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因为小编人为操作失误所以后台删文了,所以今天重新发一遍~昨天有读者问那么一长段时间张蠡良不见是不是生孩子去了——没错儿,生了个西汉
马邑之谋筹备的时间不短,最后却以“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结束了。当然,从历史的长河中来来看,马邑之谋这场雨,并非真的只有雷声,后来所引发的洪水,是足以改变历史的。
匈奴那边虽然被汉朝算计了,但心态倒是不错,毕竟毫无损失还在长城看了看中原风光,所以能没事一样的戏谑自己碰到了“天王”。心态好是善待自己,并不代表原谅了仇人。所以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以往两国之间表面上的和平也不复存在,主动攻击了汉朝的要道边塞。以前碍于和亲的关系,匈奴也没好意思光明正大的掠夺汉朝,现在不同了。没有了这一层“亲戚”关系,匈奴开始肆无忌惮的攻打汉朝边境,比以往更加频繁,史书上说“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汉朝在马邑之谋失败后,在整整五年的时间里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反击,也就是说,随后的五年里,汉朝北方边境的百姓时刻活在恐惧之中,朝不保夕。
汉代丝绸刺绣复袍
不过虽然匈奴与汉朝正式撕破了脸,却并非和汉朝彻底断绝了来往,因为汉朝的商品实在让匈奴人欲罢不能,其中代表就是丝绸。匈奴虽然军事强大,可比起制造业,就远不如汉朝了。很多东西汉朝做出来不费吹灰之力,可匈奴却真的不会做。不像如今,许多商品都是供大于求,商家在抢市场,抵制日货可以买韩货,抵制韩货可以买欧美货,缺少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都会有其他国家的商品补上,加上国产的商品也在进步,所以有底气干出很多任性的事。可当时匈奴没那么发达,没有国产产品能代替这些汉朝进口的商品,就算匈奴想抵制汉货,都没有那个资本,所以匈奴依然积极地与汉朝进行贸易往来,汉朝也乐意如此。
匈奴那边心态正常,这边汉朝可就没有匈奴那么好的心态了,毕竟筹划了那么久的马邑之谋,最终未能如愿,这让年轻的汉武帝十分没面子。汉武帝年纪轻轻,做了前辈们不敢做的事,在开战前还充满自信,笃定马邑之谋将反转汉匈,结果是被匈奴在自家门口一顿溜,让爱面子的人没了面子,这仇是记下了。
当一个国家出现了错误或失败,就一定要找出一个原因,哪怕这个原因并非是真正的原因。汉武帝找到的原因,是王恢。
马邑之谋失败后,刘彻直接就召来了王恢,气愤的汉武帝质问王恢为何不按原计划进攻匈奴的辎重部队,却擅自退兵?王恢无奈地回答说:“当初计划匈奴一进入马邑,汉军就与单于部队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击匈奴的物资粮草,这样才能得利。结果单于听到了消息,没有进入马邑便回去了,我那三万人马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打过去只会为大汉招致耻辱……”顿了顿,王恢眼神略微黯淡的叹了口气,又说:“我本就知道回来会被杀头,但总算能为陛下保全这三万人马。”
刘彻看着眼前的王恢,冷冷的“哼”了一声,没有一丝不忍,便将其交于廷尉了。没过多久,王恢就被定了罪,廷尉认其曲行避敌,判了杀头。虽说王恢嘴上表示,知道自己回来就会被杀头,可并不代表王恢想死。就像小时候虽然知道不写作业被老师发现了要叫家长,可还是不想写……王恢还是做了一下最后的挣扎,论朝堂之上谁最有份量?那自然是作为百官之长的丞相田蚡;论朝堂之上谁与汉武帝关系最近?那自然还是作为皇帝舅舅的田蚡。想到这里,王恢松了口气,为什么呢?因为田蚡这个人太好贿赂了。钱、权、色,田蚡都喜欢,所以王恢暗中派人给田蚡送了一千金,希望田蚡能站出来说话,救自己一命。
汉代文物
田蚡贪是贪,但好歹还是拿钱办事的。不过田蚡很聪明,知道自己那外甥正在气头上,而且这件事实在太让皇帝折面子了,就算自己去求情,汉武帝也未必会卖自己面子,所以田蚡还要找个更有份量的人去劝,当今世上在皇帝面前比自己还有份量的,也莫过于皇帝的母亲太后王氏了。自己不亲自去为王恢说情,也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已经不满自己了。田蚡一向是皇帝的心腹,怎么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呢?
说到田蚡让皇帝不满,主要还是因为田蚡的贪。刚才说钱权色三样田蚡都喜欢,以田蚡的身份和地位,对这三样东西有欲望也没什么,但要适当。可田蚡偏不,田蚡对钱权色的贪欲,可以说得上是贪得无厌了。
先说说田蚡对钱财方面的贪。钱不一定能买来自己想要的土地,但土地一定能换来钱。有次,田蚡想要扩建自己的宅子,看上了官家的考工室,便向皇帝请求将这块地划给自己。想想当时田蚡也是脸大,为了私欲居然公开问皇上要公家的地,尽管对刘彻来说田蚡还真不是外人,不过也引起了刘彻的不满,刘彻听完田蚡的请求后,勃然大怒,“瞧瞧把你能的,你怎么不把我的武库也一块拿走?”难道田蚡是故意装傻,想让皇帝知道自己房子小?觉得自己平日很清廉?可拉倒吧……史书记载,田蚡的房子那是“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整个京城,除了皇宫就是他家最棒了,土地也都十分肥沃。
汉代壁画
再说个证明他有钱的事。现在人经常网购,邮费就是一大开销,所以很多人要考虑这怎么让卖家包邮,可人家田蚡买东西,想都不带想的,想买什么直接派人去外地买。你往路上一看,全是替田蚡买东西的人,前后络绎不绝。除了自己愿意买,诸侯送给他的珍玩犬马等名贵也是数不胜数。
然后是田蚡对权力方面的贪。田蚡作为百官之长,掌握着任命百官的权力。在当时,只要抱上田蚡这条大腿,基本就仕途无阻了。很多人经田蚡的推荐,一起步就是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而且走田蚡这条路,可比走皇帝那条路还要容易。经过皇帝的考察当官,那还要经过射策等等,再当侍郎之类的小官慢慢熬出头,有可能最后就那么着了。可经过田蚡当官,那你只要有钱或者有美女就可以,还不用慢慢熬,所以当时很多人乐于走田蚡这条路。方便快捷有保障,田蚡可谓是销售行业的榜样,在卖官鬻爵上绝对是业界巨头。
当官可不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很有可能被埋没,所以进了官场还要继续跟大哥混,像这种跟着田蚡入了门的,基本也都拜在了田蚡门下。这些人毕竟都是跟着田蚡混的,所以很多事情是上不论对错也都跟着田蚡走。史书也明着说,田蚡的权力要赶上了皇帝,可想而知,当时田蚡任命了多少官员。
汉承秦制,自秦始皇以来相权还未曾大过皇权,相权也未曾威胁到皇权,刘彻没有田蚡想要谋权篡位的意识,田蚡也的确没有这个想法,可是对于自己的蛋糕别人愣是切走一半,刘彻心里还是十分不爽的。有次田蚡又举荐了一个官员,刘彻就冷笑了一声,说道:“丞相要任命的人都任用完了吗?我也还想任用几个呢。”从此田蚡便明白,自己有点张扬过头了。
至于美色,都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实际汉朝皇帝也没哪个真有佳丽三千。可田蚡不同,虽说田蚡没有三千姬妾,但几百还是有的,史书记载:“(田蚡)后房妇女以百数。”
贪欲如此之大,又如此张扬,怎么能不招皇帝厌烦?所以王恢这件事,田蚡怂了,只得让自己的姐姐去帮忙。田蚡找到了太后,将事情大概说了说,并且告诉太后:“是王恢最先提出马邑的诱敌之计,现在因为不成功就要杀掉他,是在为匈奴报仇啊!”太后也觉得王恢这人还是不错的,确实不该杀掉王恢,便应了下来。
后来刘彻朝见太后,太后便趁机将王恢的事说了,并将田蚡的原话转述给了刘彻。刘彻听了母亲的劝告后,轻轻的摇了摇头,告诉母亲:“正如母亲所说,当初最先提出马邑计划的人是王恢,所以发动了天下士兵数十万,听从了他的计划而出击匈奴,可结果呢?况且即便这次不能擒到单于,如果王恢率领的部队突击了匈奴的辎重粮草,或许也能得到一些战国,安抚将士之心。可现在……若是不杀掉王恢,根本无法向天下人谢罪。”论起年龄和身份,刘彻在太后面前是个孩子;论起政治,刘彻在太后面前就更是个小学生了。所以在汉武帝说出了这番话后,太后马上就懂了,王恢纵然有错,也错不致死,可是王恢却非死不可了。
这事不能明着说,但好歹也要让王恢死个明白,所以随后就有人“暗中”将皇帝的话转达给了王恢,王恢听罢,只好自杀。
当初负责攻击匈奴辎重的,除了王恢外,还有个材官将军李息。李息同王恢一样,也没有出兵,可是下场却与王恢截然不同,可见王恢的死的确不是因为避敌不前。说到李息,也是汉武帝反击匈奴前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来所表现出的战斗力与卫青相差无几,这个日后再说。
其实马邑之谋最关键的人物,不是做出决策的汉武帝,也不是一直积极主战的王恢,这个最关键的人物,还是主动成为间谍的聂壹。倘若没有聂壹,就不会有马邑之谋,汉武帝自然就没有选择决定的机会。上期已经对聂壹大加夸赞,在此无需赘述。历史和政治不可切割,所以在很多地方历史与政治有共同之处,其中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无用之人不会再被重视”。马邑之谋成功则罢,汉朝逆转匈奴,而聂壹也是立下不世之功。可关键是马邑之谋失败了,聂壹便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人。正如成功的人放个屁都是道理,而失败的人讲个道理都是放屁。聂壹所献身的计划失败了,没有人再去在乎聂壹怎么样了。历史记录了很多人类的伟大和温情,却也能在其中嗅到冷漠和绝情。在记录了聂壹砍掉死刑犯的头,成功欺骗了匈奴使者后,史书上便再也找不到聂壹这个人的踪迹。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聂壹肯定没死。首先,聂壹是一直在马邑城内的,绝不可能跟着匈奴使者去见单于,否则聂壹走了,谁给匈奴当“内应”?其次,聂壹作为马邑之谋的重要人物之一,如果因为马邑之谋失败而与王恢一同被杀,史书还是会提到的,可史书并没有提。而且王恢这个替罪羊足够份量了,实在不需要再多一个聂壹充数,更何况聂壹也没有死的理由。王恢死的理由是避敌不前,可聂壹呢?总不能明着说马邑之谋失败了,需要替罪羊,你聂壹是策划者之一,所以要替皇帝顶罪吧?
汉代壁画:鸿门宴
不过虽然聂壹没死,但生活得却肯定不如从前了。马邑之谋曝光后,军臣单于最恨的不是汉武帝,而是那个把自己当傻子骗的聂壹。匈奴在断绝和亲之后,频频攻打汉朝北方边境,要是知道聂壹在哪,单于肯定亲自带人玩了命的打,所以聂壹默默地改名了……聂壹改姓了“张”。不是说后来史书没有在记载聂壹的事情了吗?不错,史书虽然没有记载聂壹,但却记载了他的后代,曹魏著名将领——张辽,张文远!
根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虽然没明着说聂家就是从聂壹时期改的姓,但也有九成可能。聂壹本就马邑人,过了三百年到张辽这还出生在马邑,虽然不排除聂壹后人是从外乡迁回老家的可能,但那时候不是你想住哪就住哪的,尤其是边境地区想要迁入中原内地是更不允许的。聂壹自己一个人跑路还没什么问题,可想要带一大家子人跑到汉朝腹地躲避匈奴肯定不现实,所以为了家族的安全只能改姓。所以说是从聂壹这里开始改姓张,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三国志里记载的因避怨而变姓,应该就是指避匈奴的怨。
上一期:换种方式讲西汉 70 | 汉匈前奏,马邑之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