ cp 29870 XXXX br ems ”的短信。

以上证据包括客观证据均为间接证据。囿于间接证据自身包含的信息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关联度较弱,因此不能仅凭单个间接证据直接认定行为人圣德伙同上家 James 分工配合实施了走私毒品进境的犯罪事实。

第三,行为人圣德始终“零”口供,辩解称其朋友阿酷让其代收包裹,且只有一次;阿酷让其汇款 200 元;其对笔记本电脑内查询快递的记录不知情;其号码为 1581707 XXXX 的手机系案发前一天晚上阿酷给其的,在此之前没有使用过。辩护人提出圣德主观上不明知包裹内藏有毒品;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圣德就是包裹的所有人或接收人。简言之,圣德及其辩护人均认为圣德无罪。

出于对如上证据体系认识的不同,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行为人圣德主观上明知在涉案包裹内藏匿毒品,认定行为人圣德犯罪故意的证据缺失,圣德无罪。第二种意见认为,尽管缺失直接证据,但是根据行为人圣德已经实施的客观行为,蕴涵着行为人圣德的主观故意,可以认定行为人圣德伙同他人以邮寄方式走私毒品进境。笔者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案是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毒品案件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必要对本案证明的机理及依据做深入的分析。

三、根据间接事实构建案件主要事实

(一)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成立的原理

所谓“间接证据的问题,在证据理论上也好,在实际应用上也好,都是最有趣味的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证据法理论上,我国有学者认为,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直接证据则是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学者强调间接证据通过推理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成立:“直接证据,系直接证明主要事实之证据,具有确实性,无须依推理作用,亦不经伦理作用,得依其证据,与人之知觉同时直接认识其事实。间接证据,系证明推理主要事实之间接事实之证据。具有盖然性,或称可能性。”我国还有学者从证据包含的事实信息角度提出:直接证据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与案件主要事实发生了重合,而间接证据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与案件主要事实发生了部分重合或者交叉。所以,间接证据无法单独包含案件主要事实的信息,既无法证明犯罪是否发生,也难以证明犯罪是否为被告人所为,而最多证明犯罪构成要件的某一环节或者片段。由犯罪构成要件的某一环节或者片段可以整合、构建案件的主要事实。因此,运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离不开对间接证据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证明力的评价过程。首先通过间接证据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某些环节或片段,即间接事实,再由间接事实构建出案件主要事实。申言之,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即何人实施了何种犯罪行为。而间接证据虽然不能一步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但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某些环节,裁判者借助逻辑推理,整合、构建出案件主要事实,达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成立的诉讼目的。

(二)从间接事实到案件主要事实

相对于运用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而言,完全依靠间接证据认定案件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缜密、推理严谨的证明过程。因直接证据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与案件主要事实发生了重合,故对该直接证据真实性的查证属实也就等于对案件主要事实的查证属实。如果直接证据所包含的案件主要事实得到了两个以上具有独立信息源的直接证据的证明,那种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活动即告完成。然而,在那些只有间接证据的案件中,全案间接证据表面上多呈现孤立存在的状态,各项间接证据的证据信息链条之间难以连贯形成相互验证的关系,很难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锁链,使得案件事实得到证明。因此,裁判者在对每一个间接证据查证属实、确认其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上,挖掘、评判每一个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上的关联性,是使得间接证据具有证明力、证明价值的关键。而对间接证据关联性的评判剑指间接证据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

本案中,以案发时间为序,存在如下间接事实。

1. 被告人圣德与证人章某联系邮寄特定的包裹、特定的物品。 2013 2 17 日, James 通过网络告知证人章某 Micheal 会与章某联系, Micheal 的手机号码为 1581707 XXXX 30 分钟后,证人章某收到号码为 1581707 XXXX 手机的来电,来电者自称 Micheal ,并让章某尽快转寄 James 的包裹(包裹内的一本菜谱中藏匿毒品可卡因 318 克),在证人章某提出需要“邮费” 200 元后被告人圣德立即汇款,并马上给证人章某发送了“收件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西路 34 号、收件人 Micheal ,联系电话 1581707 XXXX ”短信。另一名证人快递员郭某某证实其 2013 1 6 日至 2013 2 22 日,向 Micheal 即圣德派送邮件 7 次,每一次都事先与号码为 1581707 XXXX 的手机联系,都是圣德接电话并接收包裹。以上事实有证人证言、辨认笔录、手机通话记录、短信、网络信息等证据证实。

2.2013 2 22 日,被告人圣德收取特定的包裹,并被当场抓获。

3. 被告人圣德跟踪查询本案快递的流程信息,自己在笔记本上写了中国张家港友诚公司和章某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 2013 2 21 日,查询单号为 20401921 XXXX 邮件的记录有 10 次, 2013 2 22 3 次。 2013 2 17 日、 18 日,查询过单号为 CP29870 XXXX BR 邮件的记录各 1 次。

4. 被告人圣德在给章某汇出“邮费” 200 元后,马上将银行汇款凭证通过网络发给了 James James 又通过网络转发给了证人章某。

5. 被告人圣德在本案邮包从巴西联邦共和国寄出之前(该邮包于 2013 1 16 日在巴西联邦共和国交邮),即 2013 1 2 日已经掌握国内收件单位张家港友诚科技公司的地址、电话、联系人章某的联系电话。本案邮包从巴西联邦共和国寄出之次日即 2013 1 17 日掌握了邮包的跟单号码“ cp 29870 XXXX br ems ”。

证实上述 5 个方面间接事实的单个间接证据经查证属实,真实、可靠,可以采信,间接事实是客观的、确实的。与本案主要事实“被告人圣德与 James 合谋共同走私毒品”存在部分重合,并且每一个间接证据均指向特定的物品藏匿毒品的邮包, 5 个方面的事实片段或环节可以共同构成被告人圣德伙同 James 分工负责共同以邮寄方式,利用中国国内无辜者,将毒品走私进境。

(三)间接事实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关联性——证据锁链与证据绳索

根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明的间接事实构建案件主要事实,换言之,间接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成立的机理在于间接事实信息与主要事实信息之间所固有的关联性。与案件主要事实不相关的间接事实信息无从谈起构建案件主要事实。

本案中,上家 James 告知证人章某 Micheal 会与章某联系,行为人圣德很快与章某进行电话联系,支付“邮费”后将汇款凭证发送给 James James 又将汇款凭证发给了章某,行为人圣德确定转寄像书一样的特定物品及收件地址、联系人及电话,最终在收取包裹时被当场抓获。以上事实信息紧紧围绕从巴西联邦共和国邮寄来包裹中藏匿毒品的菜谱而展开,该菜谱因 James 欲邮寄产品样品而从巴西联邦共和国寄出,行为人圣德因 James 推介而与章某取得联系,为转寄菜谱而支付邮费,因收取包含菜谱在内的特定包裹而被抓获,事实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显而易见,并已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锁链。这属于传统的“证据锁链”。

但是,从如何证明行为人圣德与 James 合谋的命题来看,传统的“证据锁链”可能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诠释。上家 James 告知证人章某 Micheal 会与章某联系,行为人圣德很快与章某进行电话联系。这是其一。其二是行为人圣德支付“邮费”后将汇款凭证发送给 James James 又将汇款凭证发给了章某。对此,我们认为,英国法官波洛克 (Pollock) 对间接证据组成的证据体系所作的比喻较为精确:“环境证据 ( 即间接证据 ) 像一条用几条绳子织成的绳索。其中一条可能力量不大,但 3 条捆在一起力量就大得多。”所以,我们从源头看,证人章某只是把本公司的名称、联系地址以及个人联系电话告知 James ,而行为人圣德的手机在 2013 1 2 日就收到了该信息;在涉案包裹从巴西联邦共和国寄出的次日即 2013 1 17 日就收到了该包裹的跟单号码。因此,如果说仅仅依据前两条事实信息、两条“绳子”不能完全证实行为人圣德与 James 合谋,那么加之后两条事实信息、两条“绳子”就可以把行为人圣德与 James 共同犯罪的事实捆绑得很结实。因为这 4 条绳子的两头分别为行为人圣德与 James ,或与 James 极其密切关联的人。

四、根据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推定主观要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尽管我国现行刑法没有将其规定为基本原则,但是,大多数刑法学者,特别是司法实务界都将其视为罪行认定的基本准则,将其视为是否为“铁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最高标准之一。根据刑法学界的理解,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指,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在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 而且要求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还要求主客观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刑事责任的确定不仅要求考虑行为的客观危害,还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及其人身危险性。 众所周知,行为人的行为是在其主观认识支配下进行的,主观认识与行为活动存在着内容的一致性、因果关联性,只有在主观要件事实与客观要件事实符合一致时,司法人员才能据以定罪。

我国刑法分则第 6 章专门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对毒品犯罪的相关问题做出了专门规定。根据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致理解,毒品犯罪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应当明知是毒品,否则无法认定毒品犯罪。行为人是否明知,属于其内心世界的认识问题,最有效的证明方法是取得行为人的供述,但是,在行为人否认自己明知,或者不予供认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其他证据直接证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发布的“公诉厅意见” 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毒品犯罪纪要” 都采用了推定的方法来代替直接证明。根据证据法学界的解释,推定是在基础事实得到充分证明的基础上,根据经验法则、逻辑法则、刑事政策、法律规定,直接认定推定事实的成立。在证明“客观行为”的基础上,省略对“主观明知”的证明环节,根据行为人的某些客观行为,直接认定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因本案行为人圣德始终“零”口供,无法依据其供述认定其主观要素,我们只有从行为人圣德已经实施的客观行为中推定其主观上“明知”是毒品。

行为人圣德在本案藏匿毒品的邮包从巴西联邦共和国未邮寄之前已掌握国内收件人章某的相关信息。在该包裹在巴西联邦共和国邮寄后第二天掌握邮单号码。在该邮包进入我国后的第一时间即与章某联系,并要求尽快转寄像书一样的物品菜谱(其中藏匿毒品可卡因 318 克)。多次催促章某将邮包中像书一样物品转寄到广州市其提供的地址。在章某提出要求其支付远高出正常邮费的汇款要求后当即应允。行为人圣德在转寄后第二天即进行多次跟踪查询。依据经验法则、逻辑法则,行为人圣德要求章某转寄一本从巴西联邦共和国邮寄来的一本普通菜谱,该菜谱既非急需用品,又非值得支付高额邮费通过他人费时周折转寄的贵重物品,更非有纪念价值的特定物品(行为人圣德始终没有作此供述)。在获悉章某将邮包寄出后非常关注该邮包进程,并急于收取该邮包。更完全不必在案发后极力开脱与该邮包的关系。从以上行为人圣德实施的客观行为看,行为人圣德主观上对面单号为 CP29870 XXXX BR 的邮件中藏匿毒品系明知,具有走私毒品的犯罪故意。这是本案以客观行为推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的过程。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事实裁判者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并非完全依靠证据进行证明,而是采用推定等替代证明的方式,这无疑是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 对此,我们认为,证据裁判原则强调的是事实裁判者不得以证据以外的其它客观现象为依据来认定事实;不得仅凭司法官个人的主观推测和印象来认定事实;司法官认定事实以有证据存在为前提,无证据则无认定事实的依据。 就证据裁判原则与推定的关系而言,二者具有相容之处,推定强调以基础事实为前提,以间接证据为依据,符合“以有证据存在为前提,无证据则无认定事实的依据”的逻辑。推定未必是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而是证据裁判原则的一个特例。

五、完善间接证据体系——行为人无辜的排除

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毒品案件事实,在证明犯罪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之外,对行为人的辩解须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换言之,在间接证据体系中还应当存在能够排除行为人无辜辩解的证据。在司法实践中 , 行为人的辩解主要集中于其客观行为之上,因此对行为人辩解的认定与否至关重要。有人主张,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