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亚洲首部!《哪吒2》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5名 ·  15 小时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哪吒2》,90亿! ·  昨天  
现代快报  ·  太火爆!售罄!一票难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一口气6集!7月最大黑马,这部央视良心,等不及安利了!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07-13 12:02

正文



那个男人,他又来了。


集集百万播放,B站最“丑”但最让人上头的男人——饼叔,来了。


继破9分的《北极大宝荐》《中东大宝荐》《东瀛大宝荐》后,这个采访过切尔诺贝利,在俄罗斯送过外卖,去日本参加过黑帮大佬葬礼的男人,又有了新作品…



这次,他竟然和央妈一起开始“官方整活”了!


直接上到了“月宫一号”。


月宫一号是啥?


这是一个专门为人类在太空生存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的实验系统,模拟如果我们以后真去到月球了,靠什么生存下去?



不上不知道,这里竟然有四室一厅一卫,装置还挺豪华…


更厉害的是,建成后他们再也没向外界要过一滴水,甚至种起了多达35种植物,5种粮食作物,29种蔬菜作物,1种水果,早已实现了自循环…


但饼叔回归老本行的问题来了:在空间站能吃肉吗?怎么吃?

答案是:当然能吃肉!


但吃的是,一种叫黄粉虫的虫子,也就是俗称的面包虫…


不仅吃,还吃得非常优雅。

首先,要提前放出来一天,像醒酒一样醒虫,也就是要先排虫便…


其次,它的做法还挺多样,可以油炸,可以煮汤,可以炒菜…

甚至可以磨成粉,做成饼,看不出虫子的样子。


吃完后饼叔还追问:有没有大一点的虫,到时候杀虫可以像杀猪一样?

好家伙,饼叔不愧是你,大开大合啊!


但专家也给出了专业解读:不吃鸡鸭牛这类体型较大的动物除了它们占用资源较多、可能对系统造成额外的环境污染之外,还担心它们被“宠物化”对待,之后就很难再被当做“食物”处理。

原来以为吃虫是锻炼航天员的心理素质,实际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啊!

果然涉及到航天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好离谱又好科学!

而且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精神状态遥遥领先,主打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竟然是央视的纪录片?!


提到央视,我们第一反应也许是严肃的,一本正经的,高大上的…

但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宝藏小众纪录片—— 《关于明天的热门话题》 ,从 slogan就暴露出它的扯淡本质:

一部很“野”的人类未来生存指南。


关于太空探索和人类未来将如何生存,我们已经有过太多大胆的幻想,各种科幻大片层出不穷…

但这部片子并没有选择常见的科幻大片路线,而是叛逆地搞起了 充满先锋趣味的科普轻喜剧,纯纯一部“科普小片儿”。

看完不禁让人想感叹:太野了!央妈的精神状态已经next level!


央视的新纪录片,果真这么整活的吗?

在这部纪录片中,饼叔作为节目主持人,联动了国内顶级科研机构与高校的权威专家,每一集针对一个话题,试图用最严谨的态度,回答最“野”的迷思…

比如,人类可否再造一个太阳,带它去宇宙尽头流浪?

当小语种多了一门外星语,我们将如何优雅地与外星人交流?

在未来,香味真的可以通过手机传递?

量子吹风机,量子鞋垫,量子锅等一系列量子迷惑产品,是真的会有?


还有一些看似离谱,却特别接地气的问题:

如果怕学数学,患上了数学PTSD,这有救吗?

如果体育将来纳入高考,那会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体育版吗?

总之,主打一个天马行空,脑洞大到飞起,但又莫名很有道理,还和日常息息相关,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琢磨…


不仅如此,为了让我们更有代入感,央妈还加入了抽象爆笑的 “小剧场” 形式。

谁能想到,有一天看科普竟然像刷短剧一样上头?

在第六集《锻炼身体能变聪明?》中,竟然来了一群原始人开运动大会,什么带薪嗯嗯,摸鱼,甩锅,爆肝,实力演绎当代打工人!


在第五集《遇事不决,量子能决?》中,以“量子力学”为噱头的神奇产品,被拍成古早小广告?看完简直想立刻转发到家族群给爷爷奶奶辟谣!

为了让我看科普,纪录片都开始整活演“小品”了?央妈真的,我哭死!


而从前那些术语频出、严肃正经的的专家们面对饼叔的提问竟也很有梗,这回终于不是“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而是——专家的精神状态竟然和我一样!

一边聊着生命起源、物种演化,转头就能来一句冷笑话:我今天晚上吃的是恐龙蛋炒西红柿,因为鸡是恐龙的后代。


正讲着量子力学呢,突然双目慈祥化身猫奴:我们学量子物理的,首先就要认识一只猫,薛定谔的猫…

好家伙,敢情这不只是一个科普纪录片,还是个科普脱口秀呢!


整活的背后,央妈让知识无痛进入脑子!

无论是脑洞大开的奇趣选题,还是一秒穿越的小剧场整活,其实都是为了让大家对看似深奥的科学小知识燃起好奇与兴趣,主打一个“让知识无痛进入脑子”!

这就少不了央妈的长项——“国家队”的豪华专家阵容联动,让大家可以没有门槛地理解科研内容!

纪录片邀请了“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刘红 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正高级研究员、副总工程师 李洪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 田刚 ,涉及深空探测、地外生存、量子物理、可控核聚变等众多领域…


还有我们熟悉的科幻作家大刘 刘慈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

全员Top级科研大佬们给我们免费上课,实力硬科普,也只有央妈有这样的排面了!


要知道在二十年前,2004年,是“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研制出的月宫一号,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人类远离地球提供技术支持的实验系统的国家…

而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在这部“科普小片儿”里,她有了新的展望,人类未来也许将拥有更多可能性:

当未来更多人登上月球,甚至有几百人上千人的月球度假村,到时就不用吃面包虫了,就可以养大型动物了…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金贻荣研究员,带我们去看量子计算“大冰箱”,这个“冰箱”比宇宙的绝对零度仅高0.01度,非常牛逼!


还向我们形象地解释了未来人类进入量子时代后,到底网速会有多快,冲浪会有多爽,未来可能非常复杂的运算,一秒钟就算出来了,再也不会“CPU都烧干了”…


不仅如此,在专家们通俗易懂的回答中,一个又一个科学研究背后鲜活的故事,涌现出来。

比如当年中国好不容易把导弹火箭送上天,这奇迹发生的最初,竟然是从食堂里一次“导弹是什么”的科普课开始的。


而当时,一两百号的专家学者,只有一个人是真正见过导弹的,那就是钱学森…


比如当我们把玉兔送上月球后,美国专家竟然“热心”地提议起如何保护月球上的历史遗迹,其中就包括阿姆斯特朗的登月脚印…

再一次证明,只有足够强大,才有商量的话语权…


正是这些有意思的细节,引发无数网友讨论,#中国航天是懂取名的#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抖音、B站热搜热榜,话题#美国担心玉兔轧了阿姆斯特朗的脚印#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这部“科普小片儿”甚至还带我们去见了不少大世面,带我们去国家重点科学实验室、科普场地,让我们第一手接触独家干货:

中国天眼FAST观测基地、“月宫一号”实验室、“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量子超导实验室…

这里不少场所平时很少对外开放拍摄,只有进入这里我们才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原来很多科幻片里的想象已经成现实了!

怪不得网友弹幕:这是我可以免费看的吗!


在专家们的解释下,一些看似无厘头的脑洞竟然变得合理起来:

Crush一个人是因为喜欢TA身上的味道,这算是“恋爱脑”冲昏了头吗?

不不,这也许是你的本能在帮助你,我们本能会选择气味不同的人,因为气味不同意味着免疫系统差别更大,生下来的小孩会更健康…



那句流传已久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是假的,运动能让人反应速度更快,记忆力更好,更能谋篇布局,从这个层面来说,不存在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的人…


比起量子吹风机、量子鞋垫这些充满噱头的“迷惑商品”,纪录片也呈现了专家解读和科研机构里真正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带我们大开眼界…


这部片子就像一个轻松的窗口,只需要在通勤路上或周末躺平的时候看看,就能无痛获得各种前沿又奇趣的科学小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我们会发现 自己拥有了用奇趣角度重新理解生活的超能力。

当跑步过程中想要放弃时,“锻炼可能会让你更聪明”或许会为你打气…

当我们在商场偶遇哈哈镜的时候,或许会记得这是受到两千多年前墨子启发的一个创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