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律师事务所(Sidley Austin)的合伙人、政府战略业务负责人Michael Borden
描述了BIOSECURE法案的内容和复杂的立法历程以及不同版本的区别,指出了中国在制药行业与美国企业合作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广泛影响到制药行业多个领域。
盛德律师事务所(Sidley Austin)的合伙人、政府战略业务负责人Michael Borden
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来说,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市场准入障碍及国际合作的限制。由于美国在全球生物技术和创新领域的重要地位,这种趋势可能会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合作、市场拓展和融资等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需要澄清的是,美国的政客并非都是科学家或医学专家,他们制定的某些政策可能较为激进,并对中国制药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压。”Michael Borden说。
BIOSECURE法案限制了美国公司与中国制药公司的合作,为两国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他认为,各产业需要密切关注该法案的正式通过时间,以便及时应对。不过,他认为,中美在制药领域仍有广阔合作空间,应基于互利共赢原则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行业发展。
在第一场圆桌讨论“新形势下跨境合作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中,主持人
本草资本合伙人颜士翔
、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
、
冠科美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余国良
、
Michael Borden
和
真脉投资合伙人钱晶
讨论了BIOSECURE法案对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种种影响。
从左到右为颜士翔、宋瑞霖、余国良、Michael Borden、钱晶
宋瑞霖强调,即将签署的BIOSECURE法案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外包、生产外包、投资及赴美申报上市等将产生深远影响。中美两国在生物医药研究和资金投资上占据超过50%,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全球共同健康挑战,各国跨境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作为政治风险之年,不确定性加剧。当政客介入科学讨论时,科学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因此,行业需要保持冷静,思考如何继续研发、如何融资。当前,中国行业正面临同质化竞争,美国此举无疑给中国上了一课。中国产业界将面临挑战,预计约1/3公司将承压。但跨境合作、出海拓展和国际合作仍是医药产业核心,不会因外部压力而止步。中国创新应聚焦临床需求,利用本土庞大市场需求推动发展。药企需关注政策环境,提升研发能力,以应对外部挑战。而中国监管需要国际化,接轨国际原则。
“我们对2024年中国医药产业前景充满信心,期待行业迎来春天。”宋瑞霖说。
余国良赞同科学的确无国界,且应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他强调,大多数中国公司临床试验选择在境外开发。当面临行业危机时,也是机会与挑战的时刻。中国公司应把握这一时机,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质量。他鼓励中国公司要清楚认识到中美临床申报差异,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
美国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与中国有密切的合作,Michael Borden呼吁各国应开放合作。他认为,单方面限制或禁止与中国合作,不仅会严重阻碍美国生物医药领域发展进程,更会对全球病人的健康利益造成损失。
不过,他对未来中美生物之间的合作依然保持信心,并呼吁“中国企业一定不要放弃美国市场和希望。”
钱晶指出,除了之前讨论的挑战,如美国公司与中国特定制药公司的合作受限等,BIOSECURE法案会对未来的药物供应链造成了潜在的冲击。但是,这种逆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没有任何一方可以“负担”得起。
勃林格殷格翰全球业务发展及许可部门副总裁Detlev Mennerich
回顾了勃林格殷格翰的创新历程,以及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和分支机构布局。
勃林格殷格翰全球业务发展及许可部门副总裁Detlev Mennerich
他介绍了勃林格殷格翰的两大合作项目,提到与瑞博生物在MASH领域的合作。勃林格殷格翰欢迎各类合作机会,为此,特别设立了合作专项基金来支持并推动创新研发。近年来,勃林格殷格翰总部高度关注中国患者的健康需求,并持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
展望未来,Detlev Mennerich阐述了勃林格殷格翰在“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理念下的长远规划与行动方案。
接着,Detlev Mennerich还与
皮尔法伯制药(中国)业务拓展高级经理陈燕,罗氏全球与亚洲合作部门负责人Harm-Jan Borgeld
,
中国生物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谢炘
以及
诺中合一首席执行官&创始人王莉莉
,展开了题为“新时期中国Biotech的BD合作新机遇”的讨论。
从左至右为陈燕、Harm-Jan Borgeld、Detlev Mennerich、谢炘、王莉莉
Harm-Jan Borgeld表示,他非常欣慰看到国外合作伙伴能来到中国,亲眼见证疫情后的中国实际情况,并呼吁大家不要误读中国。
国外公司正积极寻找一流的First-in-Class项目,专注于领先的适应症,包括CNS等极具挑战性疾病领域。此外,糖尿病作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拥有着巨大市场潜力。Harm-Jan Borgeld强调,收购中国公司时需明确其价值和潜力,并融入自身业务体系,调整步伐以顺应中国市场。他还提到了专利问题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中国创新能力和实力。此外,他也注意到中国行业内的并购现象,认为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竞争力。
Detlev Mennerich表示,中国拥有大量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优秀人才,以及强大的化学合成能力。中国公司的研发管线日益前沿,涵盖了诸如PD-1、ADC等先进技术。这些公司正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化意愿。
谢炘强调,中国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肿瘤免疫、呼吸、减重及外科骨科等领域,并重视纯技术研发。公司今年计划推出3个新药,凭借供应链、先进工艺、強大的銷售網絡,与跨国公司紧密合作。产品已覆盖60多国,并与BI等知名企业合作。未来,國際市場可能选择对外授权而非自销,以最大化市场潜力和回报。生物技术公司应分析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战略,突出技术平台、研发管线、供应链及国际合作,为患者提供更佳治疗选择。
王莉莉强调,在跨境合作中,新分子的专利性和FTO、适应症的选择、临床数据的可靠性、早期的IP布局、专利组合管理、地域选择和专利权属都是至关重要的,IP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合作成功的关键。她指出,若忽视IP方面,将可能为后期的合作埋下巨大的隐患,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