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是目前抗焦虑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治疗时长
2
,因此尽早治疗干预尤为重要。
临床上治疗焦虑的药物根据受体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1
:
1.抗焦虑药物:
主要有苯二氮䓬类和
5-HT
1A
受体部分激动剂(如坦度螺酮)
;
2.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
主要包括抗抑郁药(如SSRIs、SNRIs等)、其他药物如中成药(如九位镇心颗)等。
由于焦虑障碍包含多种临床亚型,每种亚型的生物学机制、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1
,因此在选择具体药物时也不尽相同
(以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和社交焦虑障碍为例列表说明)
。
注: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抗焦虑治疗除了关注症状特征外,因药物不良事件导致的短期管理“成本”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5-HT能抗抑郁药治疗早期的消化道副作用、焦虑加重,苯二氮䓬类药物会导致不良精神运动效应、过度镇静、跌倒等风险
1,7
。
此外,抗焦虑治疗过程中,
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的长期安全性“成本”也不可忽视
。如抗抑郁药会引起体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碍
1
;苯二氮䓬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记忆力减退、药物依赖,甚至高达90%的患者停药时出现戒断症状等
1
。
综上所述,抗焦虑治疗的药物选择需综合考量焦虑的临床特点和/或类型、药物的疗效和短期、长期“成本”等因素。抗焦虑药物中的
坦度螺酮具有明确的抗焦虑作用,且镇静作用轻,不易引起运动障碍,无呼吸抑制作用,对认知功能影响小;此外,它与苯二氮䓬类药物无交叉耐受现象;长期使用无耐受性和依赖性,停药后无戒断反应,可以作为合适的药物选择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