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启四说
启四,量化投资转债专家,擅长可转债、网格交易、基金套利,教程加代码,理论实操两手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都市报  ·  唐山26岁知名网红车祸离世,昨天凌晨还在直播…… ·  17 小时前  
警民直通车上海  ·  大雾橙色预警!上海警方全力应对迷雾天气→ ·  3 天前  
警民直通车上海  ·  大雾橙色预警!上海警方全力应对迷雾天气→ ·  3 天前  
上海发布  ·  上海发布大雾黄色预警,请注意防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启四说

第1章:宏观经济与市场关系|普通人破局的三个狠招

启四说  · 公众号  ·  · 2025-01-31 22:29

正文

新的一年,启四打算将近期所学梳理一遍,形成一个可落地可实操的攻略,供自己回顾反思,供他人批评指正。

学海无涯,越学越发现,“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越多”。将自己所思所学记录下来,分享出去,教授他人,收到反馈,再反复琢磨修改优化,这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

下面是我规划的目录,内容很多,虽然想写好难度很大,但我决定先完成再完美。相信写完以后我对投资的理解深度会再上一个台阶,也希望读者能和我一路同行,一起进步,让我们开始吧~

春节前聚餐时,朋友老王突然问我:“新闻天天说经济复苏,为啥我手里的股票还在装死?”这个问题让我想起2020年疫情刚解封时,楼下餐馆老板一边数着报复性消费的流水,一边看着账户里消费股阴跌的绝望眼神。

一、股市从来不是经济的小跟班

把时间轴拉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韩国GDP暴跌5.8%,但三星电子股价却逆势走出翻倍行情——因为它抓住了DRAM内存技术迭代的窗口期。

二十年后的A股同样上演着类似剧本:2023年上半年宏观数据温和复苏,但传统行业的投资者却在经历冰火两重天。三一重工的股东看着挖掘机销量回暖的数据望眼欲穿,股价却始终在筑底;而隔壁拿着中际旭创的朋友,早因为AI算力需求爆发赚得盆满钵满。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股市奖励的不是经济现状,而是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举个更扎心的例子——

2020年疫情爆发时,全国餐饮业收入暴跌43%,但主打预制菜的安井食品股价一年翻了3倍。为什么?因为资本在赌“后疫情时代家庭厨房的消亡”。等到2023年线下消费复苏,安井的股价反而跌回原位,而那些在2022年四季度布局“线下体验式消费”的资金,早已在泡泡玛特(2022年11月-2023年1月涨156%)和名创优品(2023年美股涨112%)身上赚走了下一波红利。

记住这句话 :股市是未来预期的提款机,而经济数据只是过时的流水账。

二、政策、资金、情绪:操控市场的“三体文明”

如果把A股比作一台精密的机器,那驱动它的绝不是经济数据,而是三个“隐形齿轮”——

1. 政策:顶层设计的“明牌与暗线”

A股的政策驱动力,不仅在于文件发布,更在于资金支持和执行力度。2023年数字经济炒作路径正体现了政策传导的节奏:

  • 2月27日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台,数字基建、信创概念率先拉升。
  • 4月初 ,国资委强调央国企主导数字化转型,机构资金进场,核心标的迎来大涨。
  • 6月 ,地方实施细则落地,但市场进入兑现阶段,多数概念股此后腰斩,散户高位接盘。

政策含金量公式: 真行情 = 部委文件 × 资金支持 × 可量化考核目标

比如2022年2月启动的“东数西算”能炒半年,是因为政策绑定了八大算力枢纽节点+每年千亿级补贴,带动IDC、光模块等板块持续活跃;而2021年12月的“元宇宙”只靠一份倡议书,难有资金深度介入,注定是游资的短命游戏。

市场会用“资金的投票”来验证政策的真实含金量,而非单纯依赖政策文件。

2. 资金:北向的“猫鼠游戏”与内资的“左右互搏”

2023年外资给A股上了一堂生动的“收割课”:

  • 1月狂买白酒(茅台1月5日单日净流入22亿)→1月28日春节消费数据公布后反手做空
  • 4月猛攻中特估(中国移动市值破2万亿)→7月15日二季度财报前集体撤退

想跟着外资吃肉?先看懂这三张牌:

  1. 离岸人民币汇率 (破7.2时外资必跑,2022年10月破7.3时外资单月流出800亿)
  2. 美债收益率 (超过4%就抽离新兴市场,2023年10月突破4.8%引发新兴市场资金撤离)
  3. 港股通额度 (单日买爆意味着短期见顶,2023年7月24日单日爆买530亿后市场见顶)

而内资机构则在新能源和AI之间玩起了“资金跷跷板”:2023年4月公募砍仓隆基绿能(减持120亿元)的资金,恰好等于加仓中科曙光(增持115亿元)的规模——市场永远在找最新鲜的故事,而不是最好的公司。

3. 情绪:从“无人问津”到“yyds”的四幕剧

A股的情绪周期就像一部固定剧本:

  1. 冰点期 (2022年10月2900点,两市成交量不足6000亿)→ 遍地黄金没人捡
  2. 复苏期 (2023年2月7日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 游资打造鸿博股份5倍神话
  3. 狂热期 (2023年4月AI成交量占全市场40%)→ 连小区保安都在问“算力龙头是哪只”
  4. 退潮期 (2023年6月昆仑万维大股东减持+业绩证伪)→ 散户在股价腰斩中怀疑人生

三、全球联动:你的股票可能被拜登和普京操控

1. 美联储加息的“三重暴击”

2022年全球投资者被美联储教做人:

  • 第一重 :2022年9月北向资金单月流出800亿→茅台市盈率从60倍被砸到30倍
  • 第二重 :2022年11月人民币贬值破7.3→出口企业出现利润虚增陷阱(海尔智家三季度汇兑收益虚增利润12亿)
  • 第三重 :2022年12月中美利差倒挂→债券基金遭遇巨额赎回(招商产业债单日暴跌5%)

2. 地缘政治的“黑天鹅养殖场”

2022年2月俄乌冲突教会我们的事:

  • 原油涨 →煤炭股起飞(兖矿能源半年翻倍)
  • 粮食涨 →农药化肥跟涨(亚钾国际创历史新高)
  • 避险情绪 →军工脉冲行情(中航电测借壳8连板)

更刺激的是跨市场套利——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暴雷时,神秘资金的立体化操作:

  1. 美股 :做空第一共和银行(3月13日-17日暴跌90%),同期做多波动率指数ETF(UVXY涨幅112%)
  2. 港股 :狙击碧桂园2025年到期美元债(3月15日暴跌40%),同步做空恒生指数期货(3月20日单日赚取5.3%收益)
  3. A股 :通过沪港通买入避险资产山东黄金(1个月涨幅41%),同时做多黄金期货(COMEX黄金同期上涨8.7%)

这种降维打击让只看单一市场的散户根本无处可逃。

四、普通人破局的三个狠招

1. 放弃宏观焦虑,聚焦微观裂变

2007年6124点至今GDP翻了五倍,但还有1/3股票没解套。与其纠结PMI是49.7还是50.2,不如研究:

  • 哪些公司能在弱复苏里抢份额 (比如疫情后华住集团酒店市占率从11%→17%)
  • 哪些技术正在跨越成本阈值 (比如光伏每瓦成本从3元跌破1元催生了隆基神话)

2. 警惕后视镜陷阱,训练侧方视野

2021年押注“永远的神”白酒,2023年追捧“百年革命”AI,本质都是线性外推思维。就像看着后视镜开车,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弯道在哪。

真正的猎手会盯着:

  • 技术突破 (比如室温超导引发有色板块异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