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墓志》,又称《隋观德王杨雄墓志》,全称《隋京兆尹司空公光䘵大夫故观德王之墓志铭》。志长宽各102厘米,厚12厘米,志文楷书,46行,满行46字,共计1900余字。志盖篆书“大隋京兆尹司空公光䘵大夫故观德王之墓志铭”5行25字。
同时出土的还有杨雄王妃《长孙淑信墓志》和《王媛华墓志》,出土时间不可考。2005年,在陕西潼关县曾抢救发掘一座隋代大型壁画墓,专家推测杨雄即为墓主,其夫妇三人墓志当出土于此。
《杨雄墓志》局部
《杨雄墓志》
是迄今发现的形制最大、志文最多、规格最高的隋代墓志。志主杨雄为隋代名臣,于北周、隋两朝均历任要职,对隋王朝的建立起过重要作用,被封为隋观德王,《北史》、《隋书》皆有传。
《杨雄墓志》详细记述了杨雄的生平历官,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发明,可窥周隋之际的政治角力。志文书法与其元妃长孙淑信、继妃王媛华同时刊刻,似出一人之手,上承北魏书体,下启唐新风,字形方正,峻整宽博,平正疏朗,端严妍美,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一、《杨雄墓志》的主要内容与北周、隋的政治角力
北周
(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
南北朝
的
北朝
之一,
西魏
权臣
宇文泰
奠定国基,由
宇文觉
在
宇文护
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又称
后周
、
宇文周
。历五帝,共二十四年。577年,北周武帝灭
北齐
,统一北方。581年,
杨坚
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杨雄历北周、隋二朝,于朝代更迭之时崛起,在两朝政治角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虽墓志称其“弘农华阴人”,实则军镇起家。身为军功贵族子弟的杨雄依例以禁卫之职起家,于孝闵帝元年(557)授右侍上士,掌御寝之禁。天和元年(566)授帅都督,领后侍中士,“掌御寝北门”。此时杨雄负责御寝禁闱,还兼领北门守卫,关系重大。
《杨雄墓志》局部
建德三年(574),北周卫王宇文直谋乱,《隋书》杨雄传载:“帝幸云阳宫,卫王直作乱,以其徒袭肃章门,雄逆拒破之。”志文则载:“时卫王直宠弟骄矝,潜谋逆乱,利兵锐卒,宵攻禁门……王袒左而誓,首膺锋镝,免冑埋轮,奋不顾命,氛祲昏而重朗,宗祏危而复安。”杨雄得到了周武帝的嘉奖,“以功封清水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进授使持节、上仪同大将军。”
墓志记:“大象元年(579),授上柱国、雍州牧”,此事应在大象二年(580)。元年(579)七月,毕王宇文贤为雍州牧,杨雄也由禁军调任雍州别驾。很可能是当时的北周大丞相杨坚的安排,目的是让杨雄监视宇文贤。
宇文贤是北周宗室,宣帝时进位大司空,又封上柱国、太师,对杨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周书●宇文贤传》云其“虑隋文帝倾覆宗社,言颇泄漏,寻为所害。”《杨雄传》载:“雍州牧毕王贤谋作难,雄时为别驾,知其谋,以告高祖。”
可见,这个泄密者正是杨雄。宇文贤因谋乱被诛,杨雄则以“功授柱国、雍州牧。”志文故意略去告发宇文贤之事,不仅为尊者隐,也淡化了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末年的政治斗争手段。
公元581年,杨坚
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志文载:“既而九五承天,光华日月,四七游雾,感会风云。夜拜所属,非王莫可。开皇元年,授左卫大将军、知左右武候事,兼宗正卿。
……乃册封广平郡王、邑五千户。
”至此,杨雄以武将“参预政事”,与高颎、虞庆则、苏威合称“四贵”,荣极一时。
然好景不长,很快位高权重的杨雄便受到了隋文帝的猜忌。本传云:“雄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高祖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乃下册书,拜雄为司空
……外示优崇,实夺其权也。
”对于这一明升暗降的人事安排和隐藏在背后的政治博弈,墓志也只以一句“开皇九年(589),又授司空、上柱国,王如故”
而略陈其事。
自此,杨雄渡过了长达十余年的政治低谷期,虽居高位,却无重权。其间两次改封,墓志与本传所记略同。《杨雄传》载:“仁寿初,高祖曰:‘清漳之名,未允声望。’命职方进地图,上指安德郡以示群臣曰:‘此号足为名德相称。’于是改封安德王。”
改称安德,既是对杨雄十余年闭门谢客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进一步敲打,望其名实相副,安于臣子之德。
《长孙淑信墓志》局部
杨雄的复出在隋炀帝即位之后,大业元年(605)授太子太傅,二年(606)任郑州刺史,607年,又转京兆尹。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以杨雄为总管浇河道诸军事,出击吐谷浑,杨雄得以重获兵权。六年(610),改封观王。志文载:“四年,吐谷浑介居荒服,逋逃遐外
……爰降王师,出车薄伐,有诏授浇河将军,任重分麾……有诏改封观王……七年敕兼左御卫大将军
”。
大业八年,隋炀帝发兵高句丽,令杨雄率左第军出辽东道,此时杨雄已是73岁高龄,“凯乐未旋,虞哥遽反,大业八年三月十日遘疾薨于辽西郡,春秋七十有三。
……谥曰德王。
”
历史人物最接近靠山王杨林形象的
不是杨爽、杨素,而是杨雄
二、
《杨雄墓志》的书法艺术特色
隋代虽存续不长,但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开盛唐大一统王朝
,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
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
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