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日,美国电影巨头米高梅做出了一项“艰难决定”,向曼哈顿联邦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这结局正像其代表作《乱世佳人》中的一句经典台词:Gone with the Wind,一切随风而逝。
多年之后,中国也有一家影视巨头日渐困顿。
7月3日晚间,华谊兄弟发布售后回租公告,公司将下属4家影院的放映设备及附属设备、设施开展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融资金额4000万元。业界对此的解读是,华谊兄弟希望舒缓其日益绷紧的资金链,拯救其连续下跌的股价。
巨人看起来又要败给大卫了?
米高梅的前身是1904年成立的“洛尔影院公司”,为了更多的独占内容,它先后收购了米特罗电影制片公司和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
1924年,洛尔影院公司与与路易斯·梅耶的影视公司合并,正式成立了米高梅电影公司。
大繁荣时期,美国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米高梅也在梅耶的带领下高歌猛进,不光成为大萧条期间唯一能够实现分红的影视公司,奥斯卡颁奖典礼和“小金人”也均出自米高梅。
米高梅公司先后200余次在奥斯卡领奖台上折桂,前20届奥斯卡的40位“影帝影后”中,有11位是因为出演米高梅的影片中获奖的。当时的好莱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签约米高梅,就一定能赢奥斯卡。”
图片来源:网络
“聘请最好的导演,雇用最好的艺术指导、服装设计以及最好的灯光、摄影,希望每一部电影都极尽完美”。
当时的米高梅每年要生产约50部影片,为此,米高梅签约、培养了无数明星。“我愿双膝跪地,亲吻有才能的人走过的地面。” 梅耶曾如是说。
黄金时代的米高梅挖掘和培养了包括克拉克·盖博、费雯·丽、伊丽莎白·泰勒、凯瑟琳·赫本、琼·克劳馥等在内的一大批影视巨星,一时间,“这里的明星比天上还多”。
签约巨星,进行大制作,打造经典,凝聚电影票房。
以经典影片《乱世佳人》为例,这部改编自畅销小说《飘》的巨制,在当时耗资400多万美元,前后历时三年半完成,其间雇佣了十余个编剧、五个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影片放映时间长达4小时。
《乱世佳人》当年创下1.9亿美元的票房,排除通货膨胀效应,仍是美国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
1939年,第12届奥斯卡奖中,《乱世佳人》一举夺得八项金奖,名利双收。克拉克·盖博也因之成为时代巨星,连希特勒对他都钟爱有加。据说,二战期间,盖博参加了美国空军轰炸柏林的战斗任务,希特勒曾派出三个飞行中队想活捉盖博,却都无功而返。
米高梅的形象为一只咆哮的狮子,“狮子搏兔”,也正是巨人米高梅的无敌战略。这是米高梅的制胜法宝,也是好莱坞成功的秘诀,甚至影响到了后世诸多影视公司。
比如扩张期的华谊兄弟。
1994年,34岁的王中军从美国归来,揣着积攒下的10万美元,与弟弟王中磊成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正如同1920年代的美国,1990年代的中国也是飞速发展,机会遍地。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渴求,让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1994年是香港电影的奇迹年,无数后世堪称经典的影片诞生。同一年,成龙的电影《醉拳》在内地上映,拿下了1000万元的票房,让所有人看到了电影带来的财富与机会。
当时,最好的市场在于贺岁片,香港电影市场是这样,内地也是如此。
电影人高军与张和平一起征集剧本,电视导演冯小刚的《好梦一日游》脱颖而出。当时,没有人想到,据此拍出的《甲方乙方》会成为一个奇迹。
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甲方乙方》总投资600万元,投资方除了紫禁城影业外,还需要吸引一些社会资本。在一次聚会上,王中军认识了冯小刚,很快拿出30万入局。
《甲方乙方》的票房超过3000万元,此后,冯小刚凭借《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等十多部贺岁片巩固了自己的业内地位,王中军也借此从一家广告公司老板一跃成为中国影视圈大鳄。
其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正如同黄金时代的米高梅。
华谊兄弟20周年庆时,王中军也拿出了一份成绩单,75部电影,92亿票房,26家电影院,前后拥有过300多位艺人,拍摄了3000集电视剧……当时的华谊兄弟明星资源丰富,曾经同时签下周迅、范冰冰、许晴、邓超、黄晓明等一线明星。
“国内的明星,有一半来自华谊。”当时的王中军,难免如同梅耶一样得意。
米高梅与华谊兄弟当然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对某个人的过于依赖,在米高梅是梅耶,在华谊兄弟则是冯小刚。
问题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梅耶曾亲手将米高梅打造成一个全球最会赚钱的电影公司,却也因为“臭脾气”,导致了米高梅的分崩离析。
1942年,盖博参加了美国空军,很快从二等兵晋升为少校。一年后,琼·克劳馥转投华纳兄弟。明星离开后,米高梅不得不缩减了自己的电影产量,开始走下坡路。
环境变化了,但梅耶的策略还没变,依然想追求完美,依然迷信大制作。
其中有成功的,比如1959年,花费1500万美元重拍的《宾虚》,让米高梅收获了8000万票房时,也斩获了11项奥斯卡奖项。但更多是失败的,比如1962年预算为1900万美元的《叛舰喋血记》,票房收入还不到成本的一半。
图片来源:网络
米高梅迷信于过去的辉煌,没有在环境变化中做出改变,连年亏损,巨人日渐衰弱。
而冯小刚,则成了华谊兄弟兴衰的关键之一。
在历次接受采访中,王中军都毫不避讳冯小刚的重要作用,为了留住冯小刚,华谊兄弟曾经付出过巨大代价。
2003年,《天下无贼》筹拍期间,冯小刚与华谊兄弟的第一个合约到期,曾提出想创业。随后,华谊兄弟用现金与股权留下他,双方签订了第二份合同。
2005年年底,华谊兄弟又成功进行了新一轮融资,然后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以换股方式收购了冯小刚电影工作室和张纪中影视制作公司。
2009年,华谊兄弟成为“影视公司”上市第一股,一夜间,冯小刚、张纪中和黄晓明三个明星股东也随之跻身亿万富翁行列。
然而,不管是冯小刚《一九四二》的折戟沉沙,还是在“阴阳合同”的质疑中树大招风,冯小刚都成为了华谊兄弟的难兄难弟和被攻击对象,对股价的下跌造成了影响。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米高梅公司几经易手,成了资本巨鳄手中的一块砝码。
1971年,米高梅宣布,“公司决定通过涉足旅馆业,实现自身的业务多样化”。公司随后在拉斯维加斯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娱乐性酒店:米高梅大饭店。
但这仍不足以拯救米高梅,在电视行业冲击、资本游戏失败、产业链开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米高梅日渐衰败。
“大卫”们,也随之出现了。为了适应用户的新需求,米高梅的竞争对手慢慢占据了多元化题材的市场,在电影制作的带动下,发展与影片相关的产业,比如发行DVD、图书出版、玩具和纪念品制造、主题公园等等,以衍生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获得远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
比如派拉蒙有“变形金刚”,华纳兄弟有“哈利波特”,迪士尼有“加勒比海盗”,电影之外,仍大有作为。
2009年底,米高梅的债务危机爆发, 2010年,米高梅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昔日的巨人,轰然倒下。
其实,华谊兄弟曾经从米高梅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2013年,王中军给华谊的未来定下一个方向:“去电影单一化”。目的就是摆脱对电影的依赖,降低风险,同时发展互联网、实景娱乐等业务,增加收入来源。
图片来源:Pexels
问题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有媒体总结,在“去电影单一化”的业务实施后,华谊兄弟变成了一家资本公司。
“2013年9月,华谊兄弟宣布以2.52亿元收购张国立名下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溢价36倍;2015年10月,华谊兄弟以7.56亿元收购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6位明星持有的浙江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70%的股权;同年11月又宣布收购以冯小刚为主要股东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70%的股权,交易对价10.5亿元。”
“买买买”并未能奏效,2019年1月底,华谊兄弟公布业绩预告,宣布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归属上市股东亏损9.82亿至9.87亿元。
近期,王中军承认了困局存在,在4000字的一段文字中,王中军表示,“从2019年开始,我会参与公司所有的电影项目,从孵化开发到宣发落地,全面强化对电影业务的管控,拥有一票否决权。”
重新回归电影主业,意味着华谊兄弟彻底丢掉了过去几年的时间。
问题是,华谊兄弟还有机会从头再来吗?
相比过去的影视环境,如今深陷“影视寒冬”的中国影视界,其实堪称战国,群雄并起。
电影内容方面,中国第六、第七代导演已经成熟,宁浩、徐峥等开始风生水起,其背后崛起的电影公司生机勃勃,更远处,还有更适应环境和生态的网络大电影生产者;资本方面,阿里、腾讯、万达纷纷布局文化产业,重点就是视频内容;用户习惯方面,“贺岁片”早已不是唯一选择,导演名气也并非决定因素。
崔永元揭露的内幕或许是直接导致华谊兄弟危机的导火索,但华谊兄弟的衰退其实早已埋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变幻无常的商业环境中,进化论愈发成为真理与铁律,在这个时代,身材昂藏,辉煌一时的巨人,很可能会因为转身困难,目标巨大等原因逐渐衰败。
而未来,是属于大卫的。
他们看起来很弱小,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去中心化与小体量的经济体,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一旦大公司犯错,他们就会趁势而起,扶摇直上。
这是影视巨头的启示录,也是当今商业本质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