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银行在线
投资银行在线 Investment Bank Online,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平台,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首板战法  ·  破净+重组+国改! ·  21 小时前  
首板战法  ·  破净+重组+国改! ·  21 小时前  
纳米人  ·  专访:黑河电科 ·  昨天  
纳米人  ·  专访:黑河电科 ·  昨天  
能源电力说  ·  这家公司掷126亿元,投建16个新型储能基地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银行在线

谷安佳:论投资人的基本科学素养

投资银行在线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10-04 09:12

正文

"投资银行在线"是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早期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并购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如果您有靠谱的项目,请将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

北纬37°、西经122°,你好,这里是硅谷

60年前,这里还是充满了嬉皮士、瘾君子、迷幻摇滚、淘金者和牛仔的荒芜辽阔的“西部世界”, 60年后, 这里却已经成为了各路黑科技的诞生地。各种影响世界进展的技术发明——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路由器、光纤技术、卫星导航、基因技术、计算机图形界面、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层出不穷,随之应运而生的是大量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如惠普、英特尔、思科、Genentech、苹果、谷歌、VMWare等。全世界的风投资本都在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狭长山谷,推动着科技创新的车轮滚滚向前。

然而这里却也是各种科技神话破灭的地方。在争取硅谷优质项目的同时, 投资者往往也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有效地规避高科技投资的各种坑,减少投资风险?为此,笔者特别采访了北美最大的华人VC丹华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谷安佳博士, 与他一同探讨了投资者在甄别琳琅满目的高科技项目时必备的一些“科学基本功”。

No.1: 警惕“故作神秘”的公司

Theranos的创始人Elizabeth Holmes

有“女版乔布斯”之称的Elizabeth Holmes和她曾经估值高达90亿美元的血检公司Theranos如今已是岌岌可危。在加州实验室被美国医疗保险和补助中心(CMS)吊销营业执照后,去年10月Theranos彻底关闭了其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最后一间实验室。

对于Theranos神话故事的覆灭,谷博士显得一点也不意外,早在媒体披露前,丹华资本就已经预言了它的失败。

而这一切,是因为Theranos违背了科学界约定俗成的一个原则—“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即消亡)”。

谷博士介绍道,历史上科学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个“Publish or Perish”的概念。公开发表之后大家相互验证,最终去伪存真,使得真正的科学能够一直流传到现在。

而故作神秘、不敢发表所谓“祖传秘方”的东西,到头来不是特别狭隘,就是无法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最终都走向消亡。

以此为对照,Theranos此前的行为就显得有些过于神秘。“我们知道商业上可能有一些属于机密,没必要公开。但是对于做出来的数据,尤其是当你所在的领域是很适合用数据说话的时候,就不应该再躲躲藏藏。”谷博士说。

违反该规则的另一个典型示例是近期因误导公众的特效样片而饱受质疑的Magic Leap。

Magic Leap增强现实效果图

这家公司因号称正在研发颠覆性的虚拟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而备受关注,也让中美各大巨头们为它砸下了近14亿美元,但该公司对其产品的推出进展和测试数据指标却始终闭口不谈。

这实际上还是违背了“Publish or Perish”的原则。

“不能只做视频特效忽悠大家,而要把真正能够量化的技术参数讲出来,比如视场角、分辨率、亮度、虚拟/现实对比度、响应速度、精确度等参数。如果你能发布一个白皮书和其他公司已有的指标去比较,就能够证明你到底做出了什么。”谷博士说。

事实上,“故作神秘”往往意味着公司有故意夸大或误导公众的嫌疑。这些公司可能因为并未取得它们向外界所宣传的成绩,而必须靠故弄玄虚来维持投资者和公众的期待。

No.2: 基本科学原理不能少

当然,警惕“故作神秘”只是防止投资者入坑的最基本招数,而要想进阶为科技圈内能明辨是非的更高阶投资者,你还必须拥有“剥开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比如热力学三大定律、牛顿力学、摩尔定律、香农定理、熵增原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统计原理等。投资人需要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才可以在第一眼看出项目是不是因为违背了科学原理,而注定将走向失败。

对此,谷博士向记者讲述了丹华资本曾经了解的一个新能源项目。

这个项目想做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世界各地能源不平衡的问题,听起来还颇有几分情怀。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法倒也简单直接:在能源比较充足、便宜的地方,通过压缩机压缩空气后,使空气具有一定的密度;之后将压缩后的空气储存在特制的空气罐中,运往其他能源匮乏的地区;等到需要使用能源时,再将空气罐里的压缩空气释放出来,用它来带动马达、叶片、发电机等。

空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载体,既环保,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整个方案看上去非常完美,可懂行的丹华投资团队很快就看出了问题。

原来,这个项目实际上是将一个类似于第二类永动机的概念包装成了一个绿色能源。就像人们造不出永动机一样,将空气压缩储存后再释放出来,也是不可能获得和之前同等的能量的。

“压缩空气的过程中需要机械做功,这会产生很多的热力耗散。而且整个压缩的过程也会变得越来越难,最后实际需要做的功是很多的。假设你花了100分的力气压缩,最终空气释放时产生的能量可能只是20分,甚至是10分,绝大部分能量都被浪费了。”谷博士解释道。

然而,即便是这样公然违背了基本科学原理的项目却依旧获得了许多投资者的追捧,里面甚至不乏像《从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这样的传奇投资大佬。

究其原因,一方面,创始人总是用各种英雄事迹和想要改变世界的情怀来包装和掩盖其项目背后科学逻辑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投资者们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才是其“看走眼”更本质的原因。

No.3: 学会“信封估算”

除了分析和抽象提取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外,科技圈中最高阶的投资者可能还需具备这样一种能力——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做一些基本的推理和估算,来检验那些看似光鲜靓丽的项目究竟靠不靠谱。

丹华资本的另一创始合伙人张首晟教授把这一技巧称作“信封背后的估算”,即投资者通过笔和纸,运用“第一性原理”以及类比推理的方法,估算出一些项目的核心指标。

“一旦估算出来,你至少知道在什么数量级上能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创始人再忽悠,你就可以拿这些关键的指标去判断。就好像猪无论怎么飞,只要低于第一宇宙速度,最终还是要被地球引力吸下来;只要低于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就没法逃离地球的引力场。”作为物理学博士的谷安佳对“风口来了猪也可以飞”的理解都和常人不一样。

比如, 丹华资本曾经分析的一个非常火的声称要做新型交通工具的公司。这个公司想做的就是将Elon Musk在2012年提出的一个叫Hyperloop(悬浮真空胶囊列车)的构想变为现实。

Hyperloop设计草图

简单来说,就是在地道中修建一条真空管道,然后将坐在胶囊里的乘客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据称,这种“悬浮真空胶囊列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120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从北京到广州只需短短的两小时不到。

听起来是不是很激动人心?

谷博士给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估算。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有一个3.2公里长的直线加速器。即便是造这样一个供电子这么小的粒子通过的真空管道,它的造价也在10亿美元以上。而考虑到每年的实验预算和维护费用,50年的运营成本就高达50-100亿美元。按此比例放大,如果要修建一条从北京到广州,供人通过的真空管道,其成本估计将达数万亿美元。而中国2016年一年的GDP总量也不过10万亿美元,即使倾举国之力恐怕也很难满足这个项目的资金需求。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些科学层面上的问题。比如,这个“悬浮真空胶囊列车”如要获得声称的时速需要多少初始推力,普通乘客是否受得了这种加速度?如何能维持管道中的真空状态?如何能保证如此长距离的管道不会因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发生造成诸如真空泄露以及管道热胀冷缩等问题?

这些估算和推理可以帮助投资者快速判断项目是否真的具有科学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而非仅仅被其宣传的美好愿景所迷惑。

前一阵微信圈中疯传的超音速飞机也曾让谷博士感慨良多。据称,这种超音速飞机一旦造出来,中美之间的通勤将只需两三个小时。也就是说,白天去美国开会,晚上还可以飞回家中照顾小孩。

然而,谷博士却说这更多是一种“大跃进式的科学想象”。以美国距离中国北京最近的西海岸来估算,单程飞行距离1万公里左右,如果客机的飞行时间只需要2到3小时,那么飞行速度就要达到每小时3300到5000公里,这甚至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的2倍。

此外,如此快的速度会让客机在突破音速时引起“音爆(sonic boom)”。低空飞行时,客机产生的这种像打雷一样的强烈爆炸声和冲击波,无论对乘客还是地面上的人员来说都很难忍受。

不仅如此,超音速飞机的安全性也要低于普通飞机。著名的中程超音速客机协和式(Concorde)就是由于脱落的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而引发的爆炸。由此导致的一蹶不振的载客量、昂贵的维修运营费用、超高的耗油量、较短的发动机寿命、糟糕的飞行安全记录,最终击垮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商业超音速客机公司。

“如果投资者预先了解这些科学原理,并能做一些简单的估算, 实际就可以判断一个项目的可行性、造价、需要的时间以及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性等。”谷博士说。

“当然”,谷博士补充道,“丹华资本一向是鼓励创新的。丹华本身的使命就是促进教育、科技和创新,但任何未来黑科技的到来都有一定时间和振幅的规律,而很多创业公司本身就违背了科学铁律。另外,有些创业项目的巨额开支也根本不应该由私人资本支持,风险投资的过早涌入,反倒会拔苗助长。”

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深厚的科学素养,谷博士和丹华资本的投资团队才能一次又一次地避开大大小小科技投资的坑。同时,扎实的科学功底也使得他们能够敏锐地把握前沿科技的趋势,提前进行预判和布局。

就像名字中寓意的“赤子丹心”一样,丹华资本运用他们的火眼金睛,始终致力于甄别和投资最先进、最靠谱的创新科技,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这也是谷博士接受本次采访的初衷——“平生所学,惠泽中华”。物理学博士出身的他希望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应用科学方法规避那些看似火热的科技投资陷阱。毕竟,谁也无法和科学规律相对抗,短兵相接时,再光鲜的项目也只能缴械投降。



申明:本文在刊发过程中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