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期间讨论了病毒载体生产强化的需求。Felipe Tapia(来自德国马格德堡Max Planck Institute研究所)就作为Ing.Udo Reichl教授博士生物工艺工程组开展的科学活动一部分的强化和连续疫苗生产工艺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基因疗法行业需要使用工艺强化方法来充分发挥其要求的高剂量投入的潜能。要达到非常高的滴度和实现充分的载体数量,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并且在临床3期试验和商业生产过程中要求进行非常仔细的工艺优化。
Tapia解释道疫苗生产企业应考虑是否以批量、半连续或连续模式进行生产。试图摈弃传统批量生产的公司需要确保在工艺强化过程中保持细胞特异病毒产率、病毒质量以及稳定性。
由Yvonne Genzel博士领导的Max Planck Institute研究所上游工艺团队使用灌注来增加感染前生物反应器中细胞的浓度。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膜截留率越大的过滤阻挡装置在生物反应器内截留的病毒越多,这可能是由于中空纤维膜的污染现象引起的。该团队表明ATF系统可以用作阻挡装置来强化甲型流感病毒生产期间的细胞培养。
通过这一设置,细胞浓度的增大并未降低细胞特异病毒的生产率,因此使得滴度增加了14倍,容积生产率增大了2倍,细胞特异病毒生产率增大了2倍。
Tapia和他的同事还采用多阶段生物反应器进行流感病毒连续生产的试验。采用一台搅拌罐生物反应器来进行细胞培养,同时采用另一台或两台搅拌罐生物反应器来进行病毒感染和生产。向每一台生物反应器中灌注新鲜培养基,并连续收集病毒产品。该团队发现尽管这对基因稳定的病毒来说是一种高效的生产系统,但如果缺陷干扰颗粒累积,滴度可能会长时间发生振荡。此外,病毒传代的增加还可能会导致有害的病毒突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团队开发了一台推流式生物反应器,可以恒定供应具有确定传代次数且无滴度振荡的病毒。搅拌罐反应器作为恒化器运行,连续不断提供细胞。该系统可感染这些细胞,并在细胞进入推流式生物反应器之前,将气泡注入到培养基中。气泡可以为随后的病毒复制阶段提供足够的氧气。来自Max Planck Institute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将这种方法用于悬浮MDCK细胞,这些细胞通过100m长的反应器用了大约20个小时的时间。该第一个反应器原型中的流动方式为层流,内径1.5 mm,流速为12 mL/h。
该团队预计疫苗生产企业用一台50L反应器以1.2L每小时的速度可在35天内获得1000L的病毒收获液。