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阅读第一
“阅读第一”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是一群爱阅读、关注国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持续学习、分享和成长的高知家长群体。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术”至“道”,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  ·  600余位!他们是来自北大的院士! ·  昨天  
北京大学  ·  600余位!他们是来自北大的院士! ·  昨天  
深度学术搜索  ·  35元不限字数,英文查重上新啦!速速体验 ·  4 天前  
深度学术搜索  ·  35元不限字数,英文查重上新啦!速速体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阅读第一

当年的学霸人到中年还幸福吗?这些东西比起成绩,对孩子的将来更重要!

阅读第一  · 公众号  · 教育  · 2016-12-19 21:37

正文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升学,(ID:shanghaishengxue)

阅读第一已获授权发布。

如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


都说同学聚会是一次“颠三观”的活动,因为你会发现,当初的学霸不一定成了成功人士,而当初也许不起眼的“吊车尾”却华丽翻身……成绩好从来都不意味着能够用拥有好的将来。


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们往往最在意的就是成绩。但我们却忘了孩子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不是很高的分数,而是每一天都好好地、快乐地生活着。闲暇的时候他可以交朋友、看电影、玩游戏、到乡下去放放野,甚至和小宠物一起玩耍,这让他们的生命充满精彩和爱。


年华逝去太易,未来他可能平庸,抑或出人头地。但是希望他们能够拥有积极的心态,享受人生,享受快乐和幸福。


有次大学同学聚会,一位西装笔挺的男同学成了我们的谈资。还记得当年他会买两份早饭,在我们宿舍楼下等别系的女生,做好护花使者然后在自己课上啃蛋饼。

 

他成绩一般并不出挑,毕业后在一家财经报刊当记者。可如今,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天使投资合伙人,拥有着一家员工近千、年复合增长率270%、为千万年轻人解决住房问题的互联网公司。

 

你有没有发现,哪些班级中曾经成绩优异的“学霸”、“尖子生”,如今却事业平平,过着平凡的生活;而不少当年成绩平平甚至挂科的学生,进入职场后却成功“逆袭”,收入远高于当年“学霸”。

 

看起来,事业的成功者与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正相关。

 

那么,当我们如今面对我们的孩子,要求他们学习好、身体好、有一两门特长,跻身各种排行榜的前列,要考一所好的中学、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当我们提这些要求的时候,我们能不能预料到,当他们最终长大,他们是否过着快乐的生活?

 


1
当年的学霸,人到中年还幸福吗?


一位拥有40多年教龄、20多年校长经历的长者坦言,这么多年教了这么多学生,见到过太多在校成绩优异、考入知名学府的学生。经过岁月荡涤,很多当年的学霸,到了而立、不惑之年,事业却并不一定成功。反而是那些当年成绩并不那么突出的中等学生,由于发展全面、爱好广泛,同时又有主见,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当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却往往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人到中年,即便功成名就,但你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吗?




2
让人震惊的三十年高考状元调查


中央教科院在2011年做过一个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引自《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

 

另一个调查结果是: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2012年,媒体也有这样的报道,“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当时来讲还没有发现高考第一名有他们的名字踪影,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是顶尖的人才了,但是走到社会以后的话,好像他们离普通人的期望相差比较远。”

 

第一名必须与顶尖人才画上等号吗?有人说,这其实是个悖论。

 

为什么这和我们想象中的结局不一样?


首先,尖子生报考学校高度集中



2000-2015年,全国高考状元就读大学高度集中,状元选择就读的大学仅有10多所,高校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国际影响和区域优势是影响状元报考的最关键因素。

 

 

 

职业研究专家直言,“一些第一名在选大学重视名气,挑专业时奔热门,结果很多人不得不中途换专业,浪费教育资源和自己的精力,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


其次,“逆袭者”更早进职场吃苦



进入职场后,有部分学霸们依然头顶光环,将自己端着,非光鲜体面的工作不去,而相对来说,后进生们拉得下面子,放得下身段,愿意起早摸黑靠着自己努力打拼。笔者有位老同学,中学时成绩平平没有考取普通高中,进了职校,如今他自己在浦东开了家洗车行,勤勤恳恳做生意,日入万金。

 

而当年考取研究生的学霸同学,如今在一家影视公司做编导,聊起这个问题,她也很实际地说,“30多年的人生都生活在被赞美里,所以干什么都怕丢了面子,患得患失。”

 

职场看中成绩和学历,更注重个人综合素质。成绩好的,其它方面不一定强;成绩不好的,综合能力强可以干得很出色。

 

年薪百万未必就是成功者,许多工作没法用金钱衡量。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三十多岁,人生的路刚刚过了三分之一,谁高谁低不能草率定论。

 


以下是一位学霸的自述,我们可以从她的描述中感悟些东西。

 

“学生时代我努力学习,一开始是家长要求,后来变成了保持成绩的自觉,再后来就演变成了个人习惯。以至于到了大学,我还习惯到通宵教室和图书馆里去,大学期间我拿了学校、上海市和国家的很多种奖学金,自考了计算机、普通话证书,大二上学期过了英语四六级,后来大三实在没事干就去找了CPA的书准备考个CPA,后来因为大四找到了工作才算罢休。十几年的读书经历,让我习惯于那种自残,而且引以为傲。


虽然我考入了全国一流的大学,找到了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被很多同学羡慕,但是只有我知道我的学生时代有太多太多的遗憾,给现在造成了太多太多的后遗症,比如我不会玩,不知道怎么玩。


听起来是不是很好笑,但是事实真的是我的业余时间由老公来安排,如果我自己做主的话就是看书和上网。我不太会和人打交道,说话总是很直接,说话、做事都力求简洁明了,特别注重工作效率,但是说实话这个有时候不是太好的习惯。


我不太会做家务,家里总是乱七八糟,好在老公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但是我心里总是很过意不去,所以总是特别羡慕那些把家里弄得很整洁的女性。总之,我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无聊透顶的人,是不是很悲剧。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变成这样的人。


当学生时代授予我“学霸”的光环逐渐退去后,我自身的种种问题让我深深反思,特别是当我的工作固定、圈子固定,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当我渐渐了解周遭同事朋友的背景和故事,当我逐渐有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才发现,归根究底,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归于平凡,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快乐,幸福开心才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难道要为了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为了满足周围人的期望,而失去快乐的能力吗?


3
什么才是支撑人生的基石?


我们的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而独立生活,朝着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前进,走他们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以,在迫切地要求他们的学业成绩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能力和素质,来得更为重要?以至于这些素质,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支撑他们的人生持续前行?

 

“自主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们的学生终将离我们而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因此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而非灌输与塑造。”平和校长万玮曾经这样说。 


那么,哪些素养可能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基石?

 

1坚强的品质和阳光的个性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特别阳光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看到他,他都在微笑、奔跑、卖力工作,或者诚恳的道歉,他和他周围的空气都充满“正能量”三个字。无论在何时何地,这样的人总是最受欢迎的,他的职场也会畅通无阻。所以和孩子们说,无论能力大小,一定要做一个阳光的人。


 

2具有学习力

 

人都将终身学习,学习能让人保持思考、保持进步。不论在学校还是将来的大社会,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时代,不会学习的人终将被淘汰,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

 

3良好的沟通能力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关乎一个人的品行。显然,现在学校中的很多考试都没有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一项。良好的沟通是将来在社会中能够游刃有余的润滑剂。

 

此外,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尤其是职场上的伙伴的信任,必须自己有过硬的人品和人格。学霸可不一定在人品上过关哦!能力再强,人品不行,也是扯谈。

 

4具备抗挫折能力

 

人生处处是起伏,长大后,孩子再也没有父母翅膀的呵护,有很多事,需要自己有强大的内心小宇宙去抗。

 

如果你还不足以改变这个社会,如果你还只是一个小角色,那么就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眼界放远一些,视野放宽一些,你会发现真善美总在身边,人心向善,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坏。

 

5有几个知己、朋友

 

在未来很长的人生旅途中,朋友会代替父母,引导和陪伴你走过艰险和滩涂。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同寝室的室友我们会联系很多,因为有着共同的求学经历、相似的价值观和追求,他们会教会自己很多宝贵的东西。


 


记得和孩子说,以心换心地去交朋友,不要错过那些“对的”人。

 


阅读第一往期相关文章:

 深度调查:在“疯狂奥数培训班”的怪圈里,谁来解救孩子?

 为孩子装备未来4C's学习力,美国和芬兰的学校原来用PBL教学法

 陈默:当今城市孩子的7大心理特征

 蔡元培: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资中筠:学校培养趋炎附势的精神是最大失败

我们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如果你有想法、有文采、有深度,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所有稿件一经选用, 会支付相应的稿酬(最高可达¥ 2000)

投稿文章要求请点击:此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教育观点”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