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方局势互相联动,但中国才是天平的支撑!
【环球时报】7月10日,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5家单位共同编制的《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优,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礁栖生物多样性丰富。就在2天前,由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和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也正式发布。这份报告显示,菲律宾军舰长期在中国南沙群岛的仁爱礁非法"坐滩",已经严重损害仁爱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通过实地调查揭露了谁才是南海真正的"生态杀手"。
【荣茂观察】
当前国际局势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东欧、乌克兰和西太平洋
三个关键战略区域。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动态保持高度关注,而在中东问题上,美国显示出其高度关切。国际社会对于这两个地区的局势变化持有一种既关心又超然的态度。然而,若要论及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议题,
西太平洋尤其是南海的局势无疑是焦点。
总体来看,这三个战略方向的局势正呈现出紧密的联动性,且发展态势对美国而言似乎并不完全有利。
7月8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针对有关俄罗斯必须在朝鲜和韩国之间做出选择的报道,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俄罗斯认为与朝鲜和韩国同时建立关系是必要的,但首尔对莫斯科的敌对态度显而易见。
在俄乌方向上,若要问是谁给了韩国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的勇气,答案就是俄罗斯自己。从表面上理解,这段话是在说"韩国非常愤怒,后果很严重"。倘若,俄罗斯面对美国乃至欧盟的类似强硬立场这样回答或许可以理解,但面对韩国的逼迫,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以及世界顶级军事大国,"战斗民族"。这样一种回应,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而要想理解俄罗斯的这一举动,就得从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俄罗斯说起。国际社会对于西方利用印度来勾起俄罗斯的小心思策略有一定的看法。这一点在金砖组织的"纳新"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在这方面的态度非常明确,丝毫不给俄罗斯面子。对此,日韩也看在眼中。
韩国和日本近期虽然忙于跟中国缓和关系,但对俄罗斯却表现出了强硬的姿态。除了韩国这次对俄罗斯的直接逼迫外,日本不久前联合德国和西班牙在南千岛群岛举行了军事演习,俄罗斯对此自然不满,希望中国能够为其发声,但中国选择了沉默,仅有朝鲜同志表达了某种程度的支持。
当然韩国对俄罗斯的强硬态度,实际上也是基于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项目的依赖。众所周知,"西伯利亚力量1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沿着中俄边境建设,却没有延伸至中国境内。
这反映了俄罗斯对中国的警惕,以及其利用韩国和日本来平衡中国的战略考量。
然而中国在能源供应问题上始终保持着多方面的准备,积极应对可能的挑战。在全球经济进一步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印度在西方的利诱下是否会继续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待观察。如果韩国和日本也停止进口俄罗斯的能源,那么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经济将面临巨大压力。
不过,虽说我们对俄罗斯恨铁不成钢,但也得说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我们应遵循的核心原则是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决策,同时认识到并非所有问题都得非黑即白。国际社会应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所在。以中白"雄鹰突击-2024"联合军事训练为例,中国为什么要与白俄军事合作,为什么要支持白俄进入上合,结合我们在前几次观察中关于这方面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白俄罗斯在俄罗斯的战略布局中占据特殊位置,通常不允许外部势力介入。
然而,当前形势下,俄罗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减轻西方压力,不得不借助上合组织的力量,包括与中国的合作。因此,俄罗斯对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军事互动保持沉默。
其次,日本联合德国和西班牙在南海进行军事演习,尽管中国未公开表态,但清楚其背后的意图。
这不仅是对俄罗斯的挑战,也是对北约试图与西太缝合的试探。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北约需要展示力量,中国要"来而不往非礼也"对北约做出回应。
再者,中国支持俄罗斯抵抗北约压力,实际上是在利用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复杂性。
俄罗斯既希望借助西方力量制衡中国,又需要中国力量抵御西方压力。这就像一场平衡游戏,俄罗斯在西方压力下处于劣势,而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白俄罗斯的合作来维持这种平衡,并在此过程中追求中"河渡人"。
这点我会在下方第二条信息中作深度分析。
最后,白俄罗斯面对北约的军事威胁,考虑动用核武器,这对俄罗斯构成巨大压力。
俄罗斯不得不将这种压力转移给上合组织,寻求中国的支持。中国的支持不仅增强了白俄罗斯的安全感,也降低了核战争的风险。
总而言之,中国在北约边界附近的行动,是对北约挑衅行为的回应。
中国有理由在北约"家门口"展示自己的存在,这不仅是对北约的警告,也是维护国际平衡的必要举措。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非常明确。无论是通过和平手段还是武力手段,中国都时刻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在南海的行动不仅支持了俄罗斯,也对北约构成了压力,迫使其在对俄罗斯的政策上更加谨慎。
二、中白军事演习地点近北约边界,外交部:联训不针对任何国家
【财联社】在7月11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称,中国本周与白俄罗斯组织军事演习,地点距离白俄罗斯和波兰的边界线只有几公里,也就是说与北约边界也只有几公里。中方是否了解这可能会被视为来自中国的一种挑衅或者威胁?对此,发言人林剑表示,关于中国和白俄罗斯的陆军联训,我们已经多次阐明了立场,这是中白之间正常的军事交流合作,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你提到的具体情况,建议向中方的主管部门了解。
【荣茂观察】
在中国国际战略布局中,白俄罗斯可能成为战略情报合作的重要一环。这一举措将使中国能够近距离地收集北约的情报,形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威慑。中国不仅拥有收集情报的能力,同时也具备对敌方进行干扰的手段。中国通过向白俄罗斯提供资源,间接加强了对俄罗斯的支持,这是对挑衅行为的有力回应,而非无端挑起争端。
在当前的国际较量中,中国已经展现出其优势地位。
未来,中国可能会陆续派遣815A侦察船等先进军事装备前往相关区域。尽管这些行动目前还只是猜测,但它们反映了对中国未来可能行动的合理预期。
白俄罗斯对中国提供的支持表示欣慰。在中国情报资源的支持下,白俄罗斯将更加安心,不必过于担心外部的攻击。同时,俄罗斯的保护也为其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在这种双重保障下,白俄罗斯将更加自信,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若形势需要,中国和俄罗斯甚至可能考虑通过白俄罗斯打通加里宁格勒走廊,以此作为对北约封锁行为的一种战略回应。
在中白联合军演之后,预计会有一系列的后续行动。
白俄罗斯有望从中国获得新型武器,尤其是无人作战装备。
这种合作不仅可能使白俄罗斯成为欧洲大陆的无人机和机器狗制造中心,同时这些装备还有可能被白俄罗斯作为民用产品或军事援助出售给俄罗斯。
美国试图通过北约对中国施加压力,而中国则通过这种战略布局,寻求有效地应对美国的压力。
设想一下,如果俄罗斯装备了大量机器狗和无人机,这将可能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无人作战模式。在体系支持下,如果白俄罗斯成为战略情报中心,它将完全有能力指挥大规模的无人作战。
这对北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对白俄罗斯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产业升级;对俄罗斯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军事援助。在这种多方共赢的情况下,预计各方将能够顺利推进合作,并从中获得显著的好处。
朋友们,在今天的观察VIP里,我还会详细分析
中国和白俄罗斯更多鲜为人知的军事互动,以及深度解析中国为什么力挺白俄罗斯!
网上很多分析忽视了一个关键信息!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的观察VIP月会员,原价980,现价98,只开放10个名额。加入后可以收听、收看过去观察38期VIP的全部内容,总字数已经接近30万字!
三、正式确认!美国经济数据造假,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撕下!
【网易新闻】7月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最新的数据,这一次美国把"数据造假"这件事赤裸裸、毫不掩饰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美国劳工部表示要大幅修正今年4月和5月的数据,4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从16.5万修正到10.8万,5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从27万修正到21.8万。2023年四季度美国加州数据造假,加州立法分析办公室(LAO)统计的数据显示,就业岗位缩减了3.2万人,而美国联邦政府统计的数据是新增加11万个就业岗位。所以说,美国的经济数据造假已经是摊牌了,彻底不装了。
【荣茂观察】
去年,加州的就业增长数据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修正。最初,官方数据显示加州在第四季度增加了数十万个工作岗位。但随后的纠正表明,实际上只增加了几千个岗位。这一更正揭示了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即去年加州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显著增长,这与最初的乐观预期大相径庭。
作为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加州的就业状况对市场信心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此次数据的更正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市场参与者对官方数据的怀疑已久,但新数据的发布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交易方向和力度可能随之变动。这种对数据的依赖,即便知道其可能存在虚假,也不得不面对其对市场的实际影响。
在最近的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被问及为何通胀目标设定为2%时,他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实际上,这一目标的设定与美国长期国债利率的低水平有关。低通胀率有助于投资者在债券投资中获得正收益,因为即使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也能保证投资回报超过债券收益率。然而,当被问及为何选择2%作为目标时,鲍威尔未能提供明确的理由,只是提到,这是全球央行的共识。不仅是美国,其他国家在设定经济目标时也面临着类似的质疑。
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争议。过去,中国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8%,但这一数字的来源并不明确。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增长即使低于8%,也并未导致经济崩溃。这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可能更多是基于市场预期和政策导向,而非严格的经济分析。
全球不同经济体的通胀目标惊人地一致,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通胀目标均为2%,但这些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货币政策和GDP水平却大相径庭。这种一致性背后的逻辑似乎并不充分,甚至有些荒谬。
如果这些经济体的通胀目标真的合理,那么为什么他们的货币政策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美元地位的维护和其他经济政策的考量。
总之,面对这些经济数据和政策目标,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应盲目接受。在投资决策时,更应基于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表面的数据和官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