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搜狐科技  ·  为什么说《哪吒2》的成功是必然的? ·  2 天前  
南宁晚报  ·  冲上热搜!申公豹“代购药单”火了 ·  2 天前  
南宁晚报  ·  冲上热搜!申公豹“代购药单”火了 ·  2 天前  
重庆日报  ·  《哪吒2》,又有新突破! ·  2 天前  
掌中淄博  ·  《哪吒2》,紧急发声! ·  3 天前  
掌中淄博  ·  《哪吒2》,紧急发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胡歌《繁花》后惊喜之作!全程不停截屏,太绝了…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08-27 12:24

正文



中国拉萨,藏历九月二十二日。

布达拉宫刚打开大门,一大批等候已久的居民蜂拥而入…


他们找好各自的位置,将准备好的蜂蜜、白糖、牛奶、藏红花等都倒在颜料桶里搅拌…

下一秒,他们就将它全泼在墙上…


这还没完,有些人化身“蜘蛛人”悬在高空中,将红色颜料均匀洒向宫墙上…


这算是什么奇怪的行为艺术?

原来,这是佛教四大节之一“降神节”,藏族同胞所做的事情俗称为“泼甜墙”。

随后,其他地方的各大寺也会陆续刷墙,以此迎接藏历新年的到来。


或许会有人问,这玩意真的有用吗?

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粉刷颜料的做法。

加入白糖、牛奶和藏红花等食材的颜料,能够使得墙体不易被雨水和日晒所损毁,还能去除异味和驱赶蚊虫…


而红色颜料中则混有红土,牛骨胶和红糖…

难怪,布达拉宫还有个很可爱的称呼“世界上最甜蜜的宫殿”…

看到他们脸上荡漾的笑容,很多网友都表示:班味都散了一半,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以上内容来自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 《布达拉宫》 ,8月6日在腾讯视频上线,是近期难得的惊喜之作。

其制作团队,曾操刀过《舌尖上的中国》、《极地》、《风味人间》等让人赞不绝口的纪录片。

这直接保证了整体的质量,里面每一帧都美到可以当壁纸的程度,穿插的人物又是如此质朴真挚。


还有胡歌担任普通话配音解说,化身导游“小胡”一起沉浸式游布达拉宫…


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布达拉宫的纪录片,它采取4K标准拍摄、3D动画制作、杜比视界呈现,深入细致地展现了这座众人仰之弥高的宫殿。

外部的景色,如画如诗般徐徐展开,令人沉醉:


内部的珍贵文物,皆是工艺与文化的盛景,让人叹为观止:


在电影质感的画面衬托下,徐徐道来千年前,关于这片土地的那些人和事…


它始于1400年前的一场政变,13岁的松赞干布被推上王位,为了稳定政局而付出心血和努力…

他以拉萨河谷为中心,平息贵族叛乱,征服相邻的大小部落,统一西藏高原,定都阿萨,西藏文明的新旅程就此开启。

同时,也勾连着一段姻缘…

据说,文成公主的入藏和亲,从中原引入丝绸、医药、营造等技术与文化来造福藏地。


只可惜在后来的千年,因为西藏兵连祸结,红山宫在雷击和战乱中惨遭损毁。

直到十七世纪,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决定在原址重修宫殿…

从此,布达拉宫这个名字,才从历史上正式确立。


另外,又不乏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与仪式…

比如,上文中隆重盛大的降神节。

再比如,关于土地和生活,春日里如期举办的开耕节。

在这天, 人们会穿上最好的衣服,也会将自家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

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在这片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喜庆与欢乐…


即便机械化耕作已经普及,他们依旧会燃起桑烟,用“二牛抬杠”这种古老的仪式向祖先致敬,向季节问候…

用网友的话来形容:一个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


不难看出,本片最大的特点是以人驭事,从每个与布达拉宫建造和维护相关的人物身上,感受这座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

有网友评价:璀璨文化艺术背后支撑的是一个个坚韧纯粹的普通人,他们以行动或精神一点点托起这座离天空最近的宫堡。


因为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在经书的题记上,都会记录每位抄写员的名字和出生地…

虽然字很小,但很清楚。

其中丹巴热杰,一名古籍抄写员,也是藏文尼赤体书法的第六代传人。

从15岁起,他随父亲到布达拉宫抄写古籍,这一写就是大半辈子。


每回工作,他都只是喝很少的水,以便减少上厕所的时间…

他的目光缜密而专注,仿佛深陷在另一个世界里。

看到这一幕,才明白看似枯燥单调的工作,其实最考验耐心和毅力…


而他的父亲多吉群培同样如此。

回溯过往,在纸张稀缺的年代,他用青稞炒黑做出的墨汁,一遍遍地在习字板练习书法…

后来,更因为长年累月的抄写工作,耗尽双眼光华,完全失明。

对于老人而言,这份工作这并不仅是工作,而是一种人生难得的功德。

他对孩子们说: 树根牢固了,大树才会长得茂盛,结出来的果实自然而然就会好…文化其实相当于民族的灵魂,任何人都要把它当做是自己的灵魂。


有次,丹巴热杰送给了他一个布达拉宫的模型。

他摩挲着上面的每座宫殿,点点滴滴的回忆涌上心头…

他深觉此生已是圆满:我在布达拉宫工作多年,一辈子在做修补工作,一生都很开心。

在这一刻中,似乎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厚重。


再进一步来讲,文化养育人的精神,而人也在其中投射进去情感和智慧。

在布达拉宫一千多公里外的噶玛寺里,年近九旬的唐卡画师嘎玛德勒正在指导学徒们作画…

声音不大,节奏很慢,每句话中都倾注了他毕生作画的所感所想。

唐卡,被称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是藏族文化中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

这位17岁就能独立完成作品的天才画家,从来都是有教无类。

至今,他的徒弟们包括儿女孙辈在内,人数已达五百多人。

不分亲疏远近,他都会倾囊相授,免费教学,免费提供食宿。


本片不仅记录了他的伟大,同时也展现了老人可爱的一面。

有一幕中,他感到困乏,索性就以草地为床,安心躺下小憩。

而远处的牧牛正在悠哉地吃草…


直到有人敲响了铜锣,他才惊醒,嘴上念叨着:该去上课了。

看着他睡眼惺忪,在镜头憨笑的样子,仿佛他才是那个懵懂的学生…


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才能在最终时刻不愧此生?

嘎玛德勒给出自己的答案:将生命的有限化为艺术的不朽。

铜佛像手艺人夏勒尼玛父子也给出相似的答案:虽然我这辈子很短暂,但这尊佛像可以存世千百年,所以我从来都不会敷衍了事…


时间在每道工艺上慢慢具象化,神迹却在每个普通人身上显影。

我们常常感叹布达拉宫能够穿越千年的时间,依然屹立不倒,历久弥新…

而这这世界奇迹,是一群怀有虔诚信仰的藏族同胞们共同铸造的…

离不开他们的用心维护,也离不开他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使命。

正如片中的那段话: 她的奇迹,是由每一个敬仰她的人、靠近她的人、维护她的人、书写她的人、惦念她的人,一同浇灌而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