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组织大家开会讨论,主题是“提高产品质量”,各个部门主管都积极发言,讲的东西也挺有建设性,你对大家的态度很满意,讨论结果是从“提高良品率”开始做起,你说不错,可以开始行动,会议结束。
但是过几天你从外地出差回来,找部门经理小王问:项目跟进得怎么样了?
小王说:最近忙着竞标,事情还没处理。你一顿责备,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在端午节放假前一定要处理。
小王被你说了后,匆匆忙忙地开始做。过了两天后,跟你说,事情办好了,你一想,这小子不错,效率挺快。但是你一看,跟你想要的结果差距甚远。
其实这个场景里面出现了两个管理的小事故:
一个是,你安排的工作,小王没有去执行;另一个是,小王做完后,结果跟你要的不一样。
很多企业的老板都会把问题归咎为小王的能力不足,但其实问题出在工作流程上。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管理工具去避免这种现象。
第一套管理工具叫,PDCA循环。
它是美国管理学大师戴明发明的,他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持续改进,而要做到持续改进就是要做到以下这四个方面的循环:
第一个P,是Plan,计划的意思。
你组织员工开会讨论就是一次计划,但商讨出的计划必须明确出责任人、具体行动和截止日期。
第二个D,是Do,行动的意思。
很多员工手头上都会有几件事情要处理,你必须跟员工明确事情的优先级,让他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
第三个C,是Check,检查的意思。
事情安排出去后,要在每一个具体的流程设置一个检查点,尤其要避免在项目前期出现错误,导致后面的事情无法开展。
第四个A,是Act,处理的意思。
在这里更恰当的解读应该是复盘,在完成计划的流程后,总结哪些是好的经验,可以拿来作为标准规则,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处理得不够的地方,放到下一场PDCA循环中去持续改进。
建立一个PDCA循环的管理制度,就可以避免员工不按照你的计划去执行、落实的尴尬。
而针对第二问题,有另一套管理工具,叫
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教授洛克所发明。而SMART原则讲的是这五个方面:
第一个S是,Specific,具体的意思。
要知道,清晰具体的工作任务是执行力的基础。
回到上面的例子,“提高良品率”是我们的目的,那就必须细分为“采购新的生产设备”,“培训员工技能”等具体的行动。
第二个M是,Measurable,可衡量的意思。
事实上,“提高良品率”就是一个模糊的目标,而改为“提高良品率到95%”,这才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当你的目标下达得越精准,你的员工执行得才会越彻底。
第三个A,是Attainable,是可实现的意思。
设置目标一定要在公司能力的范围内,例如你的企业现在的良品率只有90%,那么要一下子提升到99%就不实际了,得从95%开始一步一步来。
第四个R,是Relevant ,是相关联的意思。
这里应该理解为消除分歧,导致一个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要是你觉得是问题一,但是员工却觉得是问题二,这时候,就要讨论出一个统一的结果,才能把事情执行得更好。
第五个T,Time-Based,有时间限制的意思。
给任务加上一个截止日期,是为了员工避免拖延,让你可以定期检查。
用好这两个管理工具,就能有效的解决前面的说的两个管理“小事故”。
但是,听完请不要急着就公司去推广这两个管理方法。因为这些概念,员工不一定都听得懂,极有可能学了一圈下来,又不了了之,最好的方法是要员工不知不觉地学会。
那么这要怎么办呢?我给大家推荐一款协同工作的软件,协助你们更好地用这两个管理工具。
协同软件是一个对项目跟踪管理的软件,根据项目的流程展开,以看板形式呈现。
现在市面上免费的协同软件有很多,这里我以腾讯的TAPD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