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由生物经纬主办的“经纬药说”主题沙龙第38
期在南京江北新区探秘路73号树屋16栋BioMatrix Center孵化器举办
,本期主题——
冬去春来,
Biotech
融资那些事儿
。
本次活动邀请到
中
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刘森林、艾美斐医药创始人范国煌、血霁生物创始人朱芳芳、科士华生物COO陈军、晨兴创投董事总经理沈丽丽、奥瑞药业创始人杨光、多域生物创始人向少云、启环生物CEO戴东升、君隽生物总经理/执行董事程宇豪、泽生科技副总经理陈艺文、中吉制药创始人董文吉、科络思生物创始人陈南、寒武智元创始人赵卿、泽维生物创始人何伟、阳光安津联合创始人杨勇、昕瑞再生创始人赵扬、今发制药创始人夏书华、普恩瑞CEO王鹏、忻佑康首席科学家熊敬伟、卡提医学CEO张净之、元智三目生物联合创始人李常坤、富翰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志祥、霆升科技副总经理王静
等约23位主题相关企业高管、投资人、科学家共同参与。
新形势下,关于biotech投资趋势和投资逻辑的思考
分享人:
刘森林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
分享人
:
范国煌
艾美斐医药创始人
分享人:
朱芳芳
血霁生物创始人
主持人
:
2022年生物医药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好,在一级市场上,众多项目估值大幅回调,甚至出现低于现金值的现象,对此您如何看待?新的一年您觉得会如何发展?
嘉宾A:
从投资机构考虑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此前几年对新药的估值是不对称的,现在估值开始回归理性。如果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在估值上较难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项目早期时采用可转债(
CB
)的方式进行投资。
嘉宾B:
整个生物医药资本市场的估值回调起始于
2021
年
7
月
CDE
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资本市场开始对国内医药行业此前的所谓创新产生怀疑,尤其是
me-too
类的创新。由此引发的二级市场对已上市的创新企业估值回调,并将压力传导至一级市场
,导致对新创业项目的估值压低,投资更加谨慎。因此,穿越
寒冬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能够解决临床痛点的原始创新。
嘉宾C:
作为企业家,无论是资本寒冬还是投资热土,都需要保持住那份初心和定力,投资人能够感受到企业家眼中的光和心中的火,这份炙热的信念是企业家征服投资人最有效的方式。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关系是双向奔赴的结果,取得投资之前相互了解,取得投资之后充分信任,最终达到合作共赢。
嘉宾D:
经历了
2016
年、
2017
年资本对生物医药的狂热时期,导致某些已经充分开发的靶点被过量的推向临床阶段,形成行业内卷,这些实际上是不太合理的现象。项目投资所产生的利润的回报,实际上要看他在未来有什么医学价值,会给社会带来什么社会价值,目前整个行业资本的活跃程度应该说是回归到理性范围。
嘉宾E:
资本的融合创新时代(资本泡沫时代)已经结束,后面资本会更加看重以下
3
类项目
:
人才稀缺的新技术
,
科学创新驱动力强的项目
,
平台式创新能解决临床未解决难题。
主持人
:
现在处于所谓的资本寒冬,或者说某种程度的回归理性,现在这个阶段机构都会投什么样的企业?
嘉宾A:
第一个原则,作为项目投资方,会要求项目保证平稳运营,我们会投认同这个理念的项目。第二个原则,项目必须有足够多的利益能够分给团队。医疗的市场必须考虑发病率的影响因素,因为这个直接决定了盈利后能够有多少空间用于分配。所以在早期创业的时候,要求他给有很大的
ESOP
。
例如从之前孵化的某个项目中,发现小分子能够做一些难成药靶点和一些新的靶点,难成药靶点是技术可以解决的,新的靶点是技术解决不了的,是靠科学家发现解决的,但没办法投资发现新靶点的科学家,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定位就比较清晰了。
另外一个孵化项目是微生物方向的,所研究的肠道菌群比较复杂。该项目科学问题更多,技术问题反而相对少,所以最终决定投了该方向科学创新能力非常强的科学家。再比如目前孵化的一个做AI酶设计的项目,从科学上及技术上来讲都有问题,最终只能想办法给他配更多的产业化团队,项目创始人拿出更多的ESOP帮助项目做到更好的经营。
主持人
:
大家都去寻找原创,原创性的项目毕竟是极少数,而投资人总是询问国外是否有类似项目,这也就和原创相矛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嘉宾A:
当前共识是中国的
me too
项目太多,包括从学校里刚出来就创业
的。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就成为重点。以我们公司为例,在立项的时候就一定要超过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非常优秀的技术也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另外整体上要把关,把临床前的数据做好,才能进入到临床,如果为了进临床而进,临床意义就不大了。
嘉宾B:
原创肯定会有风险,但一定要相信新一代的年轻人愿意接受风险。把时间浪费在正确的人和正确的事儿上,才能应对原创性风险。正确的事至少有两个原则,国家需要、市场需要。只要满足这两个原则投资机构就有魄力跟进,毕竟风险是需要投资人和项目方共同面对的。很多投资人希望能跟创业者一起长大,而不是追求中后期的稳定收益。其实创业的过程就是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
主持人
:
目前教授创业越来越多,国外大都是基金操盘,教授作为科学顾问。国内的教授们似乎倾向于自己干,您认为两种模式谁更合理。对于教授创业,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嘉宾A:
教授创业是学术和产业不断发生碰撞的过程,期间身份会发生巨大转变,处事逻辑也会非常不同。对于教授而言,科学研究需要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不断地创新,但是对于企业家来说,能不能落地更加重要,并且组建一支有多年产业经验的团队也是教授们创业成功的基石。
嘉宾B:
在美元投资基金中,大小机构的投资标的是不一样的。大机构能够承担世界第一的风险,但小机构不行。
如果我们扶持中国的科学家创业,包括孵化,我多少都觉得它应该是行业已经出现热门的一个点,然后中国可能还没有一个
number one
,然后孵化你一下赶紧出来出来
,
这种模式更多
。
如果行业里面有
player
,你可能就被他竞争下去了,但是你有机会卖给人家
。
我们之前有投一家美国公司,他是专门做me better,就盯着上市已经上市的药物,然后去分析这个药物的结构,用他自己的基团可以出更好的药,然后溶解度、亲和性都能够优于它,做到一定程度上他就会去跟拥有这个药的公司讲要么你并购我,要么我就把产品卖给你的竞争对手,你选哪个?一般来说为了避免落到竞争对手手里,宁可就把你买了,也不愿落到竞争对手手里。所以商业模式有很多,现在大家都梦想要IPO、要成为Bigpharma,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先脚踏实地把事情做好,被并购也是一个好事。
嘉宾C:
中国目前
还没有
Biotech
被
Bigpharma
并购的
案例
,
主要
还是一个估值的问题。
Biotech
在美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平均值市场值,然后
biopharma
是能出得起比
他
还高的一个价值,因为
他
有协同价值。但在中国市场正好反过来,
Biotech
市场
值用
DCF
已经算不出来,大药企怎么去并购
他?
并购不了。如果再过三年寒冬,
或者一两年
,
大药企估计就会出手收购一些
Biotech
。
嘉宾D:
科学家创业也要形成一个双螺旋,用科学的严谨的精神做产业,用产业的严格标准做科学
,二者
形成一个
双螺旋
上升。
从科学出身创业的人,始终还是要谨记自己的科学根基,其他的
CMC
、临床、管理、商业我们都可以找专业的人来做,
技术是我们将来竞争力的根源,
绝对不能丢掉,而且要握得更结实才行。
嘉宾E:
大学教授创业,在早期还是有非常
多的
便利,首先是有自己的科研成果
,其次
是在早期有一些实验室的资源,还有一些廉价或者免费的科研劳动力等等
。但
从实验室的成果到最终交付客户的产品中间很漫长的道路,这非常具有挑战
。
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还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运营公司毕竟是一门生意,本质是
以
赚钱为
目的
,还是要交给相对专业的团队
。
记得没错的话,在美国大学教授创业的成功比例应该没有超过3%,但是大家不用担心,天使轮创业最终成功的比例也没超过3%,这说明无论是专业的背景,还是商业机构的背景,都能在不断的努力之下,最终冬去春来走向成功。
“经纬药说”主题沙龙,一个开放式的行业交流平台,每月一期,30人内,定向邀请,线下闭门会议,高峰论道。这里汇聚新兴生物科技领域创始人、企业家、投资机构、法规及临床专家等业内人士,荟萃前沿新兴技术、资本市场环境、股权期权设计、企业发展难点痛点、企业家成长经验、重大宏观政策等热点话题。每个月,创始人、企业家、投资家、法规临床专家等业内人士高峰聚会于此,思想碰撞,资源共享,高效交流分享创业经验、创新热点、临床痛点、产业难点、商业策略、投资募资、IPO节奏时点等热门焦点话题。
“经纬药说”主题沙龙,为企业赋能,为行业传播正能量,促进资本、科研、临床
、法规监管、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界对生物医药行业的了解、关注和支持。
经纬观点No.36 | “她”力量,生物医药创新新动能
经纬观点No.35 | 转化医学推动创新药物临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