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玄鸟书屋
玄鸟书屋关注阅读、教育、国学、历史、社会现实和人生思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周末带娃去种地,中产爸妈又卷疯了 ·  16 小时前  
舰大官人  ·  癸水正式退市。我不会再来湖南了。 ... ·  20 小时前  
三表龙门阵  ·  我看到了流星,在你的眼睛里 ·  昨天  
极昼工作室  ·  追到阜新了,3万的房子在哪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玄鸟书屋

与浩洋同学聊《摔跤吧,爸爸》:我们真的有那么多选择吗?

玄鸟书屋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26 10:03

正文

【按语:浩洋同学读大一。他读了我的上一篇《:成为那道光》发微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困惑。我答应写一篇文章来表达我的相关看法。因为是和青年人谈论,谨慎地搁置了好几天。今天决定发出来给浩洋,也给我更多的学生朋友们交流。沉痛认为,对青年人来说比较严肃的格物经历会让他们更有根基,在将来更有可能独立自由。共勉。】


很多年前,刚刚入职成为华德福老师的时候,已经在开始思考面对“天才”该如何教育。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拿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天才》发表在《亲近母语》。

天才们带出来的伟大问题很难有固定的方法以供取用。如果有幸发现了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接下来该如何来支持这个独特性的发展?

就像吉塔的父亲,当他发现了孩子的天赋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作为全国冠军的他有这个能力做出这个决定,他对摔跤的热爱像一团火一样燃烧着他,他了解这项运动中的每一道光芒与陷阱。他给自己和孩子一年的时间,当孩子们抱怨的时候,挑战的时候,他一切了然,对人性中的软弱与荣耀清清楚楚。当周围的人嘲笑时,他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

这个世界并不那么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天才的土壤。百年前鲁迅就呼吁过。吉塔的父亲就是吉塔最好的土壤。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他们渴望成为他自己,如果不能成为她自己,他终生都会觉得有欠缺。

所以,我对你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寓言。一个成就自己的寓言。通过千万次的练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成就自我。

我们总认为我们可以选择,有很多选择。其实真的有那么多可以选择吗?人到中年之后,不得不臣服于命运。老话说“三岁看到老”,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这个能“看到老”的本事不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一个人某个方面的特质能被看见,并且还有幸被提供土壤进行培育,那真是天大的幸运。这个生命的怒放注定会照亮他人的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常陷入不知道该给这些天才什么样“土壤”的窘境。华德福教育没有考试评价障碍,让老师们从更多的层面认识孩子的命运之谜,但认出了也很难知道如何去做。“格物”是一个严肃深入的过程。通俗的说来就是在某个领域竭尽全力去研习的过程。我认为这是让青年人变得扎实有力量的过程。我自己就缺乏这样的经历。正因为从小到大也不曾在某个领域被引领如何去“格物”,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在眼前一团雾水,仿佛脚底踩着棉花。无论资质如何,如果在某个小小的领域被引领过要求过经历过,举一反三,也许多少会更加清明一些。有时候会想,如果从小到大在书法上被要求坚持过,无所谓能否成为书法家,至少对后来实践教育这件事作为母亲这个角色或许会更有感悟吧。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的确,这其中包藏着危险,那就是培育者滥用自己的欲望,把孩子的这个特质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进行强制塑造,就像那些奇形怪状的盆栽。每次看到那样的盆栽我都能感受到极其痛苦的氛围。

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修道之为教”,这个教育的过程即是修道。斯坦纳非常严肃地指出修道路途中的自私,也就是说,如果修道仅仅指向个人的欲望,更好地逃避灾难,更多的财富,更加满足自己越来越完美的快感,那是非常非常危险的。我个人会用“可耻的优越感”这个词来表示这个警示。这几乎是每一个欲求成为自己的人在前进道路上都将面临的陷阱。如何才能避免一直陷在这个自私的罗网里?我认为阿米尔·汗给出了最鲜明的答案,那就是,成就自己,同时心怀民族和世界。他不仅仅是要成为世界冠军,而是要培养出一个伟大的女儿。阿米尔·汗在他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拍电影的间隙,决定拍出一档电视节目《真相访谈》。他在节目开始有长长的独白,他说:“我想谈论一些关系印度民生的话题。不去责怪任何人,不说任何人的坏话,也不去指责任何人。毕竟,那些造成苦难的人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我无心激化矛盾,我只想改变这个时代。”《时代》杂志称阿米尔·汗是“印度的良心”,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讲述的故事、刻画的英雄人物,可以激励大众,给人们带来希望,触动人心,可以解放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让它茁壮成长。这是一个创作者可以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这是一种选择,不是我们的义务,但是如果我们想这样,是可以做到的。”

在中国,这个“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往往绑架了个体,搞到现在追求民主的人们对此警惕到反感,不屑于深究其中的本源。阿米尔·汗所叙述的英雄故事中有个关键点:“这是一种选择,不是我们的义务”。作为国家政权,或者教育者没有权利要求公民有义务心怀民族国家,但是作为个体你可以选择。

而我赞成阿米尔·汗的选择。所以认为他自己首先就活成了一道光。因为这道光明明白白唤醒了我心中的善意,解答了我多年来的困惑。

影片中没有用很多镜头反映该如何教育培养像吉塔堂哥那类平凡普通没有特别天赋的孩子。堂哥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没有摔跤天赋。但是他没有被硬逼着学习摔跤,始终保持了幽默感,他的整个成长基本上就是顺其自然。平凡人们的幽默感,给生活以丰富多彩的底色,让严肃的格物之道有了宽容的释放。但是他作为个体终其一生也无法体验到吉塔那样经历克服困境和自身弱点的疼痛与快乐。也可以这么说,堂哥的幽默光芒可能能照亮家里的人,照亮这部片子,而吉塔的光芒可能照亮了整个印度,甚至整个世界。也可以说正是吉塔的光芒照亮了堂哥的幽默感,使得这幽默有了质感。

如果不摔跤,的确吉塔可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选择,可以试试这个,尝尝那个。但是,现在我要提出的疑问是,用这十年凭着少年人的感觉这个试试那个尝尝真的能帮助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天命么?我和我身边大部分人差不多都是这么走过来,基本上看起来是有自由意志的,实质上是糊里糊涂。孔子学琴的故事,记得七年级时候带着你们一起学过,孔子要在一遍遍的重复中深入,直到“感而通”,从曲子中看出作者的相貌来。死记硬背把书读死了固然可怜,但是哪一个领域不需要千万次的专注重复格物才能真正的领悟?虽然表面上这个“专注”看起来比较独裁,剪掉头发,戒掉零食,风雨无阻每天5点起床。

有个《扫地大师》的故事,说一个很愚笨的人,学不会一个字,记不住一个词的人,每天每天只是一边洒扫,一边念“浮尘”“扫垢”,后来开悟成为大师。

有时候,我们总认为我们有众多的选择自由,最终却无法专注于任何一项。我问我自己,人生过去的前半,我满意自己的每次选择吗?不满意。最后悔的就是糊里糊涂停掉了书法的练习,有时候会想如果我的父亲能指导我并严格要求我每天坚持,坚持十年,我一定会对自己的前半生满意。现在还记得在油灯下练字的那些画面,那些宁静中蕴含的力量直到现在都还在我的身体里。

现在,作为老师和母亲的角度来反省这个问题,自然会涉及到对孩子的观察,如何鼓励,如何坚持以及如何先活出自己,不会单一地强调对孩子的要求。但是专注重复坚持的力量像明灯一样现前在那里,不再会轻易地以为我们真的有那么多选择。

有过这些心里路程,所以我会看到吉塔父亲活出了那道光,且是我无法企及的,于我就像选择路上的一座灯塔。

在这个世间行走,没有“格物”不可能“致知”,不可能成为自己的样子,更不可能迈上自由之旅。而幽默在自由之光的照耀下将更加显现出它的质地。

与你共勉。

201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