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女生,让我印象很深。
我跟她聊到未来的打算、她是怎样的人、人生目标是什么……聊着聊着,她突然眼眶红了,说:
“我从小到大都特别努力,始终绷着一根弦,努力做个好学生、好女儿、好姐姐、好下属、好妈妈、好妻子、好媳妇,甚至好公民……但是在跟你聊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是谁。也从来没人问过我,我的需求是什么。”
当时听她说着,我自己也有点崩不住。
上周末去一个活动做嘉宾,来的都是女性创业者、企业高管等等,我就跟她们分享了这个故事,现场很多人也几近泪奔。
之后我们延伸开来,聊了一些女性关心的“月经式问题”,比如婚姻、比如工作生活平衡,再比如,如何找回自己……
现场的一位朋友,比我大几岁,未婚,之前在香港做投行,后来觉得朝8朝4的工作方式对身体消耗太大,而且无法正常恋爱,就换到了略轻松的一个行业。
聊到婚姻观的时候,她说:我虽然单身,但不想因为外界压力而将就,我希望找到那个对的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同“不将就”,但我的看法或许有点不同。
不将就,政治正确、听着浪漫,但现实难做。因为绝大多数婚姻都是“将就”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诸多需求,所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两个人,一定会有需求的冲突。小到作息时间、卫生习惯、说话方式,大到事业目标、人生目标、心智成熟度,总有各种各样的冲突。
即便运气爆棚,找到了一个各方面需求完全匹配的人,但人生几十年,两人的成长节奏也不会恰好一致,依然会出现需求冲突。
只不过在此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维护婚姻、放弃了自己的部分需求,而另一些人则坚持了自己的需求、放弃了婚姻。
但大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大众才会一听到某对明星离婚,就开始猜测是不是有第三者。实际上,两个人的需求不再匹配,才是婚姻结束的最大原因。
所以,在我看来,婚姻就是两个人“将就”一些自己可接受的部分,然后彼此靠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拿捏,决定了一段婚姻能够走多远。将就得太多,你就不是你;将就得太少,彼此又无法靠近。
如果抱着不将就的心理,索性做好单身的准备,这没什么不好。但如果铁了心还是想要找个人共度一生、进入婚姻,大概不得不“将就”。
而婚姻的这个本质,其实就决定了:本身人生就一团糟的人,婚姻也不能让你好起来,而是会更糟。
所以,我总是会劝身边那些想要通过结婚、而让自己开心起来的朋友:如果你在单身、可以完全做自己的情况下,都没法让自己快乐起来,那结了婚只会更痛苦。
那些性格不合、生活习惯不符、婆媳关系难处、成长节奏不一致、你今天很烦躁刚好他心情也糟糕……这些糟心事儿,没有足够的成熟度,一样也处理不来。
我们常常过于高估了婚姻在人生中的意义。所以我们总爱把结婚、生子跟买房一起,列为人生的to do list(待完成清单),觉得,都打上勾了,就是圆满了,就幸福了。但我们大大低估了自己对婚姻的投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结婚呢?
我一直认为,婚姻最大的作用,不是让你变得更加幸福,而是让你成长得更快。两个人在一起,往往始于爱情,但一旦进入婚姻,便很快发现:单纯靠爱情,根本行不通,双方不得不做出更大的努力来维持婚姻。
你需要试着去了解对方、理解他的行为动机、知道他跟你的性格差异,从而找到跟对方相处的最佳方式;
你需要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考虑对方的需求;
你需要在两个人的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思考解决方案;
甚至在发生需求冲突的时候,对方没有站在你这一边,你也要能够明白:这世上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
这些沟通、解决问题、处理情绪、抗挫折的能力,哪样不是我们与人相处、处理事情所需要的能力呢?
我自己在决定结婚之前,纠结了3年,当时特别想知道: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达到什么状态,才是可以结婚的?
而我现在的答案是:是否可以结婚,跟两个人的感情无关,而跟心态有关。当我们理解了婚姻是责任、将就、付出、成长,而不是不幸人生救星的时候,就是做好准备了。
刚工作的时候,公司有位男老板,能力超强,什么客户都搞得定,长得也帅、很有魅力,很多女同事都特别崇拜他。
不过呢,他已经结婚了。而且据说很恩爱。
人的心理有时候是很微妙的,我们对某个异性有好感的时候,往往特别想知道对方的另一半是何方神圣。
所以后来,在公司一众女同事明里暗里的要求下,在一次公司聚会上,他把自己的太太带出来了。
结果令所有人大失所望,他太太看起来比他老了好几岁,而且个子不高、五官也不出众,看起来一点也配不上这位老板。
但人家偏偏很恩爱,烧烤的时候,他总是烤好了递给太太,完全不让她动手,而且还积极地帮她倒水、拿纸巾……
几位女同事就一直酸溜溜地揶揄他们。懒得掺和,我就一个人到周围走了走。
但是等我晃荡一圈回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画风有点变了,因为男女同事们都围在他太太周围,谈笑风生。我凑过去听了听,他太太在跟大家聊经济政策、聊咨询行业。
我过来之后,她就一眼看到了,很细心地招呼我说:Sarah来了,你是学经济的吧?我可是班门弄斧啊。(开始见面的时候,我们做过自我介绍,她竟然记得我的名字和大学的专业)
但其实呢,她太太自己在一家经济咨询公司担任高级顾问,远比我要专业。我听她把这些生涩的概念都说得特别有意思,觉得整个世界都打开了。我相信,那次之后,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他们之间的恩爱了。
年轻的时候,看到一个男性跟一个看起来比他老的女性在一起,会觉得怪怪的;看到公司里30多岁的女老板,还在拼命工作、对下属很严厉,会觉得对方会不会是生活不幸才工作如此拼命;看到上了40岁的人还在工作,会觉得为什么他们到现在还在工作赚钱真是太悲哀了……
那时候,我还会因为自己越来越接近30岁,而感觉到恐慌。
但是,当我现在超过30岁,突然发现:原来30多岁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啊!
核心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只有年轻这个资本,所以年轻就是全部,当然会把它看得很重。
而现在,会发现除了年轻之外,智慧、成长、自信等等这些,都是比年轻更有价值的资本,自然就不会把年轻看得那么重要了。
倘若我们都在为衰老而恐慌,可能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应该多经历、多学习、多成长,才能在年轻这个资本丧失的时候,有其它立足之本?
我们经常讨论这个:怎么才能工作家庭平衡?也有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问这个问题的全是女生,没有一个男生。
果真是:男人成功是幸福,女人幸福是成功。
如今媒体都在鼓吹“女性独立”,周围一些女性朋友,她们的另一半也都能够坦然接受对方的在事业上比自己发展得更好。
但是,我对“女性独立”一直持悲观态度。不信的话,你去看一些自媒体文章,在鼓励“女性独立”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说的:现在男人都喜欢聪明、独立的女生,所以你要独立。
所以,鼓吹“女性独立”背后的逻辑是“女人独立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男人”……
另外,不止一次,有好事者(而且常常是女性)会用关切的语气跟我说:你看你这么忙,你老公怎么办呀?你肯定没时间陪他,他跟你结婚真是可怜哦,他可是个好男人哦。
后来被问烦了,我就直接怼回去:你看不下去,要不你来替我关心他?
社会固然是在鼓励女性独立自主,但这一切似乎都还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女性忙事业、忙学习、忙爱好……怎么折腾都行,但照顾家庭的责任不能少半分。男性嘛,如果事业成功,家庭是不是照顾,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关心“工作家庭平衡”的往往是女性。
可是要怎么平衡呢?总共就24小时,事业要成功、家庭要幸福、形象要光鲜、健康不能丢……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压榨自己。从能力上和时间上压榨自己。
一方面,从能力上压榨自己,比如提高工作效率。我曾经分享过自己的时间安排:早晨起来先处理事情,然后在上班高峰期过了之后再去上班,在交通工具上听音频、回复微信消息,到了公司,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特别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当然,还有授权、调动资源等等。
另一方面,除了能力压榨,就是时间压榨了,比如睡眠时间、吃饭时间、健身时间。睡眠时间关乎健康和效率,所以没有特殊情况,我还是会睡满7小时。所以我会压榨吃饭时间,叫个外卖,20分钟解决。还会压缩健身时间,现在很少去健身房了,变成固定一些动作然后在家练。
工作、家庭、健康、自我……没有什么平衡的万全之策,一切都是选择。
文章开头面试者的那段话,为什么能够引起那么大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想起了自己。
人生在世,自己活着已经不易,还得承担那么多社会角色,不仅自己承担这些社会角色,还会有很多好事者“好心地”教你做人、教你怎么承担这些角色,比如教你怎么做个好妈妈、怎么做个好妻子、怎么做个好员工,站在道德高地来指挥你,唯独就是,不关心你。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列一下,自己承担了多少社会角色:亲情角色、婚姻角色、工作角色……这些,都是阻碍我们无法做自己的枷锁。
这些枷锁我们的确很难打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某个时间点,做一些只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做回自己的方式,是独处。
现在创业,我没有下班时间,无论平时晚上还是周末,我都可能在工作。但我有一个习惯,几乎没人可以打破:
我每周末会拿出3个小时,这段时间内,谁也不能打扰我,包括家里人,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也不接电话。我做一切可以一个人做的事情:发呆、回忆这周经历的人和事、刷朋友圈、看书、哭一场……
在这个半天里,我谁也不是,就是自己,无需隐藏自己、无需斟酌该怎么说话、无需考虑情绪是不是合适发出来、无需思考怎么沟通对方才能接受。
三个小时过去,满血复活。
所以,有一件可以让你做回自己的事情,随时能让自己快乐起来,会让你的抗压能力大大增加。
最后的最后,我特别想说:不要听那些“女孩一定要如何”的建议、不要刻意去做那些“女孩应该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我们都有做自己的权利,不要让性别剥夺了你的权利。
皆个人原创,发文频率不高,但只发干货,所以——
置顶我,是为了提醒自己,埋头努力时,不忘抬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