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寻常,事无绝对
安乐者,平安快乐也。身无灾难疾病为安,心无忧悲苦恼为乐。
安乐是内心深处一种绽放的感觉,从全然健康的心灵中涌现。它不是某种纯粹的愉悦,不是转瞬即逝的情绪,不是某种心情,它是一种完美的生存状态。
人生忙忙碌碌,追求这,追求那,其实不管获得多少物质财富,一个人能享用的也就是白日三餐饭,夜间一榻眠。
真正的安乐肯定不是物质方面的,只能是精神上的自足和愉悦。
向外寻求安乐是不可靠的,只会苦得筋疲力竭,而且永无止境,永无满足。任何感受到的安乐皆源于自心。
乐与苦全倚仗于心,所以在自心中寻求安乐,不假外求。每一份安乐都源于自心,由心所造。
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所有的事物,都要有一个过程;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懂得;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一种恩赐。
人生,无需繁华,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
《菜根谭》里说:“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的窝巢。”
意思是有一个安乐的境界,就一定有一个不安乐的境界和它相对;有一处美好的景色,就一定有一处不美的景色相参照。只有那些普通的家常便饭,寻常的自然景色,才是真正安乐的归宿。
金钱很美好,但赚取金钱的过程,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反过来,舍弃多余的利欲心,换来的,却是比金钱价值更高的自由。
在某些人的眼中,有钱就是幸福,可实质上,除了钱财,他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
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养心为上,万事安乐
宋代邵雍《心安吟》:“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心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慈航法师曾经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坐拥黄金万两,不如心中安乐,为生活的烦恼所困,不如深吸一口新鲜空气。知足常乐,身心舒展,才会活得自在。
知足常乐,不是消极的逃避,只有舍弃熙熙攘攘的身外物,暂时摒弃纷扰的外部世界,精神上才能获得安顿安乐。
朱元璋小时候曾夜宿寺外,吟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当时朱元璋做一个小和尚,化缘度日,饥一顿饱一顿,却有过人的气度,可见如果能够知足,虽是席地而卧,仍然能够万事安乐,甚至敢于睥睨天下。
知足即可养心,养心即可闲适,闲适即可安乐。
有了“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心境,也就有了“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的闲适安乐。
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禅诗,“莫笑风尘满病颜,此生元在有无间。舒卷莲叶终难湿,去住云心一种闲。”
所谓功名利禄,其实也对应了世间冷暖,满面病态。风尘往事,有无变幻,彼时有,此间无,到底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莲叶无论卷曲舒展,都难以为水沾湿,人心如同云心,来来去去,最终归于自由无碍的“闲”。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
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
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